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有病,“脚底”先知!医生提醒:有这三个特征的人要注意了

俊恩谈健康 2024-08-29 12:57:22

脚被认为人体“第二心脏“,脚部出现异常时可能是某疾病发生了,而脚底的血管和神经众多,所以被许多人认为体内有病,脚底”先知“,那么脚底出现什么特征时,我们需要注意呢?

一、为什么体内有病,“脚底”先知?

中医认为脚底不仅连接着人体的多个重要经络,还是许多反射区的集中地,这些反射区与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相对应。

所以通过对脚底进行适当地刺激,可以达到调理身体,促进健康的效果。

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经络系统,经络相互贯通,脚底又是穴位密集区,通过这些穴位可以影响到身体的多个方面。

位于脚底的涌泉穴被认为与肾脏有关联,刺激这个穴位有助于肾脏健康。

中医进行反射区疗法助于在脚底进行,中医认为脚底不同区域与我们的器官或组织的经络相通,通过刺激和疏通脚底反射区,可以使相应器官或组织的气血通顺,具有一定保健作用。

按摩脚底前部的反射区可以帮助缓解头痛症状,而按摩脚后跟附近的反射区则可能有助于改善肾脏健康。

而且脚底血管也很发达,一旦脚底血液输送受阻可能会影响整个血液循环系统,所以使脚底血管运作通畅非常重要,脚底布满了感觉神经末梢,一旦脚底神经感觉下降,可能会影响我们平衡能力,这些神经与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连通,一旦出现异常现象,可能会在脚底显现。

无论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还是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原理,都在强调脚部健康的重要性。

脚底血管穴位密布,身体健康出现异常时,脚底也会出现异常情况,所以认为体内有病,脚底先知。

我们应该养成定期检查双脚的习惯,注意脚部是否有任何不寻常的变化。

二、脚底出现三个特征,及时注意身体健康

特征一:脚底发黄

当肝脏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发生黄疸症状,黄疸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脚底也可能受影响出现发黄现象。

肝脏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会释放出血红蛋白,随后血红蛋白被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血红素进一步在肝脏中代谢为胆红素,并通过胆道系统排泄至肠道,胆红素在血液淤积时,可能会出现黄疸。

由于脚底皮肤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所以黄疸发生时脚底皮肤也容易出现发黄现象。

黄疸的严重程度与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密切相关,胆红素浓度越高,黄疸症状越明显,脚底发黄也会更加显著。

虽然脚底发黄可能与肝脏疾病有关,但并非所有脚底发黄的情况都意味着肝脏疾病。

脚底长期受压会使角质层容易增厚,这种情况也会使脚底颜色偏黄。

大量摄入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也可能导致皮肤黄染,某些药物如呋喃类药物在服用后可能导致皮肤黄染。

如果脚底发黄伴有其他相关性症状,应及时去医院筛查是否出现了肝脏疾病。

特征二:脚底发红

脚底发红可能与内热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直接因果关系,而是内热可能通过影响血液循环和身体整体状态,间接导致脚底出现发红的现象。

内热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的一种热象。

这种热象并非指外界高温或体温升高,而是体内的一种病理状态。

内热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有可能是情志失调,这可能引起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导致我们产生内热。

食用辛辣油腻等不健康食物,长期大量酗酒这些行为会导致脾胃受损,消化系统负荷加重会产生内热。

当我们受凉时,机体为了使寒邪之气排出体外,也会引起内热。

长期虚弱的人,气血运作受阻,内热无法正常排出,可能会在机体堆积,这也会产生内热。

内热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发热,我们可能会出现口渴,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

内热还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身体某些部位出现充血,发红等现象。

内热时体内气血运行可能加快,导致脚底等末梢部位的血液循环也相应加速,使我们出现脚底发红的现象。

而且在中医理论中,湿热邪气可以注于下,意思是湿热喜欢滞留在下半身,这就导致湿热蕴结于脚底,出现发红发热以及潮湿等症状。

脚底发红也可能是由于过敏或感染引起的,接触了过敏原或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导致脚底皮肤发生炎症反应,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

长时间受压也会导致脚底发红,如果怀疑是内热所致,可通过调整饮食,情志,作息等方面来改善体质和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检查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特征三:脚底发白

脾胃不好导致脚底发白,脾胃是机体气血生化重要动力,脾胃功能强健我们的消化系统才能正常运作,这样可以将食物吸收转化为我们需要的营养,这些营养是气血运作的动力,如果脾胃虚弱机体吸收的营养不足,气血生化较少就无法充分滋养各个器官和组织。

