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叔前两年刚刚退休,退休之后一直闲赋在家。每天在家养养花,溜溜鸟,老伴儿喜欢打牌或者打麻将,老两口每天下午雷打不动的在楼下小公园和附近的街坊邻居们一起聊天打牌,王叔叔有时也会替老伴儿打两把牌。
王叔叔退休之前是做测绘工作的,常年在外各处奔波,所过之处几乎都是荒郊野地、鸟不拉屎之地,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以前测绘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没有公路可走,一行几人全靠两条腿走过泥泞坑洼,每天走个十几公里都不在话下。
王叔叔聊天时总是提起,自己年轻的时候还是精壮小伙子一个,虽然皮肤晒得黝黑,但是身体素质那是相当棒。现在才退休没几年,退休之后运动量锐减,王叔叔发福得厉害,身形也走样了不少,现在感觉稍微动一动心脏就会跳得特别快,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邻居赵大爷想起一句话说,人这一生心脏跳动25亿次,谁先跳完谁先走。王叔叔一脸嫌弃,觉得这种说法都没科学依据。赵大爷又举例说,你看隔壁楼那个黄阿姨,今年装的起搏器,医生设置的起搏心率不就固定在60次/分,说明心率保持在这个水平是最合适的,也是最健康的。
王叔叔一想,觉得这样说来貌似也有道理。王叔叔自从退休以后体重直线上升,运动耐力也不如原来好,每次量血压的时候心率一直在80次/分左右。那这样算来的话,是不是心率快真的会影响寿命?
说起寿命,现在确实有大量研究发现心率与寿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早研究者们是在多种动物身上验证的这个假设。要论最长寿的动物,相信大家都会说是乌龟,因为我们总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
人们曾经发现过一种名为格拉帕哥斯的乌龟,这种乌龟的寿命长达177年。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种动物的心率极慢,每分钟心脏只跳动6下。有的人可能会质疑这一个例子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别着急,研究者们还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
早在很久之前,很多学者就发现,体型越小的动物,比如老鼠、兔子等动物的心率非常快,每分钟心脏跳动次数可高达一百多次,而寿命较短,只有1-3年左右的时间;而随着体型变大,像是马、大象、鲸鱼等大型哺乳动物,心率反而相对较慢,可慢至20次/分,反而寿命相对较长,能够存活30-40年的时间【1】。
可能有人又会提出疑问:是不是不同体型的动物心脏不一样呢?事实上虽然不同动物的体型大小不同,但是心脏的重量与身体总重量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都占体重的0.5-0.6%【1】。
更加令人吃惊的是,除了人类以外,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一生中的心跳次数几乎是相同的,大约7.3亿次左右【1】。在心跳次数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不同哺乳动物的寿命长短不一,这便使学者提出了一种推论:心跳慢,寿命长。
那么心率快慢为什么能够影响寿命的长短呢?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先从心率的快慢调节说起。
一、心率快慢是如何调节的我们都知道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器官,心脏无时无刻不在跳动着,依托血液的流动为我们机体的各个角落输送着重要的营养素并带走产生的废物。所以心脏的跳动是由植物神经控制的,不像呼吸一样,并非我们能够自主控制的,故而可见心脏功能的重要性。
而心脏功能重要指标便是心率。医生在接诊病人时最先关注的便是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而生命体征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率,通过心率的快慢能够快速判断患者的情况是否危急,而且心率也是大家平时判断人生与死的最简单的标准。
但是心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常心脏的跳动频率会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一般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在60-100次/分之间都可以视为是正常的,均值一般在每分钟60-80次左右波动【2】。
那么影响究竟是什么决定的心率的快慢呢?事实上,是机体的代谢水平决定了植物神经对于心率快慢的调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在情绪激动比如吵架时,心率会变快;晚上睡觉或是安静状态下,心率也会随之变慢。
这便能够说明,在不同的场景中,随着机体代谢需求不同,心率也会随之改变。我们在运动时,肌肉耗氧量增加,无氧代谢产生能量供给肢体的同时,也会产生乳酸等代谢物。这时血液就要加速流动,为肌肉组织带去更多氧气和供能物质的同时,也要及时清理掉这些代谢产物。
所以当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时,外周组织对氧气和供能物质的需求增加,心脏就会加速跳动,增加物质运输的速率,所以运动会导致心率反射性的加快。
当我们处于安静状态下或是深睡眠时,耗能较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无需产生很多的能量便可以支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这便是所谓的低代谢状态。这时,心脏也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无需努力工作去输送氧气和废物,只需保证血液的正常循环流动即可,所以心率相对较慢。
那么心率慢和心率快的人,谁更长寿呢?
