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追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挑战加剧,生命科学领域还存在许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为我们不断加大拓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如今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更需要各方携起手来,寻找更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近日,由研发客支持,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易方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成功举办。在本次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由易方达私募医疗健康投资部研究员龚元超主持,产业界和投资界的代表担任讨论嘉宾,围绕“生物科技创新加速,探索产业未来方向”展开分享和讨论。
本次论坛是“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 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系列活动之一。
对于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深势科技创始人、CEO孙伟杰分享了三方面的观察:
其一,近年,诸如像GPT这些大模型在快速迭代,直到现在的ChatGPT。这些大模型出现或者进化前后的AI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大模型的本质是预训练技术,而预训练技术的突破带来了AI基础设施的变化。在生命科学领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涌现了许多原子、分子、基因、蛋白的预训练模型,这意味着AI制药有了全新的基础设施。
其二,业界对于AI可以解决问题的场景,对于问题的提炼更加准确了,对AI可以做到哪些事的认识也更加客观了。
其三,AI和研发人员的配合更紧密、更熟练了,研发人员更善于把AI用在自己的研发流程中,并重塑这些流程。
诺泰生物首席投资官黎晌分享了新形势下公司的战略布署。据介绍,诺泰生物同样非常重视AI的合理应用,专门组建了多肽的AI筛选团队。接下来,会围绕多肽和小核酸这两个方向,通过合作或者并购等途径布局一些新的技术平台,继续拓展业务板块的纵深。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公司会考虑和欧美资本合作,转变业务属性进而去布局海外。
黎晌特别提到了当前在并购交易中的一个挑战,许多交易和并购标的由于此前大量资金进入生物医药领域或公司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对产品或公司的估值预期较高,与收购方的预期可能并不太一致。
今年10月,石药集团和阿斯利康就一款临床前创新小分子脂蛋白 (a) (Lp (a)) 抑制剂达成了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独家授权协议。石药集团投资总监梁益坚提到AI在这款抑制剂的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优化了靶点筛选范围,提高了筛选效率,降低了筛选成本。另一方面,AI还拓宽了选择分子的边界,创造了此前并不存在的分子,并科学预测其在后续管线开发中的各项指标和潜力。
祥峰投资合伙人刘天然介绍了选择投资标的的考量因素,除了产品本身是否可以切实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也会考虑相关公司是否能降低治疗端的成本,在新的政策环境下相关公司是否有一些先进的理念和能力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商业化挑战。她还提到,在充满挑战的投融资环境下,投资机构正在学习和探索更好、更多元的退出方式。
上海国投先导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执行董事王珊从国资的角度分享了扶持和助力产业发展的策略。她表示,为了匹配生物医药行业的属性,我们基金的期限设置为15年,耐心陪伴企业成长。据介绍,国投先导的投资战略核心是配置,如投资子基金或直投,通过对不同策略和不同领域的配置去实现均衡和分散投资风险,同时弥补生物医药融资链条中的缺失环节,补足短板,助力整个生态的建设。
浦发银行科技金融部处长邹学诚在分享中透露,相较其他行业生物医药的认知壁垒和专业壁垒更高,为此浦发银行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室,有一套独立的评价体系。他认为,在生物医药领域,即便产品上市,在销售环节的竞争力也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这将是一个强监管的、系统性的工程。近年,生物医药行业受到资本冲击的程度和高关注度也让他看到了和产业界以及投资界保持紧密互动的重要性。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维亚臻生物CEO邹晓明表示,从大的疾病的领域来看,未来的重点一定会从急性或严重的肿瘤疾病走向更大的慢病管理市场。同时,快速将小核酸等前沿疗法进行广泛、有效的产业化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与会专家还提到多个方面的努力方向,如利用新技术抓取和开发新的靶点和前沿疗法、开发新型的给药方式、开发具有一定壁垒的高端仿制药、引导AI和人型机器人同制药进行更为深入的融合、降低制药过程中设备和耗材的成本、从传统的制造转变到合成生物学赋能的绿色化学等。他们认为,中国已走到可以去做全球创新产品的阶段,接下来可“但行好事,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