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发现,八路军屡败日军的战法其实晋绥军也会,可就是打不赢

康安说历史 2023-07-20 00:41:00

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10月23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终于收到了正在前线作战的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的电报。

难道板垣这个狂妄的家伙真的在10天之内打下了太原?寺内寿一不敢相信。

板垣征四郎声称10天拿下太原,却在忻口受挫

在山西攻略战打响之前,寺内和板垣曾经发生过一次激烈地争论。原因是,板垣坚持认为“得到山西便能得到华北”,而寺内却并不以为然。

从地理形势上来说,山西表里山河,确实是用兵之地。可地形再好那也是死的,没有合适的人来掌控,充其量能做到坐地自守,想要掌控山西,进而控遏华北,非雄才大略者不可。不然,阎锡山在山西经营了几十年,还不是未能成事?

因此,寺内对板垣计划的可行性表示质疑,不予支持。

在寺内看来,当下的主要任务是先攻下保定和石家庄,然后挥兵南下占据开封和郑州,再沿着平汉线攻占武汉才是可行的计划。

对于寺内的反对,板垣虽然不满,但并不太在意,因为他朝中有人。见未获得寺内的支持,板垣公然越过了华北方面军,直接和日本大本营沟通并获得了大本营的认可。

得知消息后,寺内非常不满。

其一、这就意味着他的权力被稀释,板垣发起的山西攻略战将不由他指挥。

其二、板垣越过华北方面军直接与大本营联系,是公然的越权和对他的蔑视。

对于寺内的不满,板垣并不在意。在板垣看来,以第5师团训练有素的兵员和精良的装备,定可在山西获得速胜。取胜之后,自己再挥兵东进与华北方面军汇合南下,不会耽误日军南下攻打武汉的战略。

因此,板垣对寺内发下豪言壮语,“无论陷入何种困境,也须完成山西作战,只有攻克山西才是完成本师团的使命。”

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板垣更是夸下海口,第5师团在3日内攻占忻口,7日内攻占太原。若不能按期攻下太原,愿剖腹向日皇谢罪!

板垣征四郎 图片来自网络

板垣虽然狂妄,但自有其道理。一来,他了解阎锡山这位他曾经的同学,认为阎锡山是“坐守之虎”,毫无进取心和魄力,在大兵压境之时,是不敢把晋绥军全部主力拿出来与日军拼死一战的;二来,板垣在出征前就把第5师团的后备兵员组织起来,以备随时补充进第5师团。

按照日军的镇台制度,每一个镇台组建一个常设师团。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另外组建一个特设师团。即在每个师团的番号加上100。如日军的101、104、106师团就是1、4、6师团的特设师团。

而板垣却不准备这么做,他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第5师团,与其把广岛第5师团的预备兵员用于组建新师团,还不如把这些兵员直接补充进第5师团,这样就可以始终保持第5师团的强大。这也是抗战时期,中国战场上没有出现过105师团这个番号的原因。

直到1944年的第2次菲律宾战役,大肆扩军的日军才有了105师团。

不得不说,板垣的这个做法虽然违背了当时日军的惯例,但从实际效果上来说,却规避了一个地区同时给两个师团补充兵员的弊端。

当时,强壮的后备兵员大多数都补充进了常设师团,差一些的才会补充进特设师团,这就造成了日军常设师团与特设师团之间的战斗力相差很大。其中,第6师团和106师团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116师团的名气要比16师团大,在抗战后期成为了日军中由特设师团变成甲种师团的特例。

而板垣的作法恰好规避了这个弊端,这也是第5师团在抗战时期战斗力强、补充快,每次都充当急先锋的原因。

鉴于有以上优势,再加上空军的配合,板垣认为,以第5师团的能力打下山西没有问题。

板垣虽然机关算尽,可还是算错了一点,又算漏了一点。

算错的一点是,阎锡山是“坐地虎”不假,缺乏向外扩张的魄力也不假,可要论守家,相信没人会比阎锡山来的更坚决。

山西就是阎锡山的“命根子”。在阎锡山的眼里,日军打华北哪都可以,就是不能打山西。谁要是动了他的“老本儿”,他就和谁拼命。

因此,在忻口会战中,阎锡山几乎调集了他全部的主力,再加上嫡系的第十四集团军,在卫立煌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了厮杀。板垣别说3天拿下忻口,就是10天恐怕也拿不下来。

阎锡山 图片来自网络

板垣算漏了的一点是没有重视刚改编完成的第十八集团军。

在板垣眼里,八路军,也就是第十八集团军全军不过4.5万余人,而且装备特差,根本不具备与日军打一场阵地战的条件。

确实,以当时八路军的装备要与日军打一场正面的阵地战确实吃亏。可八路军有强项啊!

