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零壹智库
助贷行业一直面临着规模增长与不良压力之间的拉锯和纠缠,显然,这种压力在过去一年剧烈地增加。7家上市助贷平台的财报中,这激烈的撞击跃然纸上:
规模增长开始迟疑,而资产质量的恶化和损失直接体现在数据上,有的公司信用减值损失成倍增长,逾期率肉眼可见地上升。
各家公司也在寻找新的路径,结果各有不同,轻资本转型难度不小,小微贷走在歧路,但有的公司在海外找到了新的增长曲线,更有公司多元发展、把助贷业务的比例降到了50%以下。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助贷平台正在调整策略和路线图。
根据7家上市线上助贷平台2023年未经审计四季报(美股)及经审计年报(港股)——包括奇富科技(NADQ:QFIN/3660.HK)、乐信(NASDAQ:LX)、信也科技(NYSE:FINV)、小赢科技(NYSE:XYF)、宜人金科(NYSE:YRD)、嘉银科技(NASDAQ:JFIN)及维信金科(02003.HK)——我们管窥助贷行业发展近况,略作探析。
净利润增速显著分化,差距很大
2023年除奇富科技外,6家平台均实现营收两位数增长,但净利润增速分化较明显。
宜人金科大涨74.1%,远超营收增速;嘉银科技和信也科技则显著低于营收增速,其中嘉银科技以67.1%营收增速,只获得了9.9%的净利润增速;而净利润下降的只有维信金科,下滑14.8%,虽然它的营收增长了14.4%。
表1:7家企业2023年业绩及变化情况(亿元)上述平台营收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促成贷款规模的扩张,2023年7家平台促成贷款均呈两位数增长,除信也科技外,期末余额也均呈两位数增长。
但由于资产质量承压,逾期率上升,多家平台的减值损失和准备金暴增,拖累了净利润增速。
业务规模:高增长后的谨慎
营收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促成贷款的规模。
2023年7家平台促成贷款均两位数增长,规模最大的奇富科技连续两年增幅均在15%左右;在期末余额方面,除信也科技个位数增长以及嘉银科技未披露外,5家平台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奇富科技和乐信逾千亿元,且增长相对平稳。
表2:7家企业2023促成贷款规模情况(亿元)与2022年相比,2023年宜人金科、乐信促成贷款规模增速由负转正,维信金科和小赢科技促成贷款规模增速上升。在贷款余额方面,除嘉银科技未披露,4家平台增速下降,其中信也科技、小赢科技和维信金科下降较多,而宜人金科增速大幅上升与基数较低相关。
宜人金科曾开展线上化转型,至2022年初完成,乐信在2021年启动“降速提质”策略,延续至2022年,两家平台的增长曲线在这个阶段与行业有所偏离。
抛开有特殊性的个体,“降速”应该是行业更为普遍的选择。退出P2P之后的“野蛮”增长正在退潮,平台对于规模的追求在弱化,转而重视质量及盈利能力。
这一趋势在2024年的预期中更加明显。
奇富科技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随着资产组合的变化及质量的提升,公司不认为贷款规模是驱动业绩的合适指标,因此将不在财报中披露贷款规模指引。
公司希望继续通过谨慎的措施建立规模增长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平衡,已经减少不良资产风险敞口并提升了ROA水平。
乐信未给出贷款规模的预期,但预期2024年的GMV将低于2023年。信也科技预计2024年国内业务促成贷款1957亿元至2050亿元,同比增长5%至10%。嘉银科技预计全年促成贷款在930亿元至980亿元,同比增长5.6%至11.2%。
整体而言,助贷规模增长将进入个位数甚至负增长时代。
但就局部来看,助贷出海仍在扩张。信也科技预计,2024年海外业务规模在94至110亿元,同比增长20%至40%
资产质量全面承压,减值损失和保证金暴增
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则是备受关注的资产质量。从这些公司的报表来看,资产质量压力较大。
先来看看90天+逾期率,6家平台(宜人金科未披露)同比全部上升,维信金科和小赢科技均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
表3:6家企业90天+逾期率情况宜人金科未披露90天+逾期率,截至2023年底,其15-29天、30-59天及60-89天逾期率分别为0.9%,1.4%及1.2%,较2022年末分别上升了0.2、0.1及0.1个百分点。
再看180天+逾期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平台的90天+逾期率不包括逾期180天以上的贷款,这部分通常作为坏账核销。7家平台中,仅嘉银科技披露了180天+逾期率,高达2.07%,且较上年末微增0.05个百分点。
2023年逾期率的上升与此前的高速扩张息息相关,所谓“彼时蜜糖,此时砒霜”,在经济增速下滑,借款人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下,高增长阶段积累的风险开始释放。
