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诗经》里的“辣椒”,却是遭人嫌弃的“蓼”,药用价值珍贵

吴江野鹤 2024-07-30 14:48:03

说起“辣蓼”,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农村娃都不陌生,乡野里到处都是,俯拾皆是。

图片01~02):辣蓼的花穗

可是说起“辣蓼”的辣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醉鱼草”。因为辣蓼也有“辣醉”鱼的功效,此外,山野上的马桑叶,也具备这个功效。所以,很多人称“马桑”“辣蓼”也是醉鱼草。这个“辣醉”,对于鱼来说,只是“短暂”的迷糊作用,旋即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在广袤的自然资源植物之中,隐藏着许多既平凡又神奇的植物,辣蓼也算是其中之一。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其独特的辛辣风味和丰富的药用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图片03~04):河边上的“醉”鱼草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国语词典》对“蓼”的释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披针形,花小。淡绿色或者浅红色,果实卵形扁平。生于水边或者水中,味辛辣,可以调味,全草入药。”

而《尔雅》中对“蓼”的释义为“蔷,虞蓼。”《说文解字》中“蓼”的解释为:“(蓼)辛者,蔷虞也。”

图片05~06):野生的辣蓼

“虞蓼”“蔷虞”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水辣蓼子。其实,我们说的“辣蓼”是众多“辣蓼”植物的统称,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不品种,比如红蓼,青蓼,香蓼,紫蓼,马蓼,假水蓼等。

本期图文,清江鹤将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重点关注和聊聊关于“辣蓼”的话题。希望通过本文分享,让我们带你一起走进辣蓼的世界,探究分享它的基本生物学特征、食用价值、药用价值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人文趣味故事。希望你喜欢并积极参与互动。

图片07~08):摘穗制酒曲

辣蓼是木兰纲石竹目蓼科萹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辣蓼是活跃在《诗经》里的一种植物。《诗经》中曾经有4首诗提到“辣蓼”。只不过这4首诗中的“辣蓼”都不是因为“吃”的这个事。

《诗经》之《郑风》中称“辣蓼”为“游龙”,说“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游龙即辣蓼。

图片09~10):不同的辣蓼

《诗经》之《小雅》中称“辣蓼”为“蓝蓼”,是一种染色的辣蓼。《诗经》之《周颂》中借“蓼”起兴,在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只是一种写作手段而已。借“蓼”的辛辣来比喻人间生活的艰辛。而《诗经》之《周颂》(良耜)中所提到的“荼蓼”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杂草,也许与我们农田里的野生辣蓼差不多吧,都是遭人嫌弃的农田杂草。

《中国植物志》中所载的辣蓼实际上是“偏”指“水蓼”,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这种“辣蓼”杂草,既有“通称”之广义也有“独”指之狭义。

图片11~12):摘穗制作酒曲

“辣蓼”属于蓼科萹蓄属一年生植物,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的野生植物。

辣蓼在田间株高约40-70厘米,茎直立且多分枝,无毛,节部显著膨大,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辣蓼叶片呈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0.5-2.5厘米,边缘全缘,尖端渐尖基部楔形,具有辛辣味(对鱼有短暂的迷糊作用),这使得它在众多植物中脱颖而出。

图片13~14):辣蓼开花前后

辣蓼的花序为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花被5深裂,绿色上部常带白色或淡红色,花期集中在5至9月,果期6~10月。夏季辣蓼为夏季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辣蓼在古代,是一种蔬菜。

《本草纲目》中载:“种蓼为蔬,而和羹脍。”这里明确说了,人们种“蓼”作为鲜食蔬菜。《蓼虫忘草》中说,人们“吃惯了”辣蓼,以致于人们忘了“辣椒”的味道。

图片15~16):辣蓼花穗

辣蓼味道辛辣而清新,清江鹤孩提时代就吃过辣蓼,确实是这么个“怪”辣味。相关资料载,辣蓼富含维生素C、钾、钙等多种营养元素,以及一定量的黄酮类物质,这些成分不仅有助于抗氧化、降血压、调节血糖,还能提升菜肴的风味。