忻口会战打响后,进入一线的八路军如水银泻地般地渗入日军后方,对日军的交通线和后勤补给线进行了多次打击,使得第5师团的物资补给几乎完全断绝。

如果板垣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他就应该向寺内求援。可之前板垣夸下的海口让他根本无颜向寺内开口。

好在板垣还有一手,那就是利用刚夺占的阳明堡机场为前线空投物资。可在1937年10月19日夜,八路军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一举炸毁了24架飞机。

这下子,板垣吃不住劲了。他只能低下曾经高傲的头颅,向寺内求援。

见板垣被打得这么惨,寺内倒是有心看他的笑话。可由于第5师团在山西作战中失利,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军在华北和上海两条战线上的战事,日军整个战略布局都被打乱了。

淞沪战场,日军的兵力开始吃紧,为了维持战线,只能从本土和华北抽调部队增援;华北的部队又不能迅速南下,一旦南下了,已经处于危险境地中的第5师团很可能会被中国部队吃掉。

撤退更不可能,先不说会丢尽了面子,以当时的状况,第5师团能否撤退到原出发地都两说,很有可能在撤退途中就被击溃了。

一支侵略军一旦在撤退中被击溃,等待他们的命运注定是凄惨的。

因此,寺内只能先停下南进的脚步,派第20师团从西出娘子关,策应第5师团作战。

至此,侵华日军的整个战略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沿着平汉线攻占武汉,然后东西对进歼灭中国部队主力的战略计划被延缓了近一个月时间。

阎锡山发现,八路军屡败日军的战法其实晋绥军也会,可就是打不赢。

1938年春,阎锡山的第2战区准备对太原发起反击作战。

为了牵制日军,配合阎锡山部作战,八路军开始了接连不断地出击。虽然每次出击的战果都不大,歼敌都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可每仗必胜。

以下是八路军的几个战例:

八路军129师采用“围点打援”之策,以385旅769团明着包围井陉旧关,吸引日军来援,然后386旅的771团和772团埋伏在长生口,一举歼灭援兵130余人。

如115师685团明着包围午城,686团在井沟设伏,一举歼灭由驻守在临汾日军派出的援兵步兵600余人、骑兵200余人和一个炮兵中队。

八路军120师攻打岢岚。贺龙先派359旅把岢岚城包围起来,断绝了水源。3天后,吃不住劲的日军弃城而逃。待到把日军赶到预设伏击圈三井镇的时候,伏兵四起,一举歼灭敌军300余人。

得胜后的120师继续追击,把日军赶到五寨城。贺龙仍然采用老办法,先派一部兵力佯装主力围城,主力部署在机动位置上,准备待机打击日军援兵。

果然,日军援兵从神池县来援,再次中了120师的埋伏,被歼灭400余人。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晋西北的日军主力驻扎在宁武县城,120师仍然是老办法,先用少量兵力和游击队围住县城,主力358旅和359旅分布在同蒲路两侧。日军不来援,就吃掉被包围的敌人;来援,就钻进了伏击圈。就这样,120师用简单的战术连续收复了晋西北7座县城,为日后在晋西北建立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8年3月24日,八路军129师更是为第2战区的将领们现场表演了一场歼敌好戏。

此次战斗仍然是八路军的拿手好戏伏击战,伏击的地点选择在位于河北涉县以西,山西黎城县以东的一个小山村-响堂铺。

129师共投入了三个团的兵力,分别是386旅的771团和772团以及385旅的769团,此役共歼敌400余人,炸毁日军汽车180辆。

这一次次战斗看似没有正面战场对决取得的战果那么大,可聚沙成塔,积少成多,这个损失也是让日军承受不住的。

八路军的战功让蒋氏派来的联络官乔茂才羞愧不已,他一改之前对八路军的态度,主动致电蒋氏,请求对八路军给予补充。因为他看到,在战场上,即使作为主力的八路军386旅竟然也有手持红缨枪上阵杀敌的战士,这让他深感良心不安。

深感受到严重威胁的日军决定对太行山区的八路军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击,意欲把第2战区的中国部队驱离太行山区。只要日军占领了太行山,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其主力就可以渡过黄河,直取西安,然后翻越秦岭进入四川由西向东进攻重庆,从而实现其所谓的“川陕攻略”。

