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周总理身兼多职,除了吃饭的一丁点时间,其余的时间都献给了工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周总理身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所以当时的党中央决定挑选一位人才,接手周总理外长的职务。
俗话说,外交是一场无硝烟的战场,在外面的言行举止都需要谨慎,稍有动静,就会被抓住把柄,甚至可能成为引爆战争的导火索。在这些前提的条件下,毛主席很快就把目光锁定在陈帅的身上。陈帅一开始还表示,自己就是个粗人,外交这样的细活,怕是会搞砸了。但是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一致认为,陈帅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陈帅前半生经历了无数战场的磨砺,说起话来,自带威严与气势。当时的中国还未真正崛起,正是需要一位这样有气势的人震慑局面,宣扬国威。于是从1954年开始,陈帅就开始协助周总理处理外交事务,熟悉工作,1958年正式担任外交部长。陈帅那股军人的豪爽,在外交场合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有不利我国的言论,就会被他当场怒斥,就连当年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也不例外。
1959年赫鲁晓夫结束访美活动后,到我国参加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作为中国前期革命的领头大哥,他的到来受到了中国的高度重视,毛主席、周总理、陈帅亲自去迎接他。原本是一场友好的交流,但赫鲁晓夫却在宴会上表示对炮轰金门的行动非常不认可,甚至说中国好战。其实说到好战,中国八辈子可能都赶不上苏联吧。
听完赫鲁晓夫的言论后,陈帅第一个就坐不住了,作为军人元帅,陈帅对赫鲁晓夫哪有委婉可言,直接怒斥,气势上直接碾压这个来自苏联的元首。最后赫鲁晓夫放下军人的身份,搬出自己苏联总书记的身份,企图扳回一盘。陈帅并没有让着他,直接就说,在中国的地盘,你一个苏联的总书记凭什么在这里“指导”政治?
面对陈帅的强硬态度,赫鲁晓夫也不再敢多说。但是宴会之后,赫鲁晓夫因为挂不住面子,早早结束了访问,马不停蹄地回家了。这件事之后,陈帅硬核外交部长的名声算是传开了。各国外长面对为元帅外长,多少有点毕恭毕敬。有的网友说,如果后来的外长一直都是陈帅这样的风格,如今会是什么样呢?对此各位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