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4日),地平线公司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科技领域首次公开募股(IPO)案例之一。
本次发行的股价为每股3.99港元,开盘后迅速上涨超过33%,使得公司的市值一度达到700亿港元以上,创下了今年以来港股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一笔科技类企业融资记录。此次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不仅标志着该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自动驾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地平线背后站着一位低调但充满雄心的领导者——余凯先生。他拥有南京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学位,并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在其丰富的科研经历中,他曾服务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2015年,基于对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前景的信心,余凯决定创办地平线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芯片的研发与生产,标志着其从学术界向商业世界的成功转型。
如今一级市场,“退”的优先级最高,更不要说地平线这个超级案例,super club deal——自成立以来,11轮融资累计拿了23亿美元,股东有超100家投资机构,事关半壁投资圈的切身利益。
他们具体在期待什么?一位A轮投资人认为,即便抛开资方身份,地平线也要紧盯,它将是一个风向标——2024年年末最重要的风向标。
地平线:智能驾驶芯片的破局者
余凯,1976年生于江西南昌,曾以优异成绩进入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后在慕尼黑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在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神经计算部门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并在NEC硅谷实验室媒体分析部门任职主管。此外,他也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兼职教师。2012年4月,余凯加入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担任副院长一职。2015年,余凯与黄畅、陶斐雯共同创立了地平线公司,致力于开发机器人的大脑芯片,旨在赋予各类电子设备和车辆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及决策控制的能力。他的愿景是使地平线成为机器人时代的英特尔,甚至超越英特尔加微软。
地平线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开发难度极高的车规级芯片,这一领域比工业级和消费级芯片面临更大的工艺挑战和更严格的标准。创始人余凯坚持走非主流路线,认为这是创业公司脱颖而出的唯一途径。创业初期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同在黑暗隧道中摸索前行。
经过两年的努力,2017年底地平线推出了其首款征程1.0处理器。随后,在2019年,该公司又发布了中国首枚车规级智能汽车芯片——征程2,并成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至此,地平线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其智能汽车芯片系列也不断推陈出新。
如今,地平线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全面智能驾驶量产经验的高科技企业。根据招股说明书,地平线定位为提供高级辅助驾驶(ADAS)及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整合了先进的硬件与软件技术。截至目前,该公司已与27家原始设备制造商(涵盖42个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
地平线公司自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其营收持续增长,分别为4.67亿、9.06亿、15.52亿及9.35亿人民币。从2021年到2023年,公司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2.3%。尽管自动驾驶芯片业务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公司在同期调整后的净亏损额也分别达到了11亿、18.9亿、16.4亿和8亿人民币。
截至目前,地平线已成功交付超过600万套辅助驾驶与智能驾驶计算方案,并获得285多款车型的前装量产项目定点,其中130多款车型已实现量产。公司的征程6系列产品更是获得了10家车企及品牌的合作,创下了车企合作的新速度记录。今天,余凯及其团队迎来了公司敲钟上市的重要时刻。
地平线融资23亿美元成智驾领袖
地平线公司在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中,共完成了11轮融资,总计从多家投资机构获得了超过23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在公司成立的最初两个月内,便得到了红杉中国、高瓴资本、五源资本、线性资本、宁德时代、真格基金和东风资产等机构的联合投资,成功筹集了约15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使得公司估值达到了大约1.21亿美元。