在古代民间,辣蓼常被用来烹饪凉拌菜、红烧肉、火锅和煲汤等,为餐桌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辛香。除了食用鲜嫩的茎叶外,还鲜食辣蓼的果实。

图片17~18):辣蓼花穗

《齐民要术》中载:“蓼作菹者,长寸则剪。以袋盛沉于瓮,又长再剪,常得嫩者,掐尖辣蓼。”说的就是人们“掐食”鲜嫩辣蓼茎叶。

在《礼记》之《内则》中,记载了人们用“辣蓼”种子(或果实)腌制猪肉,鸡肉等情形。还提及到古人在“蒸煮”鱼肉,甲鳖等美食时,涂可以用辣蓼种子入味外,也可以用鲜嫩的辣蓼茎叶切段,直接与鱼,雏鸟,鱼鳖等食物共烧蒸的情节。

图片19~20):河边的辣蓼

此外,辣蓼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夏季消暑解腻的佳品。

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活跃在《诗经》里的辣蓼这种“调味剂”,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野,而成为山野里一株人人嫌弃的农田杂草。这正所谓“青山依旧迷人眼,不见当年辣蓼红。”

图片21~22):花坛上的辣蓼花穗

辣蓼全草入药,除湿健脾利水豁痰:

辣蓼的药用价值同样不容小觑。《福建药物志》中载:“(辣蓼)除湿健脾,利水豁痰。主治肠炎,痢疾,中暑腹痛,疟疾,小儿疳积。”

中医认为,辣蓼味辛性温,归胃、大肠经,具有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等多种功效。

可用于治疗痢疾、胃肠炎、腹泻、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症,外用还能治疗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等。

图片23~24):辣蓼花穗

辣蓼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帮助人体排除毒素,恢复健康。

《唐本草》中载:“(辣蓼)主被蛇伤,捣敷之。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闷。水煮渍脚捋之,消脚气肿。”

同时,其含有的黄酮类物质还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药理作用,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注:本文不构成用药建议)

图片25~26):漂亮的辣蓼花穗

辣蓼的“草言草语”:

相传,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开始采摘和食用这种野生的辣蓼植物,所以辣蓼是较早走进人们生活的“救荒本草”。

而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辣蓼也常常成为抒发情感的载体。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即将远行的官员,在临别之际,他的好友们纷纷作诗相送。其中一位看似粗鄙的武官,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吟出了“极目江边一望赊,你我作诗送老铁。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的佳句,令所有在场的文人都为之惭愧。这不仅展现了辣蓼在自然景观中的美丽,也寓意了人们对离别的深情厚谊。

图片27~28):不同的辣蓼品种

所以有的地方也称辣蓼为“泪中血",概源于这些辣蓼故事吧。

宋代王诗朋在《蓼花》中说:“秋色在何许,蓼花含浅红。客情禁不住,归兴逐西风。”作者在看到辣蓼花以后就想到了家乡的辣蓼。

辣蓼不仅是夏天的风景,也是秋天的怀念。黄庚说“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宋代刘克庄在《蓼花》中说:“分红间白汀州晚,拜雨揖风江汉秋。看渠耐得清霜去,却恐芦花先白头。”在风雨之中,作者很为秋霜之中的蓼花担忧。不过,他认为,比起蓼花来说,芦苇会先遭遇寒霜的“洗”礼。

图片29~30):辣蓼花穗

写在“辣蓼”最后面的话语:

辣蓼,这种看似平凡的野生植物,却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学特征、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它以其独有的辛辣风味和多样的功效,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作为食材还是药材,辣蓼都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探索辣蓼的奥秘,让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美好。

图片31~32):河边的“醉”鱼草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