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被忽悠剁手了吗?尾款人,该怎么吃后悔药

南方+客户端 2021-11-10 22:27:03

“双11”今晚到来,时间维度上的。

更多人认知当中的“双11”,早在半个多月前就来了。头茬“定金人”“尾款人”,早早就收到了寄自未来的包裹。

图源:视觉中国

“双11”来了,它挑着的货架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还堆满了看不懂的规则、算不明白的折扣——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财力,还有我们的脑力。

计算完满减、满赠、红包、礼券等一道道数学大题,自信满满的我们,也许才发现,“为了50元的购物补贴,倒买了500多的东西”。

相比于努力识破各路商家的营销花招和文字游戏,或许知道被套路后怎么维权,同样值得花些心思。

“孙悟空的眼睛+福尔摩斯的脑子”都不够用

最近,有网络段子如此讽刺“双11”的优惠活动:

“把优惠券藏在大兴安岭丛林深处,一棵四百年古树右后方300英尺的刘姓土拨鼠家的车库里,在2小时内找到土拨鼠一家、并在车库前合影留念,即可获得5元优惠券。”

是什么时候开始,“双11”从简单直接、一目了然的促销购物节,变成了充斥各种套路的烧脑游戏,似乎连“折扣”“酬宾”这些名词都有些被污名化。

网友在微博的吐槽“双11”。 图源:新浪微博

今年“双11”,“付定金立减”成为不少商家用来吸引消费者的预售手段。

不付尾款,定金不退,商家使的这一招绑定了很多消费者,等到消费者付了尾款,却发现根本没有享受到优惠,反而比不付定金买得更贵。

11月1日零点,在经历精心计算和一番“猛如虎”的操作之后,江西的刘小姐终于心满意足地睡去,定金加尾款购买两款匡威鞋支付了569.17元。

结果第二天一早,她就坐不住了,同款鞋子在预售结束的现卖中售价558.5元。说好的预售一定比现卖便宜呢?

消费者涌进斐乐的直播间,要求退款。 图源:小红书截图

斐乐在直播间承诺满2000元减400元是最大优惠力度,叠加电商平台优惠,总共满2000元可减700元。结果消费者付完尾款的第二天,该店又放出1万张叠满2000元减900元的券,不用付定金不用抢,岁月静好待君领。

“提前付款的都被当韭菜割了。”

“双11”资深买家圈总结优惠的变味:“平台领红包的入口越来越难找,各类平台VIP提供的大额满减券使用规则受限,游戏越来越注重拉新帮点,平台的满减凑单总是算不清。”

图源:视觉中国

消费者不光要拥有福尔摩斯的脑子,弄懂比奥数还复杂的优惠规则,还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识破其中的套路。

可是在平台和商家把控着解释权的前提下,本想薅羊毛的买家们,最终还是被忽悠剁了手。

快递员在北京金融街街道的一栋居民楼下准备送货上门。 图源:新华社

不怕被忽悠剁手,就怕不懂“断肢再植”

消费者踩坑,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

不少买家选择向商家讨说法时,面对商家搬出来的一条条活动条例,哑然失声。其实懂得消费者的权利,断肢也可以再接上。

首先要了解“七天无理由退货”,这是消费者在网购时非常重要的权利之一。因为买家只能浏览商家的图文、视频介绍,不能亲身感触实物,所以国家制定了这样的退换货政策。

“双11”前夕,中国邮政集团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在总包待发区作业。 图源:新华社

但须清楚,无理由退货不等于无条件退货,像定做产品、鲜活易腐品还有一些数字化商品,就不适用此条。

为了避免消费者滥用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政策,在商品不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下,消费者退换货时应保证商品完好,不影响商家二次销售,其实这也是对商家公平的一种体现。

11月10日,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与“双11”预售相关的投诉有1217条。 图源:中国消费者报

今年“双11”集中爆发的“定金问题”,买家到底能不能要求退还定金。

律师表示,“定金”是一种带有预定性质的合同,如果买方违约不会退还,而卖方违约则需2倍退还。如果有消费者在支付定金后后悔了,可以先付清尾款,再通过“七天无理由退货”进行全额退款。

特别要注意,如果商家存在与宣传承诺不一致的行为,就涉及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退回差价或者双倍返还定金。

遇到纠纷,解决方式主要还是这四点:

——向购物网站的客服部门投诉;

——发现自己遭遇诈骗,可向公安部门报案;

——拨打12315向消保委举报,或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向法院提起诉讼。

切记,剁手党们一定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光打嘴仗不过只是浪费时间。

△消费者购物如何维权? 视频来源:中国政府网

“双11”还会比过年热闹吗

不出意外,各电商巨头将会在未来的几个小时内公布今年“双11”的成交额。

前三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继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5.2%。今年“双11”各电商平台的销售战绩如果继续“再创新高”,也在预期之中。

去年“双11”当天,工作人员在江苏南通邮政叠石桥营揽中心分拣包裹。 图源:新华社

但不得不承认,相比过去在氛围上要与过年一拼高下的“双11”,今年的这一天稍显冷静。

往年,10月中旬刚过,商家“双11”促销的信息通过APP、短信铺天盖地而来,微信好友玩游戏砍价的邀请时不时弹窗。今年,消费者的手机安静了许多。

显而易见,对电商的监管在持续加紧。对移动App弹窗广告的专项治理,也让“双11”促销广告轰炸收敛不少。

图源:视觉中国

此外,经过多年“双11”洗礼,消费者也趋于冷静。不少“95后”消费者自认年纪轻轻就看透消费主义的套路,躺在他们“双11”购物车里的东西,正变得越来越实用。

追求品质,正在逐步成为消费者、商家、平台的共同认知。

近九成受访者认为质量比流量(价格)更重要。 图源:21网调实验室

21网调实验室对近万名网友投票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坚信质量为王,超过八成的商家表示未来会把更多精力放到商品品质上,甚至高于“加大优惠力度”“加大广告投放”。

当不论买家还是卖家更在意购物体验和商品质量时,一直以来主导着“双11”的“快生意”,是否以后会成为往事呢。

综合: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人民网、南方周末、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21网调实验室

【话题整合】魏伯航 实习生 胡慧萍

【策划】张哲 尤立川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