脚底作为身体的末梢部位,其皮肤状态往往能反映脾胃功能的强弱。

脾胃功能不好造成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则无法充分滋养脚底皮肤,使其出现发白现象。

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时,容易导致体内水湿停聚。

水湿注于脚底,可使脚底皮肤发白,这种情况下脚底发白往往与湿气重和脾胃虚弱有关。

血液循环不好也会出现脚底发白,血液运行受阻会出现局部组织缺乏现象,而脚底又是末端组织,本身就存在血液灌溉不足的情况,这就使得脚底出现发白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动脉壁可能逐渐增厚变硬,导致血管狭窄,弹性降低,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血液循环受阻,脚底皮肤可能因缺氧而发白。

除了脾胃不好和血液循环不佳外,脚底发白还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长时间在水中浸泡或大量出汗后,脚底皮肤可能因汗液浸渍而发白。

这种情况下,发白现象往往是一次性的,将脚擦干后一段时间即可恢复正常。

如果脚底发白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脚部健康。

三、足部保健记住以下几点

脚底健康可以提升身体健康指数,我们对脚步进行保健有助于全身血液循环,定期进行足部保健养生还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疲劳,这对于提升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足部保健与养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足部清洁与干燥,只有清洁干燥的足部环境才能有效预防皮肤感染,脚气足癣等疾病。

我们的足部汗腺分布比较密集,加上脚部需要穿鞋袜,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形成潮湿环境,这种环境可能成为细菌和真菌滋生的温床,增加一些脚部疾病发生。

所以建议每天洗脚,洗脚时要注意易藏污纳垢的部位,不要使用过热的水,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清洗干净后,可以泡泡脚,泡脚时间尽量控制在半小时内,身体微微出汗即可,有助于促进缓解疲劳。

清洗干净后还要定期更换鞋袜,最好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每日更换,可以有效保持足部干爽,如果我们的汗腺发达,在鞋内可放置棉质鞋垫,帮助我们吸收多余湿气。

如果已经发生了脚部真菌感染,可使用抗真菌喷雾或粉末,及时控制真菌进一步感染。

我们要正确选择与穿着鞋袜,不合适的鞋袜不仅影响行走舒适度,还可能导致足部畸形,足部疼痛,严重时可能导致脚部损伤。

首先需要遵循合脚原则,我们在选购鞋子时,确保鞋码合适,留有足够的空间让脚趾自由活动,避免过紧或过松。

我们还要选择适合的鞋子材质,鞋面应柔软透气,鞋底应有良好支撑和防滑性能,鞋垫应具备一定的吸湿排汗功能,袜子应选择纯棉或含棉量高的材质,以减少摩擦和吸湿。

我们尽量选择避免高跟鞋与尖头鞋,长期穿着高跟鞋会增加脚踝,膝盖及髋关节的压力,而尖头鞋可能挤压脚趾,导致变形;特殊场合需穿时,尽量缩短穿着时间并搭配舒适的鞋垫。

足部养生与保健还可以定期进行足部按摩,足部按摩与伸展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预防或改善足部疲劳酸痛等问题。

我们可以自己按摩也可以让专业人士按摩,我们可以使用双手或专业按摩工具,从脚尖向脚跟方向轻轻按摩,重点按压足底反射区,这里有许多穴位,其中就有涌泉穴,这个穴位位于足底前1/3处,脚趾弯曲时的凹陷处,按揉此穴位有助于放松全身。

我们还可以进行脚部伸展运动,这种动物非常简单,不需要专业的按摩手法或按摩工具,我们可以进行脚趾抓地,脚踝旋转,脚趾分离等简单动作,这些伸展运动可有效增强足部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如果我们在按摩或洗脚过程中发现异常症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应该去医院检查。

我们应该定期检查双脚皮肤情况,对于疑似感染,创伤,畸形等问题,应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尤其是部分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尤其需重视足部健康,糖尿病足是严重的并发症,日常应做好足部护理。

我们还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能为足部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增强足部抵抗力。

我们应该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导致的足部问题。适量晒太阳或通过食物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的吸收利用。

多吃富含维生素C,E及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蔬菜水果和坚果中都含有这些物质,我们在日常饮食中要适量添加这些食物,这些都有助于抵抗自由基,保护足部细胞免受损伤。

体内有病,脚底“先知”,提醒大家出现以上三种脚底特征,及时去医院筛查。

日常生活要注意足部保健,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日常清洁,鞋袜选择,按摩伸展,健康监测及饮食调养等多个方面。养生与保健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才有明显效益。

文献参考:

1.2023-02-03健康时报《身体“病了”脚知道》

2.中国糖尿病足诊治临床路径(2023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39(2) : 93-102

3 阅读: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