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7年2月14日,一代雄主大汉武帝刘彻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人世,回顾武帝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稳固皇权,开疆拓土,建立了前世没有的功业,然而他也应该是有遗憾的,晚年的出现的巫蛊之祸,导致皇太子畏罪自杀,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在剩余的儿子中,他选择了最小的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昭帝年年幼,汉武帝为了确保权力交接顺利,还是作了一番布置。
一、武帝身后事的处理
他先是处死了心爱的钩弋夫人,避免因昭帝年龄小,容易出现淫乱后宫和外戚干政情况,必须要杀其母,减少外部对皇权的干扰。而后确立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田千秋五人为顾问大臣,很显然,汉武帝在防范权臣出现,选择了四人顾命模式。再好的布置,也抵不过局势的变化,托孤基本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排在顾命大臣首位的霍光,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上官桀、桑弘羊谋反被杀,金日磾病逝,田千秋逐步隐退,五人顾命变成了一人掌握实权。
作为顾命之人,霍光虽已成为权臣,但仍是兢兢业业的在帮助昭帝治理天下,可以说铁腕的霍光,是帮助幼帝守住天下的根本。即便霍光有非分之想,也只是争夺更多的权力,而不是要危害皇权,说的直白点,作为顾命大臣,他真的在意手中的权力,但要是让他做皇帝,他不敢也不想,作为武帝的身边人,他看到了太多的血雨腥风,皇帝对于他来说是不可及的东西,而武帝让他实现了从平民到顾命大臣的身份转变,他是需要感恩的。武帝让他做汉朝的周公,足见对他能力的肯定和对其忠诚的认可。霍光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辅佐昭帝长大,霍光对汉昭帝无异于后世的诸葛亮对刘禅,尽力辅佐,确保汉朝从武帝过渡到昭帝时代。然而汉昭帝的早逝,则改变了汉朝的走向,还有霍光和霍氏家族的命运。
二、昭帝去世带来的储君危机
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病逝,昭帝无子,霍光不得不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这是汉朝第二次经历皇位继承人选择,第一次是周勃、陈平等人推举汉文帝刘恒继位。这一次,是霍光选择昭帝的皇位继承人,在确定继承人之前,已经排除兄终弟及之说,昭帝就是武帝最小的儿子,皇位继承人也不能脱离武帝一系,因此,只能是昭帝侄子辈“过继”给昭帝,成为昭帝的继承人,决定权按照道理应该在上官皇太后处,作为昭帝的皇后,选择皇位继承人是合理的。
问题是她是霍光的外孙女,年纪又小,决定权其实就在霍光这,但因为有这个皇太后,霍光控制着汉朝的皇位法理。霍光选择汉武帝第五子刘髆之刘贺继位,考虑到的是刘贺可以依靠的势力不多,便于霍家继续掌权。然而刘贺在位二十七天被废,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第二短的皇帝。霍光废刘贺的理由是二十七内做了1127天的荒唐事,从这个情况,刘贺真的不适合做皇帝,但这么短的时间作为这么多的荒唐事,里面没有“水分”吗?是不是霍光看走眼了人,选择了换人,这其实是不得而知的,总之,此时汉朝皇帝的决定权在霍光手里,他说是荒唐的事就是荒唐的事。即便真是这样的人,霍光也不应该废刘贺,和霍光的伊尹也只是放逐了太甲,给太甲三年时间让其改过自新,霍光没给皇帝改过的机会,只接废掉,有一些不合臣子之礼。
三、再立宣帝带来的权力影响
四、霍家走出作死关键的一步
霍光自己谨慎了一辈子,在世的时候不断试探宣帝并且对宣帝保持着表面的尊敬,然而坏事就坏在突然他老婆霍成君对宣帝皇后的下毒,毒死皇帝在民间就一起生活的妻子,这对于宣帝来说是不得不报之仇。宣帝对霍光的感情是复杂的,如果没有霍光的拥立,刘病已可能永远不能恢复武帝曾孙身份,更没有做皇帝的可能,霍光改变了刘病已的一切。而霍光习惯于掌控权力,霍家人习惯了权力带来的快乐,把刘病已当作一个傀儡。没有人愿意做傀儡,况且霍光的权力来自于武帝的授权,武帝只让霍光做周公,而没有赋予他绝对权力。经历一废一立后,霍光和霍氏家族应该急流勇退,才能确保家族平安。没有人能够永远在权力的顶峰,都希望站在塔尖上,但塔尖上能够站的人毕竟是少数,需要经过激烈的优胜劣汰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
五、霍光去世后霍家被连根清除
六、霍家被诛杀对后世的影响
汉宣帝确实在杀诸霍中解了心头之恨,但这和周勃等人诛杀诸吕不同,这是皇帝的决定的,这是在对一个托孤大臣下手,其他的臣子怎么看,皇家的事还需要不需要尽心尽力的管。汉宣帝打破了臣子对于忠诚的平衡,王莽篡汉、曹魏代汉一定程度上都受到霍光家族的影响。曹操如果肯放权给汉献帝,可能汉献帝会夷曹操三族,有过绝对权力的人,放弃权力换不来感恩,而是无情的报复。霍光擅权虽有错,但始终还是汉之臣子,只不过长期握有实权,已经被权力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