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纠结:皇位到底是给儿子还是侄子?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6-13 13:27:53

从公元690年改唐为周,到公元705年神龙政变,武周政权走过了15个春秋。

由于皇位被女人占据且武则天年岁已高,所以武周政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一个巨大问题:由谁接班?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武周政权是没有太子的,只有皇嗣,也就是李旦,“嗣”,就是继承、继续的意思。

所以,武则天虽然剥夺了李旦太子的称号,却依然保留了他继承皇位的可能。

可是当时的朝廷里还有另一个“嗣”,他对皇位也是垂涎已久。

了解武则天生平的读者大概知道,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早年间娶了个老婆,生下武元庆、武元爽。

后来这个原配夫人去世,李渊给武士彟介绍了个新夫人,也就是杨氏。杨氏为武士生下了武则天。

武则天出生没两年,武士彟就去世了。武元庆和武元爽这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对武则天和她的母亲很刻薄。

武则天做了皇后以后,给这两个哥哥升官,可这两个哥哥根本不领情,还说什么“我们是功臣的后代,封官是应该的”。

武则天大怒,就跟唐高宗建议说,把武元庆和武元爽发配边疆做刺史。

武元爽被贬到海南不久死去,而武承嗣就是武元爽的儿子。

高宗晚年武则天篡权的野心逐渐膨胀,于是把武承嗣从岭南召回长安,任命其为尚衣奉御、秘书监。

高宗驾崩后升礼部尚书、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难看出,这是武则天在有意培养武承嗣,武承嗣也不负所望,导演了一出河洛瑞石的好戏,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封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

而李唐的宗室,除武则天亲生的李显和李旦外,大多已经被武则天送去见了太宗。

“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诛其亲党数百余家。”

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让武承嗣产生了幻觉,认为太子之位非我莫属。

691年,武承嗣策划了一场民间请愿群众,他找来凤阁舍人张嘉福,让他发动洛阳老百姓上书,请立自己为皇太子。

但张嘉福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把这个活儿外包给了一个叫王庆之的洛阳人。

王庆之召集来数百人给武则天上表,武则天接到民间的请愿后,找来岑长倩,格辅元,询问他们的意见。

岑长倩是贞观朝宰相岑文本的侄子。自小由岑文本抚养,视同己出。岑长倩在武则天改唐为周的革命中非常活跃,他搜罗各地出现的祥瑞材料,来证明武则天君临天下是天意,因此被武则天视为心腹。

在武周建立时,岑长倩提议将皇嗣李旦改姓为武,武则天龙颜大悦,不仅批准了这一提议,还赐给岑长倩实封五百户的赋税,并允许他也改姓武。

这次洛阳人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想听一听岑长倩的意见,不料岑长倩坚决反对武承嗣做太子,不仅他,几乎整个宰相团体都反对。

武则天虽有不悦,却也只好暂时搁置此事。

武承嗣那边恼羞成怒,发动了武周时代传统艺能,编织罪名指使酷吏来俊臣把岑长倩,格辅元、欧阳通三位宰相搞死了。

武承嗣又开始鼓动王庆之。王庆之遂进宫面见武则天。

武则天说:“皇嗣是我的儿子,你为什么要废掉他,劝我立武承嗣为太子?”

王庆之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当今天下是武家的,怎么能让李家人做太子呢?”

武则天认为他说得有理,但没有当即决定,只是给了他一张通行令,“以后想见我,拿这个来就行”。

之后,王庆之屡屡求见,把武则天搞烦了,李旦怎么说也是武则天亲生的,王庆之显然没有搞明白这一点。

到了后来,武则天对王庆之的忍耐到了极限,他秘密下令给凤阁侍郎李昭德,要给王庆之一点教训。

李昭德是李唐老臣,他得了武则天的指示,遂当众宣布王庆之的罪行:“此贼欲废皇嗣,立武承嗣。”

接着让手下人不用客气,使劲的打。竟然把王庆之打死了,武承嗣劝进这一出闹剧才宣告收场。

打死王庆之后,李昭德向武则天进言说:“天皇是您的夫君,皇嗣李旦是您的爱子,您的江山应该传给子孙才能千秋万代,怎么能立娘家侄子为接班人呢?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没听说过侄子当皇帝,会把姑姑的牌位放进太庙的!而且,陛下,您的江山是从太皇之手接过来的。如果您把江山交给武承嗣,那将来天皇还能在太庙享用供奉吗?”

