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80年),生于春秋末期,字长卿,祖先本是陈国贵族,后逃亡到齐国,即后来齐国四大家族“田氏”一脉。祖上因战功被封,并赐孙姓。从小熟读兵书,后因齐国四大家族争权,只身避难吴国,潜心著作《孙子兵法十三篇》。在吴国,孙武遇到了逃出楚国的伍子胥,遂被举荐给吴王阖闾,并被任命为将军,后助吴败楚,成就霸业。《孙子兵法》虽只有十三篇,却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成系统的兵法,享誉全球。现代很多国家的军校都将其列为必读书目,拿破仑生前就曾多次熟读。里面很多理念今天又被政商两界所倚重。
作者:国馆
《嘿,孙子,可真能耐!》关于孙武的前半生,馆友们可点此观看
出山为将伍子胥为了让阖闾下定伐楚的决心,还特地为他除掉了心头之患——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但阖闾始终都摇摆不定,伍子胥决定请孙武出山。
在一日之内,伍子胥七次向阖闾力荐孙武。孙武被召见,献上兵法十三篇,深得吴王阖闾的赏识。
阖闾想看孙武展示兵法实操。
孙武让阖闾召集后宫180名嫔妃和宫女,排列成军队行伍的样子。他把所有嫔妃宫女分为两队,并选出两位最受阖闾钟爱的宠姬担任队长。孙武问她们,是否明确地知道前、后、左、右的方位,大家都觉得很简单。孙武再说明,当他喊“前”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向前看齐,喊“右”的时候,都要向右看齐。以此类推,大家都表示很清楚了。
孙武开始操练。当他擂动战鼓,挥舞令旗,喊出口令时,嫔妃们却没有做出指令的动作,而是嘻嘻哈哈笑作一团。孙武说:“法令不明,约束不严,是带兵将领的责任。”把要求再讲一遍,并再三确定,大家都明白了。再次下令,嫔妃们依然如故。
孙武则说:“三令五申,法令已经明确,却依然不听号令,就要按军法从事。”他叫来军吏,下令将带头的两名队长斩首。
▲ 孙武训女兵图
吴王阖闾眼见孙武要杀自己的宠姬,陪着笑脸向孙武求情:“寡人已经知道先生能用兵了。就饶了她俩吧。”孙武却拒绝说:“我既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依然处死了两位队长。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兵法·九变》
两位队长被杀以后,孙武再次下令,嫔妃们都不敢再视同儿戏。动作整齐划一,俨然威武之师。孙武即禀告阖闾:“兵容已经整齐,可为大王所用了。就算让她们赴汤蹈火,也不是难事。”
▲ 孙武训女兵图
吴王阖闾心里老大不痛快,但同时也意识到孙武确实是难得的将才。他要称霸诸侯,正需要孙武的辅佐。伍子胥担心吴王不用孙武,坏了伐楚的计划,也站出来为孙武说话。阖闾遂任孙武为将军,并下定决心伐楚。当时是公元前512年,阖闾夺得君位的第三年。
楚国强大,吴国弱小,孙武主张先对付楚国周边众多的附属小国,将他们一一击破,扫清进攻楚国的障碍,削弱楚国的同盟力量,同时壮大吴国的实力。同时还派出军队,时不时骚扰楚国的边防将士,让其疲惫不堪。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
吴国不断蚕食楚国周边。两年以后,已经能将势力探入到楚国腹地。
与此同时,楚国的公子结勇猛善战,楚昭王用其将兵,这让孙武和伍子胥非常担忧。还好伍子胥听从孙武的策略,在很早以前,就在楚国布下了纵深复杂的情报网络。伍子胥让人在楚国散步谣言,说吴国最担心的是楚王任囊瓦为将。而囊瓦其实不仅是一个军事才能平庸的草包,还是一个贪得无厌又狂妄愚蠢的小人。但楚昭王听信了谣言,罢黜公子结的兵权,交给了囊瓦。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孙子兵法•用间篇》
刚好公子结还是一个正直刚烈的人,负气之下,从此不再过问军事。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
如此一来,等将来吴国伐楚时,囊瓦将会让楚国一败涂地。
▲ 孙武画像
助吴称霸阖闾杀吴王僚时,吴王僚的两个弟弟正带兵攻打楚国,听到吴国政变的消息,直接就在阵前投降了楚国。公元前512年,阖闾派兵伐楚,夺取了舒邑,并诛杀了吴王僚的弟弟。吴王阖闾想直接攻打楚国的都城郢都,但孙武都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从此以后,吴国连年出兵,不停蚕食楚国的土地。
直到公元前506年,因为囊瓦的贪婪和狂妄,侮辱了唐、蔡两国的国君。孙武才觉得机会已经成熟,随即联合唐国、蔡国一起伐楚。
