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晚年废太子的阻力有多大?怪不得他失败了

丰丰谈历史 2024-03-31 02:17:44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一直想废了自己的嫡长子刘盈,立宠妃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继承人。

他觉得,刘盈过于仁弱,恐怕守不住汉朝的江山。

而刘如意聪明伶俐,很像自己,将来应该可以成为一代明主。

刘邦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很多大臣的一致反对。

有一天,刘邦举行宴会,看到太子刘盈的身后,跟着4个白发苍苍的老头。

刘邦一问之下,才知道,这是自己当初请不出来的商山四皓。

刘邦长叹一声:看来太子是人心所向。

从此放弃了换太子的想法。

可是,商山四皓只是4个比较有名的读书人。

他们在乱世当中,没有任何功绩,对朝堂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他们真的能左右太子之位的归属吗?

细看史料,我们会发现,刘邦不能废刘盈立刘如意,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原因1:刘盈的身后,有开国功臣的支持

我们先来看看,刘病想要换太子而不得的全过程。

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已经立嫡长子刘盈为汉王太子。刘邦当上皇帝之后,理所当然地立刘盈为皇太子。

可是,吕后早就年老色衰,和刘邦的感情不好;戚夫人风华正茂,长年跟随在刘邦身边。

久而久之,刘邦越来越宠爱戚夫人,连带着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看太子刘盈越来越不顺眼。

刘盈15岁那年,刘邦下定决心,更换太子。

他把这件事下发给群臣讨论。

可是大臣们没有一人支持刘邦易储,其中以御史中丞周昌反对最为激烈。

周昌虽然口吃,却还是极力和刘邦抗争:陛下若……若要废太子,臣绝……绝对不敢奉诏!

刘邦在大臣那里讨了个没趣,只好笑笑,把此事束之高阁。

刘邦和大臣谈话的过程,吕后在东厢房听得清清楚楚。

散朝之后,她激动得给周昌下跪,表示感谢。

吕后知道,刘邦只是被大臣顶了回去,暂时不提换太子的事了。

但刘邦从来没有放弃过易储。

为了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吕后去请张良为自己出主意。

正是在张良的建议之下,吕后派人去请商山四皓出山,给刘盈做宾客。

第二年,刘邦又找到了一个废太子的机会,那就是异姓王英布造反。

刘邦下令,让16岁的太子刘盈率军出征平叛。

他打的算盘是:如果刘盈打赢了,那就不愁他将来坐不稳江山;如果打输了,正好名正言顺废太子。

吕后在商山四皓的提醒之下,识破了刘邦的用心,在刘邦跟前日夜嚎哭,终于让刘邦打消派刘盈出征的念头,改成他自己御驾亲征。

刘邦打完这场仗回来之后,越想越气,继续和大臣们商量废太子。

张良和叔孙通苦苦劝谏,刘邦只好又在大臣面前假装没这回事。

这是在这时候,商山四皓正式出场了。

他们陪着太子刘盈,出席了刘邦举行的宴会。

刘邦看到商山四皓,顿时明白,刘盈当继承人,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从此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我们来看看,在刘邦想要废了刘盈的时候,站在刘盈这边的大臣都有谁。

明确提到态度激烈的有3人: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最尊重的开国功臣之一。可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当上皇帝的刘邦。

叔孙通:著名儒学大家,为汉朝制定仪礼,明君臣上下尊卑,让刘邦感受到了当皇帝的快乐,也在某种程度下安定了天下。

周昌:随刘邦入关破秦的老臣,汉朝首批获封的功臣之一,性情刚直,被众人敬仰。

这3个人,都是影响力巨大的功臣。

更重要的是,他们无一人是沛县人。

沛县,是刘邦的老家,为汉朝贡献了最多的开国功臣,在西汉初年的朝堂上拥有最大的影响力。

那么他们支持谁呢?

毫无疑问,自然是沛县出身的吕后之子,刘盈。

丞相萧何,曾和吕后一起诛杀韩信。

大将樊哙,是吕后的妹夫。

其他沛县功臣,都曾和吕后共患难。

吕后的儿子刘盈上位,他们才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好处。

他们没有在这场夺嫡之争中当出头鸟,可是他们坚定地站在刘盈身后。

刘邦若执意要废太子,就等同于站在了这些功臣的对立面。

更别提,刘盈是嫡长子,除了开国功臣们之外,重视礼法的文官也站在他这边。

原因2:刘如意年纪太小,在朝堂上没有任何根基

在那么多人支持刘盈的情况下,刘邦若是强行立刘如意为太子,刘如意能不能站稳脚跟呢?