李昭德的话有两层含义:武则天能当上皇帝,靠的是天皇遗诏,以及皇帝母亲这个身份。

那些唐朝老臣之所以不反对武则天做皇帝,是因为他们将武则天视为一个“暂时托管”的过渡状态。

如果武则天执意立武承嗣为太子,天下彻底改姓武,定会激起巨大的反对声浪。

第二,如果武则天把皇位交给武承嗣,等她百年之后,武周太庙里未必有她的位置。

古人是很看重身后地位的。要是武承嗣当了皇帝以后,把武则天踢出太庙,把武元爽请了进来,武则天这费尽心机,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而在当时的男性主导的宗法制下,武承嗣这样选择的可能性其实非常大。

692年,李昭德又密奏武则天,说魏王武承嗣权力太大,恐怕不好。

武则天说:“他是我侄子,我对他很放心。”

李昭德说:“侄子和姑姑,有儿子跟父亲亲吗?儿子尚且有弑父,况且侄子乎?”

这话给武则天说的浑身一哆嗦。是啊,当年武则天对武承嗣的父亲武元爽赶尽杀绝,流放海南而死。

这难保武承嗣内心深处不会有为父报仇的想法。

很快,武则天对宰相队伍进行了调整,罢免了武承嗣,增补了李昭德。

李昭德在这一轮太子保卫战中取得完胜。但武承嗣不必灰心,因为政治的艺术在于平衡。

皇嗣派和武家派斗得越凶,武则天的皇位坐得越稳。

693年正月,武则天享万象神宫,以魏王武承嗣为亚献,梁王武三思为终献。亚献之位原本应该是皇嗣李旦,但武则天却偏偏让武承嗣顶上,用意不言自明。

武则天在有意地挑起两派争斗。同月,李旦的一个婢女,团儿,向武则天告发李旦的妃子刘氏、窦氏行“压制之术”。

武则天便把二人找来杀之于宫中。这位窦氏此前为李旦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日后的唐玄宗李隆基。

李旦见两个妃子进宫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仿佛神秘消失了一般。心里大概也知道了怎么回事。

可李旦在武则天面前,还得表现得跟个没事人一样。至于那个婢女团儿,居然后面还打算接着加害李旦,被人告到武则天那里。

武则天就把团儿杀了。一个婢女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告发皇妃?不少人认为,团儿就是受了武则天的指使才诬陷两位妃子的。

而武则天一如既往地过河拆桥,达成目的之后,把团儿一并杀掉,以绝后患。

这很符合武则天一贯的做事风格。

武则天对李旦的儿子们进行了惩罚,贬李成器为寿春王,李成义为衡阳王,李隆基为临淄王,李隆范为巴陵王,李隆业为彭城王。

李隆基这个临淄王一直当到唐隆政变,诛杀韦氏。他并没有真的去临淄,相反,在武则天活着的时候,李隆基基本处于软禁状态。

加上亲生母亲被武则天杀害,很难想象,年少的李隆基会对自己的奶奶有什么好感。

693年一月(武周的正月是十一月),又发生了一件对李旦来说,生死攸关的事。

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为私自见了李旦,被武则天腰斩。此后,李旦失去了接见旁人的权力。

酷吏来俊臣趁热打铁,意图诬陷李旦有谋逆之心。一时间,人心惶惶,李旦身边的人都觉得,李旦这回是在劫难逃。

不知什么原因,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下,太常工人安金藏突然大声疾呼道:“你们如果不信我的话,我把心挖出来,证明李旦没有谋反。”