财报显示,维信金科经营开支同比增长22.6%,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长166%;信也科技质保金损失44.2亿元,同比增长38.4%;乐信的财报中的三个准备金科目合计金额44.6亿元,同比增长88%。
嘉银科技未单独披露准备金或信用损失,其最大的成本费用科目“贷款促成与服务费”同比增长2.6倍至20.1亿元,财报中解释的主要原因一是促成贷款规模上升,二是相关的融资担保服务费上升。但促成贷款规模仅增长58.7%,显然2.6倍的增幅更多地需要融资担保服务费增长来解释。
上述几家平台信用减值、质保金或准备金大幅增长,远高于他们的营收增幅,是“拖累”净利润增速的主要因素。
宜人金科是较为独特的一家平台,其在退出P2P后完成了业务的多元化,目前除了助贷业务,还有保险经纪及电商业务,助贷业务收入贡献不足一半。
在7家平台中,宜人金科的净利润增幅最高,但其未单独披露助贷业务的盈利情况,无法与其他平台做比较。
新曲线:海外业务看到盈利曙光
2017-2018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开始逐步转向,助贷平台纷纷去海外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和监管红利。在上市助贷平台中,信也科技、嘉银科技和奇富科技是出海的先驱。
从2023财报信息看,目前助贷出海有两个特征:一是更多平台加入出海的“大军”,乐信和维信金科都公布了出海的举措;二是出海“先驱”进一步加码海外布局。
以信也科技为例,加码出海与趋于谨慎的国内业务形成鲜明对比。各上市平台中,信也科技的海外业务发展最快,且相关披露较为充分。
根据财报,信也科技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国际业务在贷余额分别为1.9亿元、3.3亿元及8.0亿元,贡献营收分别为2.7亿元、8.3亿元及11.5亿元,占比分别为3.6%、8.7%及10.3%。
2023年,国际业务更是成为信也科技新的增长点,实现营收2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5.9%,收入占比升至17%,海外业务对营收的拉动作用明显。2023年,其国际业务交易额达到78.5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2.6亿元,分别增长了84.7%和57.5%。
信也科技于2018年开始布局海外,首选印尼,并于2019年12月获得了印尼金融服务管理局(OJK)颁发的基于技术和信息的金融借贷机构许可证,在印尼现金贷市场份额领先。
2023年7月,信也印尼业务品牌AdaKami与印尼数字银行Seabank达成合作,打造“出海技术+本地运营”的生态格局。
信也科技的海外业务组建了一支本地化率超过80%的国际化团队,整合了印尼本土核心资源,与多家知名银行、电子商务和支付平台展开合作,印尼业务成交资金的近70%来自于本地金融机构。
据了解,信也科技以在印尼和菲律宾市场的成功实践为指引,积极开拓以泛亚太为核心的国际市场。公司旗下智能语音呼叫产品“Blu AI”已经在印尼、菲律宾、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五国的多家金融科技平台上线,完整覆盖各类金融业务场景的语音呼叫需求。
在3月19日的财报电话会上,信也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印尼业务在2024年全面实现盈利。信也科技在菲律宾也获得当地监管部门颁发的相关金融借贷牌照,在菲律宾市场的规模排名第二。此外,公司也在拉美地区开展科技服务业务。
关于国际业务,信也科技表示“公司将加大牌照投入,开拓新的国家市场、加速海外战略实施,同时将对印尼、菲律宾业务加强投资和扩大规模。”
根据公开信息,嘉银科技的海外业务也“重仓”东南亚,2019年在印尼建立办公室。此外,嘉银科技于2021年9月开始在尼日利亚开展业务,在墨西哥也有合资企业。目前,未见嘉银科技国际业务业绩贡献情况的披露,其业务规模相对较小。
根据财报,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嘉银科技向海外子公司提供的贷款均在千万元级规模。嘉银科技在2023年三季报中披露,公司已经在人口数量达到2亿的非洲尼日利亚取得了阶段性突破,盈利能力取得明显改善。
2023年,维信金科也有出海动作,但路径有所不同:一是在香港地区推出本地化的消费金融科技品牌CreFIT维信,二是进军欧洲,收购一家在葡萄牙银行注册的信贷机构Banco Português de Gestão,S.A.(BPG)。
05轻资本转型:继续深入
要降低资产质量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助贷公司一直在做尝试,其中轻资本转型是一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方向。
2018年、2019年以来,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乐信和奇富科技等头部平台向不承担信用风险的轻资本化转型。轻资本转型对于规避业务的合规风险以及提升二级市场估值都是加分项。
奇富科技的轻资本转型较为坚定”,相关披露也较为充分。近年来其轻资本业务对应的平台服务模式下贷款业务规模持续上升,成为行业的风向标。
