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先生向北》——东北文脉的隆起与文化精神的传承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或许已经习惯了翻阅那些快餐式的读物,但偶尔,人们也需要一本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籍。
鲍盛光著的《先生向北》就是这样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它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述,为我们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全国顶尖的自然科学家、艺术家、文化大家,如何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奔赴东北,为这片土地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光和热的真实故事。
一、历史背景与文化奇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新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批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纷纷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就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先生”,他们选择北上,来到了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先生向北》以张伯驹、潘素夫妇北上吉林为引子,逐步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文画卷。书中详细记述了包括历史学家吕振羽、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诗人公木、收藏鉴赏家张伯驹、画家潘素、史怡公、孙天牧,以及吉林大学重要奠基人匡亚明、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等在内的二十余位文化大家在东北的传奇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先生”这一称谓的深刻内涵,也为东北的文脉隆起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那个年代领导干部的远见卓识。 在这批文化奇观背后,离不开懂文化、敬文化、爱文化的领导干部的远见卓识和辛勤付出。
匡亚明、宋振庭等人,作为当时东北地区的文化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引进和培养文化人才,为东北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匡亚明作为吉林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开放的办学理念和包容的学术氛围,吸引了众多顶尖学者的加盟。在他的努力下,吉林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而宋振庭则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东北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积极引进文化人才,还大力推动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使得东北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三、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先生向北》不仅是一部记载历史事件的书籍,更是一部传承和发扬文化精神的佳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群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东北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像《先生向北》中的那些“先生”们一样,保持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行、不断超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结语 《先生向北》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籍。它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文化隆起的生动画面,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让我们一起铭记那些为东北文化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先生”们,让他们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图片采自网络,只为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