恐怕很难。

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在表面上,出身倒是挺高贵,是姬姓周王室的后人。

可是周王室早已覆灭,这样的身份,在汉朝没有半点作用,否则戚夫人也不会在刘邦根基未稳之际,也仅仅是刘邦的宠姬。

戚夫人的父亲戚鳃,是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在功臣侯中排名第116位。

可是,史书里甚至没有记载戚鳃究竟立了什么功劳。他虽被封侯,封户也只有500户,还不知道是不是拖了戚夫人的光。

他在朝堂之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力。

也就是说,刘如意如果强行上位,他没有得力的外家能做倚仗,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震慑住这些开国功臣。

那么刘如意有没有这个能力呢?

刘邦还是很相信这个孩子的天分的。

他看好刘如意,不仅仅是因为刘如意是他最宠爱的戚夫人的儿子,还因为,刘如意聪明伶俐,刘邦在他身上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可是,刘邦于汉高帝十年(前197年)第一次提出换太子的时候,刘如意只有9岁。

即便是刘邦去世那年,刘如意也还不到11岁。

这样一个孩子,即便天分再高,潜力再大,在没有外家帮助的轻快下,是震慑不住这些身经百战的开国功臣的。

更别提,这些开国功臣,大多数支持的,是吕后的儿子刘盈,而不是他刘如意。

刘邦想废了刘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担心刘盈过于仁弱,镇不住功臣,坐不稳天下。

可是刘盈至少有吕后帮忙。

而刘如意这么一个没有根基的孩子上位,搞不好就要成为功臣们的傀儡了。

如果刘邦的寿命长些,能等到刘如意长大,他或许会想办法帮刘如意铺路,为刘如意树立权威。

可是在刘如意长大之前,他不会敢轻易把江山交到刘如意手上。

原因3:吕后当太后,远胜于戚夫人

皇后和嫡出的太子,向来是一体的。

当太子是皇后的儿子的时候,除了废了太子之后立皇后的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否则废太子就必然要废皇后。

否则,若皇帝去世之后,皇后成了太后,新皇不是太后的儿子,太后又是因为新皇被废的,太后和新皇,必然不合。

西汉的太后,权力非常大,能干预朝政,甚至名义上能废立皇帝。

所以,刘邦如果想要废了刘盈,必然也要废了吕后。

要不然,等到刘邦去世,刘如意登基,而吕后成了太后,吕后必然会仇恨刘如意。

轻则可能会想办法废了刘如意,把刘盈接回来,若刘盈去世了,吕后也有养子,可以扶自己的养子上位,总之不能让刘如意这个仇人安稳坐在皇位上。

重则可能会和刘如意你争我抢互不相让,影响到江山稳固。

刘邦想要废了刘盈,首先要掂量掂量,他愿不愿意同时废了吕后。

可是,废吕后,可不简单。

吕后,是刘邦的糟糠之妻。刘邦没有正式造反的时候,殷私自释放囚犯,只好躲在沛县附近的山泽里。

是吕后冒着危险为刘邦送生活物资,也是吕后为刘邦造势说,刘邦有“天命”。

沛县的老兄弟们,都认她这个嫂子。

刘邦正式造反之后,吕后全家,都投在刘邦的麾下,立下不少战功。

吕后的妹夫樊哙,更是战功赫赫的大将,曾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命。

等到刘邦当上皇帝,吕后的作用就更大了。

像韩信和彭越这样,刘邦忌惮而又不好亲自下手除去的功臣,都是吕后杀的。

可以说,刘邦身边别的女人,都仅仅是刘邦的姬妾,而吕后,不仅是刘邦的妻子,还是刘邦的合伙人。

刘邦去世之后,刘盈仁弱,刘如意年幼,能震慑住功臣们的,唯有吕后。

戚夫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既然刘邦没法废了吕后,那么他自然也没办法废了吕后的儿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

写在最后

我们看史书会发现,戚夫人一哭,刘邦就想废了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

可是刘邦一和大臣商量,大臣反对,刘邦便不再提这件事了。

戚夫人再哭,刘邦再和大臣商量废太子,大臣再反对,刘邦又作罢。

直到商山四皓出现,刘邦终于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从此刘邦绝口不提换太子的事。

可是刘邦是开国皇帝,手握实权。他如果真心想要换太子,又岂是大臣一反对就作罢的呢?

更别提,商山四皓不过是4个名气比较大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力。

可见,刘邦经过深思熟虑地考量之后,并不打算真换太子,至少不打算在刘如意长大并表现出震慑力之前换太子。

商山四皓,不过是应付戚夫人、让戚夫人不再闹的说辞罢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