水月雨梅USB-C数字入耳耳机体验-TDSREVIEW

我是音频数码怪 2024-03-01 11:53:11

MOONDROP May USB-C Hybrid IEM - TDS REVIEW

KT MARK: V

作为“梅兰竹菊”系列中的最后一个产品线,梅的到来真的可以说是姗姗来迟,毕竟竹的二代目都已经上市许久了。好在,经过体验之后,梅作为这个系列中定位最高、集合了多种特性的一个,给出的结果也足够满足长时间的等待。

和竹2、兰一样,梅是可换线的;和菊一样,它又是默认 USB-C 数字接口的;和所有此前的型号都不一样,它还是某种程度上集成了 FreeDSP 的。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梅的包装和我们去年这个时候介绍的 Aria SE 等型号类似,是一个长条的形状。作为水月雨产品,也不必担心表面缺少二次元元素,这次梅的封套上可以说真的是充满了各种梅花。除了标志性的人物,你能发现各种不同风格的梅花造型,甚至包括扑克牌上的梅花花式……去除封套之后,白色内盒也刻有规律平铺的梅花的纹理。

内部的配件包含三对灰色硅胶耳套,耳套为常见的开口大小略窄的子弹头式,有一定的弹性但相对柔软,在很多水月雨的耳塞里都会配备。收纳盒为圆形的皮质拉链包,有不错的抗压性能。这个褐色的皮包拉链比 Kato 的蓝色拉链包拉起来顺滑一些,内部空间可以放得下至少两条梅。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梅的前腔材质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某类似价位的圈铁耳塞工艺一致,是一体化程度很高的黑色磨砂塑料,做了半透明的处理,可以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看到内部元件。整个前腔都是 DLP-3D 打印制造,在外面来看都可以看到相当高的导管与内部结构精度。

面板则为金属材质,表面抛光,同样能够看到蚀刻的纹理图案,与包装上的梅花一致。面板与前腔体之间的接合做工出色,没有缝隙不均匀的问题。

腔体的造型大体上与常规的类公模比较相近,比起竹、菊、兰的那个“异化金属胶囊”形状要更加注重贴合性以及与耳廓结构的适配。腔体内侧针对于耳甲艇等部位有所适配。

尽管塞进了一圈一平板,腔体的体积并不算夸张,厚度也有所控制,比 Aria 系列要显得紧凑一些。侧躺的友好程度还不错,不会有过分的腔体突出。腔体的被动隔音性能尚可。

需要注意的是,梅的导管属于相当粗的一种类型,原厂配备的常规耳套很难套上,建议有经常替换需求的用户准备导管口径相对粗一些的耳套。

腔体底部和前腔体表面各有一处泄压孔,是比较常见的气压平衡设计。在正常佩戴时不会出现振膜咔哒声。

线材、扬声器配置与功率需求 | Cable, Driver & Power Demand

梅所配备的 USB-C 数字接口线材,是和 FreeDSP 外观、线芯均完全一致的。标称材质为高纯度无氧铜与镀银线混编,且对于麦克风线控进行了额外的屏蔽线独立设计。四股线材之间的 Litz 式缠绕紧密,柔软程度很高,没有可见的自缠绕现象。线材的接插件、分线器等全部为金属外壳。

可换线系统基于 0.78mm 2PIN 平座的结构,接插件紧实程度依然可以说是相当高。母座与腔体表面基本平齐,线材端的插针则留有一截凸出,对于那些下沉程度不高的母座也有一定的兼容能力,甚至仔细看你还能看到标准凸针 2PIN 也有的防呆槽。

线控按键的手感较为一致,键程较短,反馈良好。麦克风的收音能力与 FreeDSP 一致,属于清晰度可用、降噪能力一般的类型,灵敏度不错。而且这种把麦克风导线独立的做法使得“有麦克风会影响线材传导”的问题得以解决。最近一些产品开始采用这样的设计,是兼顾了声音和消费级耳机易用性的做法。

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有所不同,梅是混合式单元结构。搭载了一颗直径为 10mm 的蓝宝石振膜动圈单元和一颗直径为 6mm 的环形平板单元。蓝宝石振膜此前最知名的应用便是被用在索尼的中期平头耳塞产品上,比如8系的 MDR-E868,最早则可以追溯到 MDR-E575 某些批次上。这是一种蒸镀工艺制造的、以高分子材料作为基底的振膜。当然,梅的蓝宝石振膜自然与当初的蓝宝石振膜在技术上不完全一致,工艺有了一些改进。一圈一板的混合结构,此前是在水月雨产品上没有出现过的。

由于 FreeDSP 本身的具备 120dB 的动态范围和不错的驱动能力,面对 32Ω / 120dB/V 的参数,自然也属于轻松推好的范畴。在搭配第三方模拟线材使用时,也很少遇到驱动难题,所以这里不必担心会有便携设备推不动的问题存在。当然,也需要注意的是,FreeDSP 和梅的线材之间软件层面存在区别,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产品。

以下的主观声音描述,全部基于原线、原套、标准调音进行。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和饱满度都不算突出,下潜表现良好。收放速度相对较快,且收得也比较干净。有轻度的氛围感烘托,但是相较于大多数这价位的耳塞来说还是显得偏干净些。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前倾问题。在默认标准调音状态下的梅,低频大体上是平滑的,但是也适当针对于大众喜好而对于低频段进行了一定增益。

