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古诗六首:池苇何妨白,田禾渐喜黄

初衣胜诗词 2024-08-22 11:59:06

处暑节气六首:稻花香里过琳宫,玉宇频来处暑风

公历的八月,农历的七月中旬,迎来节气处暑。

处暑的含义是并不是处于盛暑炎热的时期,这个处字,是古汉语停止,潜藏的含义。

处暑的含义,就是暑气停止,隐藏,消散了。

古人对于一年中最极端的两种气候,称为寒暑,寒来暑往,代表一年的冷暖变化。

而处暑节气,位于秋季的第二个,暑热渐渐让位于凉爽,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了处暑节气,基本上那种使人汗流浃背,坐卧不安的炎热天气,就结束了。

人们可以从漫长的避暑躲暑状态下出来,开始正常的工作生活。

而经历了酷暑笼罩的自然山水,草木,也呈现出另一种清新蓬勃。

处暑在农业中是个重要的农田管理的时段,因为此时有效维护才能确保水稻等农作物的丰收。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馀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宋 · 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盛夏的高温天气,如果不伴随着夏雨,很容易因为缺水,土地形成旱灾,由于是在晚夏和早秋的时段,高温积温会达到全年的高峰状态,气候稍微异常,雨水不及时,就可能苗木焦枯,大旱千里。尤其是水稻等需要大量水资源的农作物,如果持续干旱,会导致水稻无法开花结果,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所以夏秋最忧患的是农民,怕旱,也怕涝。

最期望的是节气转入秋季之后,能够带来降温和雨水。

显然在早秋的立秋时段,这里基本没有什么雨,而人们又期望处暑节气的到来。

处暑节气气温走低,是因为亚热带副高气压南移,北方冷空气跟进,这样自然会产生不同气流交汇,形成的降雨。所以,农民寄期望于处暑。处暑占雨,就是处暑节气那天或者前后有雨水,可以保障秋天的丰收。

好在,处暑节气后的三天,这一带终于降下雨水。

听着夜晚屋檐流下的雨水声,早上看到远山都了升起了雨烟,人们自然心情大好。

因为这及时雨,拯救了干旱的农田,苗木起死回生。这下的何止是雨,下的是人们下半年生活生存的希望。

早秋的雨,对于很多地方,是久旱逢甘霖。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馀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宋 · 张嵲《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

虽然处暑节气,意味着暑气消散,但这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比如长江流域的气温会比黄河流域的高。

城市的气温会比平原地区高,而山林又会比平原地区气温低。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就是金军一夜攻破了北宋首都东京,北宋亡国,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动荡,很多人为了避战火,赶回家乡,或迁徙到南方。

好在诗人的老家在湖北襄阳山区,这也是他人生的后花园,有个退路。只不过往事如云,国破的忧患仍旧在。不久,南宋建立,襄阳依旧是南宋的地盘,只不过现在成为边境。

生活在故乡的山林里,生活自然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繁华远去。

处暑节气,城市中依然有着暑热,但是山里凉快,此时已经开始换上秋天的夹衣。

气温降低,这里多露水,而蝉声也渐渐衰微了。那么根据蝉在24度以上的温度中,会发出鸣叫,且气温越高,鸣叫声越大的特征,此时山林白天的温度,也就在25度左右,这是典型的适合人居住的秋季温度,在平原地区,往往会延迟到秋分左右。

因为凉爽,所以站在山上极目远眺,可以感觉秋季来临时的那种旷远开阔,视野远处,树叶的黄边,稻田里的青黄色,显示着早秋的景致美。

这里按道理也算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但是显然,诗人的胸怀和感慨,难以乐尽于此。

因为他知道,国家还在战乱,四海之内,还有各种军事对峙,而他显然已经无望在南宋谋得一个施展抱负的职位。战乱打破了很多人安稳的生活,包括曾经做过北宋官员的他。

当凉爽浩然的秋风吹动他的衣裳,乱世存活,万事违心之感,蓦然升起。

“残暑竟馀炽,木叶戛清响。

好风从西来,一雨为涤荡。

气骨增老健,絺绤飒馀爽。

赫然酷吏去,而得故人访。” 元 · 王恽《处暑日偶书(丙戌岁七月)》

处暑节气处在凉热转换的时段,往往在一场雨前后,可以更分明的体会到。

比如下雨前,气温还是非常高,让人觉得还在火炉当中,但是已经有风吹来,听见树叶在哗哗作响。此时经过酷暑蒸烤的树叶,大约也很干燥,所以风吹来的时候,声音是清且脆的。

这是处暑节气里的西风,吹来了风雨,一场雨,将天地间的暑热涤荡消除。

在这样的凉爽里,我发现自己依然骨骼健壮,而身上的衣服,居然穿起来,飘飘荡荡,又仙意又凉爽。

这真是盛暑如酷吏一样被赶走了,清风如故人,让人欢喜拥抱。

“稻花香里过琳宫,一舸斜阳汉水东。

下马已辞山巀嶪,开轩仍见竹葱茏。

画檐不碍迎霜叶,玉宇频来处暑风。

童御无知友朋远,满襟幽思与谁同。”元 · 宋褧《七月三日喜至郧县山行兼旬至此始出》

这是早秋去往湖北郧县,在山林里度过了二十天左右,然后出山,而恰好正逢处暑节气,决定出山。

也就是说,实际早秋最热的秋暑时段,他是在山林度过的,难怪他的题目,有个喜字。他是欢喜避暑去的,到了处暑,也就是出暑,他也就从山上回来了。

当代的人,盛夏多往房县一带山区住一两个月,其原因,就在于山林气候偏凉冷,盛夏如春。

你看他写一路处暑的山野景色。

在稻花香气的山田里,我离开了山中道观,然后下午乘着船,经过汉水,回到了我家中。

我才辞去了山林巍峨葱郁,回到家中,又看到了竹色青翠葱茏。

屋檐边的树已经呈现早秋的色彩,而吹来的风,也很凉快,因为这已经到了处暑节气,人间也凉快了啊。

我还在怀念山林,心还缭绕在山水之间,我这样的情怀,家中的孩子和妻子都不懂得,我该向谁分享呢?

在自然空调的山林,度过了最热的秋老虎阶段,处暑节气到来,家里也凉快了,回到家中,却抱怨家里人不懂得他的幽怀。我也是醉了。

难道你避暑的时候,就没想过,带着家人一起去么?

“代谢凭谁测,由来其理常。

天高云影淡,日远树阴长。

池苇何妨白,田禾渐喜黄。

风从西北至,思共捷音飏。”清 · 弘历《处暑》

这是乾隆皇帝的诗,实际上乾隆皇帝的诗未必有网友说的那么不堪,相反,我觉得乾隆个人还是很真诚和有才情的。他的诗实际也可以作为一种史料参考,作为研究他的珍贵资料。

万物的生长凋谢,是不可以预测占卜的,因为这是自然现象,就像秋天到了,万物会有自己特殊的形态和状态。

处暑到了,你看天空那么高远,云影淡淡,日头是斜行的,树荫会比盛夏拉长。

那池塘中的芦苇,何妨它此时绽开白花,因为它开花的季节到了呀。

而我最欣喜的是,田野的稻谷,此时逐渐黄熟。

风从西北吹了过来,吹来了凉爽的风,吹黄了稻谷,也吹来了西北大捷的好消息。

当然有理由相信,这是乾隆收到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好消息,心与鹰扬。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