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沈周的诗词竟与唐伯虎比肩,4首七绝精彩有趣,文笔非凡

火云上有诗词 2024-12-02 03:37:55

沈周,1427—1509年,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少时从学于陈孟贤,博览群书。文章得力于《左传》,诗宗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画取法宋元诸家,自成一家,为一代大师,又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吴门四大家,而文、唐均其后辈。终身未仕。兴至对客挥洒,烟云盈纸。画成自题诗或作题记,亦多精采。诗画传布天下。有《客坐新闻》、《石田集》、《江南春词》、《石田诗钞》、《石田杂记》。

云山 明 · 沈周

云是青山旧铅粉,一翻妆点一翻新。

鬓边白发偏无赖,点著都成老丑人。

首句以“云是青山旧铅粉”开篇,将云比作青山用来妆点的“旧铅粉”,这里的“铅粉”在古代常用于女子化妆,此处用来形容云对山的装饰作用,既形象又生动。

第二句“一翻妆点一翻新”则进一步强调了云的变幻无穷,每次妆点都能给青山带来全新的面貌。这里的“翻新”不仅指景色的变化,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更迭。

第三句转而写人,以“鬓边白发偏无赖”引入,将白发拟人化为“无赖”,形象地表达了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感慨。这里的“无赖”二字,既带有几分幽默,也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不满。

末句“点著都成老丑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慨,指出即便是轻微的点缀(如白发),也能让人显得老态龙钟、丑陋不堪。这里的“老丑人”不仅是对个人形象的自嘲,也是对人生易老、青春难留的深刻反思。

道傍酒馆 明 · 沈周

酒香触路酒旗青,去马来车到此停。

信是利糟名粕酿,行人醉煞不曾醒。

酒香触路酒旗青:首句以“酒香触路”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酒馆中飘出的酒香弥漫到路上,吸引着过往的行人。这里的“触路”二字,既写出了酒香的浓郁,也暗示了酒馆对行人的吸引力。“酒旗青”则进一步渲染了酒馆的氛围,青色的酒旗在风中飘扬,既是酒馆的标志,也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闲适的气息。

去马来车到此停:第二句描述了行人因酒馆而驻足的情景。无论是骑马的还是乘车的行人,到了这里都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被酒馆所吸引。这里的“去马来车”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交通状况,而“到此停”则强调了酒馆的吸引力之大。

信是利糟名粕酿:第三句转而谈到酒本身,以“信是利糟名粕酿”表达了诗人对酒的某种看法。这里的“利糟名粕”指的是酿酒过程中剩余的糟粕,通常被视为无用之物。但诗人却认为,正是这些糟粕,经过酿造,变成了人们喜爱的美酒。这句话既是对酿酒工艺的赞美,也隐含了一种哲理:看似无用之物,经过适当的处理和转化,也能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行人醉煞不曾醒:末句以“行人醉煞不曾醒”作结,形象地描绘了行人因美酒而陶醉、流连忘返的情景。这里的“醉煞”二字,既写出了行人饮酒的畅快与陶醉,也暗示了酒对人的影响之深。“不曾醒”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影响的持久性,即使行人已经离开酒馆,但那份醉意和美好的回忆却久久不散。

这首《道傍酒馆》通过描绘路边酒馆的热闹景象和行人的陶醉状态,表达了诗人对酒及人生的某种哲理思考。

风雨中戏三郎园樱尽落 明 · 沈周

风风雨雨未开晴,忧病忧田白发生。

闻道西园尤作恶,小僮欢喜拾残樱。

首句“风风雨雨未开晴”直接点明了天气状况,风雨交加,天色阴沉,没有放晴的迹象。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第二句“忧病忧田白发生”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忧虑所在。一方面,他可能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或者已经有疾病缠身;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的诗人,他还忧虑着农田的收成,以及由此带来的生计问题。这里的“白发生”既指岁月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因忧虑而生的白发。

第三句“闻道西园尤作恶”转到了对三郎园内景象的描写。这里的“尤作恶”是指风雨对园中的樱花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樱花落尽,景象凄凉。但诗人的笔触并未停留在此,而是转而写到了小僮的反应。

末句“小僮欢喜拾残樱”一句,以儿童的纯真与乐观,与诗人的忧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风雨过后,樱花落满一地,小僮却欢喜地拾起残樱,或许是在寻找乐趣,或许是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这种反应,既体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也暗示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一丝希望与美好。

七日树介 明 · 沈周

千松凛凛清霜戟,万竹森森白玉殳。

无数小儿相怪问,老夫搔首但邾娄。

首句“千松凛凛清霜戟”以“千松”形容松树之多,以“凛凛”形容松树挺拔威严之态,再用“清霜戟”比喻松树在清霜中的形态,如同锋利的戟一般,既写出了松树的壮美,又暗示了清霜的寒冷与肃杀。

次句“万竹森森白玉殳”则以“万竹”形容竹子之密,以“森森”形容竹子茂盛之貌,再用“白玉殳”比喻竹子在阳光或月光下的晶莹洁白,如同白玉制成的兵器一般,既展现了竹子的清雅,又增添了画面的诗意与美感。

第三句“无数小儿相怪问”引入了小儿的形象,他们或许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或许对诗人的描绘感到好奇,于是纷纷向诗人提出怪问。这里的“无数小儿”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活泼,也暗示了诗人与民众之间的亲近与互动。

末句“老夫搔首但邾娄”则以诗人的自我调侃作结。面对小儿的怪问,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搔首弄姿,以“邾娄”(古国名,此处借指不解其意或无以应答的样子)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豁达。这种态度既体现了诗人的风趣与幽默,也显示了他对小儿纯真与好奇心的包容与理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