中频,人声厚度不算很突出,距离相对较近。口型大小相当精准,精细程度同比这价位之前的 Aria / Aria SE 来说是要再高一些的。对于质感表达和人声线条的刻画优先级基本相当。男声与女声之间的偏向性不算明显,且声线包容性较好,没有出现特别不对头的表现。顺滑程度不错,颗粒度相对较小——这也是水月雨大多数耳塞的人声风格。喉音位置基本正确,气声有轻微突出,口水声控制得当。齿音也控制得还不错,仅保留了轻微的程度。音色渲染程度不高,主要位于下盘,在听一些低音为主的人声时可能有所感知。

乐器的表现属于符合预期、比 Aria SE 扎实的水平。同样,对于质感表达和线条的刻画优先级基本相当。弦乐器中,小提琴、竖琴等的细节突出程度适中,没有感知到质感缺乏的问题,中提琴、吉他等的厚实程度尚可。大提琴的形体感也比 Aria SE 的状态稍显饱满一些。铜管类的气势感表现中规中矩,需要亮感的小号等可以提供足够的亮度。木管乐器大体表现要更出色一点。泛音的量足够,但是自然度还有提升空间。打击乐器存在感不会很突出,刺激感微弱。

高频亮度适中,不会有让人不适的尖峰存在,总体是较为平滑的。极高频的延伸能力不差于群星等更高价位的产品。通透程度不错。

空间感规模适中,横纵的距离感相当,声音的“高度感”不算突出。分离度的表现进步明显,完全不像是500元内的水平。解析能力符合预期,且没有不自然的“解析感”突出。动态适中,瞬态良好。

交互式 DSP | Interactive DSP

和 FreeDSP 的玩法类似,你可以通过 MOONDROP Link 2.0 app 进行梅的 DSP 玩法,两者固件不同。

默认地,app 中内置了五种声音模式:标准调音、Basshead、Reference、No Bass、Harman Style。下面简单来说说几种声音模式在主观听感上产生的区别。

Basshead:如同它的名字那样,但实际上对于低频的量感并没有特别过分的拔升。这个模式下,声音的变化更多的是将声音的氛围感烘托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低频的厚度适当增加。

Reference:低频量感有少量削减,这也影响中下盘人声的结像细致程度有所提升,相比起来对于线条的突出程度有所加强,口型稍有缩小。打击乐器以及管乐器的一些细节表现也会更加细致。

No Bass:低频的量感有所缩减,收放速度加快,且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一些乐器的突出程度下降,明显会变得稍干一点。人声的齿音以及打击乐器的刺激感会显得稍微多一点。

Harman Style:明显要更加注重两端的表现,尤其是中高频响应的提升。基本符合 Harman IE 2019 给人的印象。能够有更饱满的低频和更加突出的中高频表现。人声的厚度有所控制。

从主观上来讲我个人的喜好程度大致如下:Harman Style≈Reference>No Bass>Basshead;从音色参考性上来讲,Reference、No Bass 的参考价值稍高一些。

当然,得益于交互式 DSP 的高自由度,你同样还是可以使用 FreeDSP 的那套玩法来进行自己的调音测试,梅在 app 中可以实现9个节点频率的增益调整,也支持 Q 值调节。同样,你也可以依靠外部调试好的结果进行导入,甚至在线下载他人分享的预设。

相较于 FreeDSP 来说,梅的预设调音有所不同。由于本身的特性已知,调出接近目标声音的难度也比 FreeDSP 随意接一个耳机来说要低不少。对于初学者来说,你可以先尝试到水月雨官网去调取官方在同样测量环境下给出的曲线来进行拟合。

总结评价与玩法建议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

除了 DSP 玩法以外,针对于偏粗导管的耳套搭配试验自然也一并提供给各位读者。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你一般以标准或者 Reference 调音来进行聆听,可以考虑搭配 AZLA SednaEarfit Light Short;如果以 Harman Style 调音聆听,可以适当地考虑加深入耳深度,选择宽口的双节套来平滑高频响应;对于 Basshead 调音用户,则可以考虑搭配 AZLA SednaEarfit Max 来适当改善低频增益后出现的高频掩蔽问题——这时声音会相对两头翘一点。

曲风适应性方面,大多数流行、摇滚、民谣、电子和小编制器乐都可以胜任。没有听到明显的单元衔接问题,所以在混合单元耳机里,它的结像扎实程度是足够的。

我对于梅的评价是,能够结合过往产品的优势,声音本底的素质是足够的。我还没有听过 Aria 2,但至少相对于 Aria 系列的过往产品甚至群星和星野一代,我都觉得梅的基本素质是要更全面的。交互式 DSP 的玩法现在已经足够成熟,但需要用户仔细摸索。如果你真的想要认真调出符合目标的参数,那么还是应当系统学习一下均衡器的基本知识以及这套 DSP 的实现原理。当然,作为消费者就单纯想买个足够有趣的 USB-C 接口耳塞,它也没问题。

关于 FreeDSP 的玩法,晚些时候或许会专门出一个特供内容进行讲解。要说明的是,均衡器玩法只能尽可能地让你拟合两个耳机的曲线,能够模拟大致的风格方向。但是受限于单元特性、腔体声学结构、测量手法一致性、调节精度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要指望真能够实现某些人所说的“9500 EQ 成 HD800”之类说法。通过研究均衡器,你也可以接触到音频制作领域的很多原理与知识,这才是对于发烧友们非常重要的一点。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Dec 2023

From the digital sound lovers,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TDS REVIEW is now available on Zhihu, Toutiao, Weibo, WeChat, SMZDM and Bilibili.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