冬天,阖闾、阖闾的弟弟夫概、孙武和伍子胥,带兵三万挥师向东伐楚,双方在汉水大战。夫概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楚军大败逃窜,吴军直追击到郢都城下。双方再大战,吴军五战五捷,直接攻破了楚国的都城。春秋时期虽然连年征战,但大国的都城被攻破,这还是第一次。楚昭王狼狈逃跑。
伍子胥十几年来,无时无刻不想要亲手擒住楚昭王,为父兄报仇。他带人杀进楚宫,却没见到楚昭王。伍子胥遂带人从地下挖出楚平王,鞭尸泄愤,随后带着吴军,千里追杀楚昭王。
吴楚一战,楚国败得惨烈,孙武的军事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是这样写到:“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也。”
曾经偏安在一个角落的小国,现在灭了强大的楚国,这如梦幻一般的胜利,让阖闾有些得意忘形。攻下郢都后,他沉迷其中长达半年之久,甚至不想再回吴国故土。
楚国有一个大臣叫申包胥,和伍子胥是旧交。他认为伍子胥把楚平王挖出来鞭尸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作为人臣应该遵守的道义。申包胥立下誓言,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搭救楚昭王,并辅助他复国。他四处奔走,请求各诸侯国伸出援手,但全都作壁上观,不为所动。申包胥在秦国的王庭上一连痛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感叹:“楚国有如此忠臣,尚且灭国。像我这样的,还不知将来是个什么下场呢?”遂派出五百辆战车,协助楚军,发起反攻。
此时的越国听说吴王阖闾在郢都,国内空虚,也趁机发兵攻打吴国。阖闾的弟弟夫概看到吴国受到楚国、秦国和越国的前后夹击,阖闾又在郢都流连不返,偷偷溜回吴国自立为王。阖闾只好放弃已经到手的楚国,和伍子胥、孙武领兵回国,攻击夫概。夫概兵败投降楚国,楚昭王回到郢都复国。
公元前504年,阖闾又派太子夫差领兵攻打楚国,夺取了大片土地,逼迫楚国迁都到郤。吴国至此跻身于大国之列。
公元前496年,阖闾兴师讨伐越国。越国以死囚为敢死队,列在阵前集体挥刀自杀。吴军从没见过如此场面,一时愣住。越军趁势掩杀,大败吴军,阖闾的大脚趾也被砍掉,最后竟伤重不治。夫差继位,孙武与伍子胥继续辅佐。
夫差继位的第二年,公元前494年,发兵为父报仇,率兵和越国在太湖大战。孙武和伍子胥指挥吴军分为两翼,在夜间点上火把以为“诈兵”,突袭越军。越军在接连吃了几场败仗以后,无力回天,越王勾践只好忍辱投降。伍子胥极力主张彻底灭亡越国,永绝后患。但越国在范蠡、文种的策划下,收买了吴国大臣伯嚭。在伯嚭的劝说下,夫差志得意满,不仅拒绝了伍子胥的建议,还疏远他,派他出使齐国。伍子胥断定吴国此时不彻底灭亡越国,日后一定会被越国所灭。他不想儿子在吴国遭受被灭国的苦难与屈辱,出使齐国时,将儿子托付给了在齐国的好友鲍牧。伯嚭趁机向夫差进谗言说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赐给伍子胥一把剑,命他自裁。当初吴王阖闾临死前,封伍子胥为相国公,把吴国和夫差托付给他。夫差刚继位时,还甚至要将吴国一半的土地分给伍子胥。才十年的时间过去,夫差竟然要将他赶尽杀绝。伍子胥愤恨难平,告诫家人说:“在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吴国东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到将来吴国被越国所灭。”夫差非常愤怒,将伍子胥的尸体丢进了钱塘江。
伍子胥死后十一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十几年后,率兵围困吴国。吴王夫差此时才后悔当初不该没听伍子胥的建议。传说他觉着自己死后没有脸面在地府同伍子胥相见,先用白布蒙住了自己的双眼后才拔剑自杀。吴国灭亡。
伍子胥命运的结局,让孙武想起了自己的叔父田穰苴。其实在伍子胥生前,孙武就曾多次劝他急流勇退,遗憾的是伍子胥没有听。伍子胥死后,孙武彻底心灰意冷,不再为吴王谋划出力,隐居到乡野,潜心修订兵法。
至于孙武的最终结局,历史上缺乏确切的记载。有传说他的结局和伍子胥一样,最终也被吴王夫差杀害了。也有传说他隐居在山林,得以善终。应该后一种的可能性大。如果孙武最终确实也被夫差所杀,史书上会有所记载才是。还有一点基本可以确定,孙武自始至终一直都留在吴国。根据大部分史家推断,他应该死于公元前480年左右。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流传了下来,在历史上一直被奉为兵学圣典,有“古代第一兵书”之称,是现存最早的兵书,早已享誉海内外,孙武也被称为“兵圣”。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