当时,第2战区东路军的总指挥是朱老总。在朱老总的指挥下,日军的各路进攻均被击退,尤其是长乐村一战,日军主力苫米地旅团在浊漳河狭窄的河滩上遭到386旅的伏击,击毙日军2200余人。

八路军连续作战,并且屡败对手,这让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既喜又忧,还带着几分困惑。

喜的是,八路军归属于第2战区的战斗序列,八路军打赢了,就意味着他这个第2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有功,自然也就面上有光。

忧的是,随着八路军不断打败日军,影响力也日益提高,部队的实力也日益增强。长此以往,谁来能记得自己这个昔日的“山西王”呢?

困惑的是,以八路军的装备竟让能屡屡打败日军,而晋绥军的装备比八路军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可就是打不赢。

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八路军有什么了不得战法吗?

想到此处,阎锡山令人找来战报,开始仔细研究八路军的战法。

阎锡山 图片来自网络

可研究的结果是,八路军采用的战法并无出奇之处,都是一些常见的利用特殊地形来伏击日军,利用“围点打援”战术来伏击日军援兵,利用“围三阙一”战术把日军赶到伏击圈内再予以歼灭的战法。

这些战法对于晋绥军里那些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将领们而言,并不是什么高招,甚至于连普通军官也都会。可为什么这些在阎锡山眼里非常普通的战法在八路军手里就能打赢,而在晋绥军手里就打不赢呢?

对此,阎锡山召开会议,对着手下那些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将领们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军对此种方法,人无不知,及其他种种袭击方法,亦无人不尽知。然何以八路军每次击敌,皆收效用,我军则反是?”

阎锡山在会议上严令部下将领,切实研究八路军的作战经验。

那么,阎锡山和其部下的将领们到底有没有研究出来呢?

严格来说,研究出来了。可只是研究出来了一半。

阎锡山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八路军屡屡获胜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军事技巧,而是“聚精会神”。

这个“聚精会神”可以拆分为三点认识:

其一、在开战前,八路军无不竭尽全力在谋划制敌之策。

这说的是八路军战前的谋划精细。

其二、战前,八路军实施侦察战斗之术。

这说的是八路军在战前对敌情侦察的比较仔细,对情报非常重视。

其三、开战时,全军聚精会神统一集结于主歼敌战方面,其他一切皆可不顾。

这说的是,八路军的战役指导思想是集中主力打歼灭战。

由此,阎锡山得出了一个结论,八路军之所以用普通的战法还能屡战屡胜,取决于以上三个方面,因此才能不动则已,动则胜。

其实,阎锡山只说对了一半,而另一半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蒋系部队看似在正面战场打得轰轰烈烈,但其实采取的是守势战略,而八路军看似是小打小闹般的游击战,其实采用的是攻势战略。而采用攻势战略,民心所向才是根本。

正是在我党的组织下,敌后的抗战热情才被激发,只要有人敢领导,成百上千的人就会跟随其后。

而这一点恰恰是包括蒋氏和阎锡山在内的人所不敢触碰的。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抗战是国家和部队的事情,如果民众都起来抗战了,还会需要他们吗?

可他们忘却了,甚至在有意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普通民众也是国家的一员!

正是这个认知上的差别,才使得本来平常无奇的战术在八路军手中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这其中的原因除八路军骁勇善战外,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日军的动向无所遁形,这也是制胜的秘诀之一。

反观蒋系部队,则脱离群众,害怕群众,生怕把群众武装起来,会影响到他们的统治。因此,他们的战法才会生搬硬套,缺少了一丝灵活,打不赢就不奇怪了。

其实,蒋氏和阎锡山都发现过这个问题,在开办由我军将领担任教官的各种游击战训练班之前,蒋氏就告诫各部队将领,他们除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军事经验外,更应该学习的是八路军领兵打仗的发动群众的经验。

可有些事情是学不会的。虽然多次开办的游击战训练班让蒋系部队学到了一些游击战的军事经验,可发动群众这一项,他们怎么也学不会。

在这个时期还有个笑话。129师开办游击战训练班之前,彭老总特意叮嘱刘帅,“老猫上树的本事你可要留一手啊!”

刘帅回答,“教给他们,他们也学不会啊!”

这并非是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认知上差距。

图片来自网络

3 阅读: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