早在2014年,红杉中国便与余凯结识。当时余凯是一位怀揣梦想且具有远见的科学家,据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透露,随后双方在人工智能、电商、芯片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迅速达成合作共识,红杉中国积极参与了地平线的种子轮投资。
随着多次追加投资,五源资本长期担任地平线最大的外部股东角色。作为五源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刘芹一直与余凯保持密切沟通,提供各类支持,目前还担任着地平线的非执行董事职务。2016年4月,地平线成功吸引了俄罗斯知名投资人Yuri Milner的投资,他曾投资过Facebook、Twitter和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同年7月,地平线从双湖资本、青云创投、祥峰投资、五源资本、高瓴、线性资本和真格基金等多家机构获得融资。
地平线逐步成长为全球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这得益于创始团队的远见卓识和强大的执行力,也受益于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地平线又获得了英特尔、高瓴、五源资本、线性资本和嘉实投资的投资支持。
到2018年11月,地平线完成了总额超过4亿美元的B轮融资,参与此次融资的投资者包括SK海力士、泛海投资、五源资本、高瓴、线性资本和尚颀资本等。
就在地平线启动C轮融资之前,云锋基金第一时间找到了余凯——其实,云锋基金团队自2016年底就开始持续关注着地平线,2018年时就与余凯结识。“当天的见面从中午持续到傍晚,双方把地平线围绕汽车智能化的战略、技术、客户、产业链生态等方面做了一气呵成的完整沟通与互动。”云锋基金团队回忆,当时他们花了许多的精力探讨未来的生态强化构建与业务边界的拓展,以及如何打造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智能驾驶技术公司。
2021年,地平线迎来一轮最为重磅的融资——ZSKC获悉,地平线完成高达15亿美元大C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50亿美元,已公布的投资机构数量超35家——其中云锋基金是领投方之一,此外还包括五源资本、高瓴、今日资本、CPE源峰、宁德时代、君联资本、黄浦江资本、和暄资本、中信建投资本、国投招商、中金资本、众为资本、比亚迪、京东方等。完成投资后,云锋基金为地平线引荐了基于下一代计算平台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帮助公司对接政府资源和战略融资渠道,协助支持地平线共同推进与汽车制造商及一级供应商的合作进程,针对全球格局演进趋势下的发展战略和产业链布局进行深度探讨。此后,云锋基金也是地平线全球化生态拓展的关键合作伙伴。
当地平线生产的智能驾驶芯片刚在各车企开始应用时,君联资本便在智能驾驶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荐等方面为公司提供了重要支持。“我们看好上市后的地平线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和业务链条。”
2022年11月,地平线成功从尚颀资本和大众汽车筹集了2.1亿美元资金,使其估值达到了约8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9.7亿元)。在公司即将上市之际,余凯持有股份比例为14.85%;尚颀资本作为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比例为8.78%;五源资本、高瓴以及红杉中国分别持有5.55%、3.24%及2.36%的股份。
地平线IPO:投资圈的期待之光
地平线公司的IPO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在当前一级市场中并不罕见。鉴于“退出”成为首要任务,整个行业对IPO的关注程度普遍提升,特别是对于像地平线这样的超级案例,其11轮融资累计获得了23亿美元资金支持,背后站着超过100家投资机构,涉及的投资圈利益广泛。
通常,club deal的结果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早期投资者如B轮及更早的资方信心十足,预期回报稳定且丰厚,而占据了大多数的C轮投资人则面临挑战。考虑到地平线在C轮时估值已达50亿美元,若IPO定价与市场预期不符,则留给他们的溢价空间有限,导致成本回收的压力增大,他们只能寄希望于避免破发并寻求流动性。
此次地平线的上市不仅吸引了众多关注,还激发了市场久违的期待情绪。对于那些在过去两年经历了募资和投资大幅减少、正处于期待真空期的一级市场投资者来说,这种积极情绪尤为罕见。
投资者们对地平线公司寄予了何种期望?一位A轮投资人认为,即便不考虑其作为资方的角色,也应密切关注地平线的发展动态,因为该公司将成为行业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咨询了另一位非地平线的投资者后了解到,该投资者亦有计划推动被投资企业赴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地平线的案例在融资方面同样引人注目,堪称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精彩案例。由于C轮融资吸引了众多机构参与,业界普遍对其持乐观态度,几乎没有人质疑其前景。
然而,地平线在早期阶段是一个典型的“非共识”项目。2015年,当AI领域的其他领先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且距离硬科技成为主流还有四年时间时,以算法见长的俞凯却选择了一个当时看似遥远、需要更多投入和更高门槛的领域——自动驾驶AI芯片的研发。