此人也是一个狠人,居然真的拿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都流出来了,流血满地。

武则天听闻,赶紧找来太医,把安金藏的肠子塞回去,拿线把伤口缝上,敷上药,过了一夜,安金藏居然没挂,活过来了。

武则天叹息道:“我有儿子却不能明瓣是非,以致于让你做出这种事。”

遂命来俊臣停止对李旦的调查。此事以后,李旦的人身性命算是保住了。此后,武则天没有进一步加害李旦。

时间来到公元696年,这一年,东北边境爆发了一场叛乱。就是这场叛乱,最终导致武则天放弃武家侄子,改立李显为皇太子。

在太宗贞观二年,契丹内附,至贞观二十二年,太宗设立了松漠都督府,范围在今内蒙古赤峰通辽一带,以窟哥为松漠都督。

窟哥死后,阿卜固继任。阿卜固一改对唐友好政策,频繁袭扰唐朝边疆。

唐高宗遣薛仁贵将其平定。阿卜固死后,契丹族推举窟哥之孙李尽忠为新任首领。唐朝继续册封李尽忠为松漠都督。

公元696年,李尽忠孙万荣两人在东北举事。

关于契丹的反叛,历史书上的说法是,营州都督赵文翔刚忆自用,当契丹族面临饥荒时,不给与赈济,反而多次侮辱李尽忠与孙万荣,激起民族矛盾导致二人发动叛乱。

但一些学者认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契丹叛乱的背后,其实是李尽忠想要将隶属于营州的契丹人尽收自己的麾下,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

总之,契丹反了。

武则天连忙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坐镇河北指挥诸将,平定叛乱。

可武三思根本不懂军事,对契丹的战事接连失利。

武则天被道起用赋闲已久的狄仁杰来河北救火。除了起用狄仁杰,武则天还把目光放到了后突厥身上,希望后突厥能配合平乱,袭击契丹后方。

后突厥可汗答应了武则天的请求,契丹之乱平定。

可是,后突厥突然得寸进尺,向武则天索要唐朝北边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的突厥人口,以及单于都护府之地,连同农器和种子。

武则天屈服于突厥人的淫威,被迫答应了这些屈辱要求。

默啜可汗提出了一个更加过分的要求,和武周和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武则天的儿子。

武则天不同意,转而把魏王武承嗣的儿子送了过去,默啜可汗大怒,“我的女儿要嫁的是李家天子儿,你们送来的这个人,是天子儿吗?当年太宗在时,我们突厥归降李家,今闻李家天子还有余脉,我将发兵助他们复位。”

默啜可汗这话多少有些黑色幽默,明明是叛军,却把自己的行为塑造成正义的一方,从后面的行为看,所谓帮助李显复位,不过是在扯淡。

突厥大军南下,围困赵州,杀赵州刺史高睿,俘虏男女九万余人,所过之处烧杀殆尽,哪有一点“王者之师”的样子?

不过,突厥人的话从侧面证明,当时李唐仍然深得人心,造反都得拿复兴李唐做旗号。

李尽忠、孙万荣在幽州作乱时,也打出过“何不归我庐陵王”的旗号。

武则天对于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武则天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武家子弟立功的机会,可是他们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

武懿宗,武则天的堂侄,被派往驻守赵州,谁料武懿宗听到契丹人将至,就抛下辎重一个劲儿地向南逃跑。

有人说:“叛军没有辎重,只能靠抢劫得到,我们以逸待劳,一定可以击败他们。”

武懿宗胆子都吓破了,哪里敢停。

有个叫张元一的诗人写了首诗讽刺道:“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蹁,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著贼,骑猪正南窜。”

武则天起初不解问“骑猪”是何意,张元一解释说, “骑猪” 就是“夹豕”,谐音“夹屎”。

武则天哈哈大笑,她也清楚自己这个侄子是什么货色。

契丹、突厥打出的匡扶李唐旗号,让武则天认识到李唐人心犹在。

侄子们的拉跨表现,也让武则天失望透顶。

而在立储问题上,补上临门一脚,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以下三个人:狄仁杰、张昌宗、张易之。