根据财报,2020年至2023年,奇富科技平台服务模式下促成贷款规模分别为695亿元、1942亿元、2311亿元及2710亿元,占比分别为28.2%、54.4%、56.1%及57%,占比持续上升。
2020年至2022年平台服务模式下促成贷款余额分别为294亿元、773亿元及966亿元,占比分别为31.9%、54.4%及59.1%。2023年非经审计四季报中未披露年末余额情况。
由于平台服务四种业务中的轻资本模式下贷款规模减少,以及有效贷款期限缩短,奇富科技2023年的平台业务收入同比减少8.4%至45.52亿元;2022年的平台收入也曾因为轻资本模式下贷款规模减少而同比下滑22.9%。2023年平台收入占整体营收的比例为27.9%,同比下滑约2个百分点。
表4:乐信和奇富科技轻资本业务收入情况(亿元)乐信未披露轻资本业务规模。从收入构成看,乐信的技术赋能服务收入来自于不承担信用风险的轻资本业务,包括分润模式、获客服务模式、金融科技升级模式及会员服务。
2023年乐信的技术赋能服务收入同比下降11.1%至16.4亿元,原因主要是促成贷款的APR下降,以及分润模式贷款规模下降。随着收入的下滑,占比也下降了6.1个百分点至12.6%。
信也科技于2020年首次在年报中披露轻资本业务模式。2022年,其促成贷款中有18.2%为轻资本模式。信也科技未在四季报中披露轻资本业务情况。
近年来维信金科的轻资本业务发展较快。维信金科的业务包括直接贷款、信托贷款、信用增级贷款撮合及纯贷款撮合四种模式,其中纯贷款撮合属于轻资本模式。
2020年,其纯贷款撮合模式下促成规模为1.39亿元;2021年为14.09亿元,同比增长9倍,占比3.5%;2022年为76亿元,同比增长4.4倍,占比上升至14.6%;2023年同比增长64.2%至124.73亿元,占比上升至16.6%。
纯贷款撮合的相关收入也在增长。2021年,纯贷款撮合模式下贷款撮合服务费4078万元,2022年上升至2.09亿元,2023年上升至3.46亿元。
关于轻资本转型的具体分析,可参考零壹智库此前发布的文章《上市助贷平台的烦恼:合规与赚钱》
06小微贷:进一步分化
小微贷也曾是助贷公司增收增利的一个突破方向,但效果差异很大。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原本专注于消费贷的线上助贷平台也涉足小微贷业务,但经济增速下滑,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复杂,线上助贷平台做出不同抉择,小微贷业务分化明显。
头部线上助贷平台奇富科技、乐信及信也科技等在2020年及2021年开启小微贷,并迅速放量,达到百亿规模。2021年,奇富科技促成小微贷302亿元,占比8.46%;乐信促成小微贷153亿元;占比7.1%;信也科技促成小微贷270亿元,占比19.7%
与小微业务的起步一致,各头部平台建立了与小微业务更为“适配”的线下团队。根据媒体报道,2021年,乐信及奇富科技的线下团队已达千人规模,2022年乐信的线下团队有2000多人,而信也科技披露,截至2022年底,其拥有线下销售团队1000人。
但2022年后开始出现分化。
奇富科技在2022年四季度小微贷规模快速收缩至9亿元,全年降至161亿元,占比3.9%;奇富科技在2022年财报中披露,由于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其在2022年采取了优化小微企业服务的策略并减少了风险敞口。
乐信在2022年保持增长,促成小微贷约201亿元,增长31.4%;占比9.8%,较2021年的占比7.1%有所提升。但财报显示,2022年二季度起,规模不见环比增长。
信也科技的小微业务增长迅速,2022年促成规模434亿元,同比增长60.1%,占比上升至25.4%。
进入2023年后,分化更加明显,线上助贷平台做出了不同选择。
2023年奇富科技停止在季报中披露小微贷规模;乐信在二季度之后不再披露,推测其小微贷占比很可能有所下降。而信也科技2023年为超过81.1万家小微用户和个体工商户提供470亿元信贷科技服务,交易额同比增长8.5%,占集团国内业务比重的25%。
其他线上助贷平台未在季报中披露小微贷相关情况。
股价堪忧,纷纷回购
由于业务在监管方面有“灰色”的一面,上市助贷平台的股价表现普遍不佳,估值更是与其业绩背离。
在七家平台中,仅小赢可见市净率高于一;除了奇富科技,市盈率普遍在5倍以下。虽然多家平台冠以科技或金科之名,但并未获得科技公司的正常估值。
表5:7家平台二级市场表现(截至2024年4月25日)在丰厚利润和充裕现金流的支撑下,这些平台开始频频回购股份支持股价。
2023年6月,奇富科技公布了为期一年,1.5亿美元的股份回购计划。截至2024年3月12日,公司回购了1.32亿美元的ADS,均价为15.7美元/ADS。2024年3月12日,奇富科技公布了金额为3.5亿美元的新一期股份回购计划。
信也科技在财报中披露,2023年回购了9760万美元的股份,截至2023年底,在6年的时间里,累计回购了2.8亿美元的股份。
小赢科技在2023年回购了346万美元的股份,根据现有股份回购计划仍将回购550万美元的股份。
2022年6月,嘉银科技公布了为期一年,金额为1000万美元的股份回购计划,2023年7月,嘉银科技将该计划延期一年。2024年3月,嘉银科技更新了股份回购计划,将金额改为不超过3000万美元,截至3月28日,嘉银科技回购了1060万美元的股份。
宜人金科曾在2022年公布上限为2000万美元的股份回购计划,但2023年未公布新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