二、心率60和心率80的人,哪个更长寿?正如上文提到的,心率与机体能量代谢水平相关。在生命尽头时,人体的大部分器官都会处于功能衰竭的状态,我们可以将死亡理解为机体代谢基本停滞,因此心脏也无需再进行有力的跳动以输送血液,所以死亡时心跳也会停止。
如果我们假设一个人的心脏在一生中都处于基本健康的状态,而且没有合并其他疾病导致出现其他的死亡风险因素,按照心脏在人的一生中要跳动25-30亿次来计算【2】,那么寿命时间(分钟)应该等于总跳动次数除以静息心率得到的一个庞大的数字,之后再将分钟折算为年便可。
这样计算起来,如果静息心率为60次的人群,寿命预计在93岁左右【2】,而静息心率在80次的人群,寿命则较之缩短。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静息心率越慢,寿命则越长。
究其背后的原因,既往大量研究证实,静息心率与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关,静息心率偏快的人,合并有其他疾病的风险更高,死亡风险也随之升高。
在高血压的发病方面,国外已有研究报道,心率是和血压关系最为密切的参数之一,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普遍高于健康人群。国内也有研究发现,静息心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存在关联。静息心率较快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慢者能够高出7-8个百分点【3】。
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方面,国外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静息心率超过80次/分可能会增加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风险,尤其是对于已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全病因死亡率将上升约20%,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冠心病等的风险也会增加14%【4】。
在血脂异常方面,也有大量研究显示,静息心率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水平相关。随着心率的增快,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以静息心率小于60次/分的健康人群为对照,心率大于70次/分的人群发生总胆固醇升高的可能性增加30%,发生低密度胆固醇升高的风险增加40%【5】。
综上所述,静息心率的升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通过增加人们的健康隐患而威胁到总体寿命。那么如何是静息心率保持在60次左右的相对健康的水平呢?
三、 如何放缓心率?实际上,保持相对较低的静息心率,往往更加考验的是心脏对于心率调节能力。所谓的调节能力就是在不同的代谢水平下,心率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以运动员的心脏来进行举例。因为运动员常年保持高强度的运动量,所以其运动时的心率峰值更高,故而能够保证更良好的运动表现。平静时因为心脏强有力的搏动,每次的射血量能够供给更多的组织器官,所以静息心率更低,哪怕每分钟只有40次也足够支持正常生命活动所需。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虽然没必要向运动员看齐,但是养成每日运动的好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每天保持1个小时左右的运动量,有利于增强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锻炼心功能,从而使得静息心率减慢。有研究指出,静息心率在50-65次或者睡眠时心率在38-50次【6】,是心脏健康和长寿的表现。
其次是要注意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肥胖、超重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静息心率增快,因此体重超标的人群应该注意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合理减重。
再者,要避免影响心率的外界刺激因素。比如吸烟、饮酒以及咖啡、茶的重度依赖者,应注意戒烟限酒,控制咖啡因的摄入量。
小结:研究者通过研究不同动物的心率与寿命,发现心率与寿命可能存在反比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认为心率快慢与机体代谢水平相关,心率通过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而与寿命产生密切的关系。
心率的增加会使患者未来发生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升高,对人群健康产生极大地威胁,使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大大增加。
对于心率偏高的人群来说,通过养成运动的好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体重来保养心功能,增加对心率的调节能力,从而降低心率水平,降低合并症的带来的健康威胁。
参考文献:[1] 林治湖,杨延宗. 心率与寿命有关吗[J]. 家庭医药,2005(5):25.
[2] 李艳鸣. 心率快慢与人的寿命[J]. 解放军健康,2012(5):32.
[3] 邵也常,刘小清,麦劲壮,等. 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的前瞻性研究[J].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z1):40-42. DOI:10.3321
[4] 罗玉莲,周玲英,刘顺香. 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4):19. DOI:10.3969
[5] 赵永娜,于凯,王拥军,等. 老年人静息心率与血脂异常的关系[J]. 中国基层医药,2016,23(2):185-189. DOI:10.3760
[6] 丁占鳌. 测测心率知寿命[J]. 健康天地,2009(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