先来说狄仁杰,此前他被来俊臣诬陷谋反,差一点死在狱里。

幸亏他懂得曲线救国,先承认下谋反等等,见了武则天再把实情相告。

武则天也不太相信狄仁杰会真的谋反,于是免除死罪,贬为彭泽县令。

武承嗣屡次请求武则天杀掉狄仁杰,都被武则天拒绝了。

武则天此处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素养。

从后来的事情可以看出,武则天是清楚狄仁杰的立场的,即忠于武则天,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站在李家这边。

契丹叛乱以后,武则天遍视朝野,无人可用,不得已重新启用狄仁杰,任命他为魏州刺史。

狄仁杰到任后安抚百姓,对他们说:“契丹人长途跋涉,他们打不进城里的,大家不要慌张,有我在一定保你们平安。”

契丹人听闻后,就不来攻击魏州了。

契丹的叛乱间接帮助狄仁杰重返政坛。武则天对他也更加信任。

有一回,武则天召见狄仁杰,对他说朕昨天梦到跟人下双陆棋总是输,是为什么?

狄仁杰一语双关地说:“双陆棋不胜,是因为宫中无子,这是上天在警示陛下,储位空虚啊。”

武则天是一个迷信的人,狄仁杰搬出上天,正中武则天的软肋。

张昌宗、张易之是武则天晚年时候的两个男宠。他们兄弟二人在武则天的宠爱下,达到了荣华富贵的顶点。

然而有人却看出二张的潜在危机,他就是控鹤监供奉,武周朝的另一位酷吏吉顼。

吉顼对二张兄弟说:“你们的富贵,并非通过德行和功业获得,而是受到女皇的青睐。可是女皇已老,怎么保你们一世富贵?你们这几年得罪了不少人,要考虑以后!”

二张兄弟大惊,哭着问吉顼怎么办。

吉顼说:“天下人心思唐,圣上的侄子们一个个都不堪大用,你们何不吹吹枕头风,劝圣上接回庐陵王,立他为太子呢?这样你们也算是对社稷有大功,以后论功行赏,少不了你们的。”

二张兄弟大喜,照着吉顼的话对武则天进言。

武则天一看这两个男宠,怎么跟我讨论起储君的事情了,肯定是有人教他们的。二张也不含糊,一下子就把吉顼供出来了。

武则天遂召见吉顼。吉顼见了武则天还是那一套说辞,劝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

终于,武则天认清了现实,于公元698年3月接回了李显。武承嗣见李显回京,自己彻底没有了接班的可能,于698年8月郁郁而终。9月武则天正式册封李显为皇太子。

消息一出,人心振奋。

此前武周募兵讨伐突厥,一个月都招不满一千人。

听闻李显当了皇太子,老百姓们都来踊跃参军了,没多久就招募了五万人。

吉顼把这事报告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惊讶地问:“人心竟然是这样的吗?你把这事也给群臣们说说。”

不过吉顼因为此事,飘过头了,竟然有一次当着武则天的面,因为一件小事与武懿宗争吵起来,言语中满是蔑视。

武则天大怒:“朕还没死呢,你就敢看不起我们武家人了?朕死了以后还得了?”遂把吉顼贬出京城。不久吉顼死在江都。

总而言之,随着李显被册封为皇太子,武周时代的国本之争尘埃落定。

想当初,武则天为了稳固权力,屠尽李唐宗室,可到头来还是被迫立李家人为太子。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7
评论列表
  • 2024-06-20 18:23

    可惜武轮虽然窝囊但不听话,不然大唐就真没了。[得瑟]

  • 2024-06-20 18:24

    李世民地下有知也给这对逆子逆妇气死!不立李泰都是长孙无忌的弄作![流鼻涕][流鼻涕][流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