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从刺史到太守,本有好几镇诸侯准备参与讨伐董卓。
但长沙太守孙坚,自长沙郡北上豫州的过程中,对其他诸侯进行了杀戮兼并,使荆州局势大乱,他自己也就成了荆州讨董诸侯仅剩的代表。
当时的荆州刺史,是出自名门琅琊王氏的王叡。
(荆州刺史王叡)
王叡上任前的荆州变迁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出孙坚北上,对荆州的影响改变,我们先从荆州开始变乱说起。
184年二月爆发黄巾起义,荆州北端的南阳郡,是黄巾军主要据点之一。
三月(《后汉书·孝灵帝纪》),南阳黄巾首领“神上使”张曼成,攻杀南阳太守褚贡。(《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江夏都尉秦颉(《水经注疏·卷二十八》),应该是在江夏对付黄穰起义表现还不错,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南阳太守,带着江夏兵进入南阳。
六月,南阳太守秦颉击斩张曼成。(《后汉书·孝灵帝纪》)
之后,破豫州黄巾的朱儁,治所在武陵郡汉寿县的荆州刺史徐璆,也都领兵赶赴南阳,与秦颉合并一万八千,攻打龟缩在宛城的张曼成十万余部。
(荆州刺史徐璆北攻南阳黄巾)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攻打,先后斩杀、击败赵弘、韩忠、孙夏三任渠帅(首领),朱儁终于攻陷宛城,平定南阳。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孙坚跟随朱儁转战豫州、南阳,独当一面,都有英勇的表现,被升为别部司马。于186年,跟随张温、董卓抵挡边章、韩遂入寇三辅(长安周边三郡),再拜为议郎。(《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186年二月,跟随秦颉到南阳的旧部、江夏兵赵慈等哗变作乱,杀死了太守秦颉。(《后汉书·孝灵帝纪》)
刺史徐璆也因得罪了中常侍、车骑将军赵忠,被免官回乡。(《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秦颉和徐璆一死一罢)
六月,新任荆州刺史王叡(王敏),与新南阳太守羊续,讨伐斩杀赵慈,再次平定南阳。(《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王叡理顺荆州在东晋,琅琊王氏与司马家“王与马,共天下”,有长达700年的荣耀。
晋初的太保王祥,有“卧冰求鲤”的典故,为二十四孝之一。
这个王叡便正是王祥的伯父。(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案王氏谱)
也就是说,他的父亲王仁做到青州刺史,弟弟、王祥的父亲王融,多次被公府征辟不去。《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这样的出身,也难怪会看不上家世一般的武夫孙坚。(《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荆南四郡远离中原,归化较晚,终汉一朝,土著时常叛乱反抗朝廷和官府。
(荆南时常发生变乱)
王叡还是很有能力的。
186年到武陵郡汉寿上任后,先平定了南阳的赵慈叛军。又于十月,调派州兵和武陵郡兵,镇压了武陵蛮族的叛乱。(《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因这些功绩,这年稍晚,汉灵帝加封王叡为(安次)侯,享国。(《水经注·卷十二·圣水》)
187年十月,长沙郡土著区星叛乱,孙坚被任命为长沙太守,一个月之间就打败了区星叛军。(《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之后,零陵郡和桂阳郡又发生了叛乱,王叡的州兵又与孙坚一起将其平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二人的接触,让孙坚感受到了王叡对他的轻视。(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吴录》)
在荆南四郡逐渐理顺后,189年王叡将州治所从汉寿迁到了南郡的江陵县(《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下》),将战略重心北移。
(孙坚北上时荆州态势)
190年初,反董联盟成立,王叡也在江陵举兵,准备北上参与讨伐董卓。(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吴录》)
此时的武陵太守为曹寅(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吴录》),南阳太守为张咨,江夏太守为刘祥。
刘祥是刘巴的父亲。(裴注《三国志·刘巴传》引《零陵先贤传》)
张咨收留袁术于南阳郡北端的鲁阳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总结这就是孙坚北上前,荆州的态势。
一场影响重大的变故即将发生,上面荆州的这些人,都将在后来孙坚北上时,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