尽管地平线公司在天使轮融资时获得了红杉资本、高瓴资本以及五源资本等知名投资方的支持,但在A轮融资阶段却面临了严峻挑战。经过与众多机构的沟通后,未能获得任何一家的投资承诺。随后的两三年间,地平线的业务发展及市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预期均经历了起伏不定的变化。
直到B轮完成后,公司才逐渐站稳脚跟,并在2019年成功完成了一轮融资,从C1至C7共募集到15亿美元资金,吸引了数十家新加入的投资者参与其中。这一成就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当前“团购融资”模式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仍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此次融资的成功再次证明了非共识观点往往能够带来更丰厚的回报。作为最早支持地平线公司的投资者之一,五源资本、高瓴资本和红杉资本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根据最新的发行市值计算,这三家公司所持有的股份价值至少达到了50亿港币以上。
地平线在C轮融资中的决策显示了其前瞻性和策略智慧,成功在疫情、国际关系紧张和融资环境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之前,完成了充足的资金储备。这一举措显著增强了其在自动驾驶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大量投资的领域。
目前,地平线拥有超过100亿的资金储备,使其在市场上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尽管有关其IPO可能受到数百家投资机构流动性需求的影响的观点存在,但从公司的规模和市场地位来看,这次上市似乎是一个自然且成熟的步骤,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更主动地控制定价权。
虽然C轮融资不一定为所有投资者带来了巨额利润,但地平线的IPO无疑为众多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期待已久的退出机会。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退出的主要途径显然已经聚焦于香港股市。回购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其效用有限,此处不再赘述;而S股的实际交易活动据报告并不及去年水平,目前看来并不可行。并购市场虽然表面上声势浩大,但实际上成交情况并不乐观,许多买家对于超过10倍市盈率的投资持谨慎态度,导致估值差异问题依旧显著。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例如9月24日发布的并购六条,但这些措施主要倾向于支持上市公司,使得许多小型未上市企业的上市之路受阻,这些企业很可能只能选择被收购的命运。
至于首次公开募股(IPO),情况非常明朗:在美国股市的选择受限,参考图森未来和禾赛科技等公司的二级市场表现并不佳;同时,A股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因此,香港股市成为了唯一可行的上市渠道。
面对这一单一路径的选择,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并积极应对,即便这条道路同样充满挑战。尽管香港展现了坚定的决策,继18A之后又推出了18C规则,并伴随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成立规模达数十亿的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市场对于18C是否能够避免重蹈18A覆辙的担忧依然存在。香港证券市场长久以来对盈利的重视超过对行业潜力的关注,这一偏好持续构成挑战。
具体而言,即使地平线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取得了成功,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准备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的企业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早期参与者更有可能把握先机。此外,根据港交所首席执行官陈翊庭九月下旬的数据,已有超过一百家企业正在等待上市,这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投资者对此感到无奈,因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不可控的。一位合伙人回忆起去年十二月份的经历,当时听闻北交所将在次年三月推出新政策,市场一片看好,但由于反应稍慢一步,结果发现已有超过一百家企业排队等待上市,导致连队伍都无法加入。另一位投资者则担心,如果大量科技企业同时选择在香港上市,可能会导致估值和流动性问题。
尽管市场环境充满挑战,一级市场的投资者仍然怀揣着一线希望。他们的期待不仅建立在对行业趋势的理性判断之上,还融入了职业信念的情感因素。近年来,这些投资者的信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曾经热议的策略和发展议题如今显得不合时宜。过去一年中,市场讨论的焦点更多集中在重组和生存问题上,而谈及期望则显得有些奢侈。
正如一位资深合伙人在讨论地平线上市前景时所强调的:“作为投资者,我们必须保持乐观。” 他进一步阐述:“你需要证明你选择的道路是有发展前景的,你必须抱有希望,并从多个角度证明你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浙商科创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投融资需求,欢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