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一天英媒讽刺印度:想成为下一个中国,已经走不下去了

钱与金的纠缠 2025-01-06 21:55:41

都说模仿是最好的赞美,可如果模仿不成,却被嘲笑成“东施效颦”,那就有点扎心了。2025年开年,英国媒体的一则评论让印度成了全球经济的“反面教材”:它想成为下一个中国,结果却卡在制造业的瓶颈里,进退两难。这不禁让人疑惑——同样拥有人口红利,同样想依靠制造业崛起,为什么中国辉煌腾飞,而印度却频频“掉链子”?这背后,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提到印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软件强国”“外包之王”。那些年,印度凭借着外包服务领域的亮眼表现,被称为“全球办公室”。国际大牌企业纷纷把客服、技术支持甚至一部分研发放在印度,因为便宜、专业,还相对靠谱。Infosys、TCS这些公司也成了印度经济的名片。可是,有谁想过,这种发展模式并不“解渴”。

道理其实很简单。软件外包行业的就业门槛高,能干这行的基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那么,那些没上过大学、在农村靠天吃饭的“底层劳动力”呢?他们被服务业自动屏蔽了,可怜巴巴地在外边看热闹。

相比之下,中国的思路却完全不一样——想提高就业率,不靠“天选精英”,而是靠制造业“来者不拒”。哪怕是文化水平不高、只有一双勤劳手的普通人,也能在纺织厂、电子厂或基础工业的流水线上找到生存的机会。解决了就业问题,经济自然也就有了向上的底气。

至于印度,背着“全球办公室”的耀眼光环,却始终没能跨过制造业这道坎。要不是外包撑着门面,这趟经济快车早就“熄火”了。所以,英国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一味模仿中国搞制造业,却从没摸清自己的“脉”。

如果说制造业的核心是一座“房子”,那基建就是它的扎实地基。有了好基建,你才能修高速公路送货,建码头装货,在厂房里机器轰鸣。不过,基建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印度的“拖延症”在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咱先来说个实际案例。孟买,有“印度经济之都”之称。1999年,他们提出修一条地铁,为的是让这座拥挤的城市通勤更高效。结果,整整拖了23年才见雏形——天知道中间经历了多少拆迁风波、资金不足、官僚摩擦……而同期的中国呢?用不到十年,就搞定了贯穿全国的“高铁大网”。很多地方工程甚至采用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白天黑夜不停赶工,平均几天修一公里。这效率,妥妥让印度羡慕到心碎。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谁来“指挥战斗”。中国的优势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政策说落地就落地,政府与企业一起上阵干活,相当于“众人划桨开大船”。而印度的联邦制像是一场多队伍参演的协奏曲,结果往往跑调,各邦有各邦的算盘,一条跨邦铁路修到一半可能卡在誰的门口,拖到结构性崩盘也不稀奇。

基建是这样,制造业又何尝不是?资金、效率、执行力这“三板斧”,印度哪一块都使不上劲儿。说到底,光有大目标还不够,还得看谁更能埋头苦干。

再来说说印度最爱拿来跟中国比的“人口红利”。2023年,印度以“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之名高调登场,不少人说这是百年难遇的机会。可两年过去,人口非但没成为拉动增长的引擎,反而隐隐有点拖后腿的意思。为啥?这问题,得从教育说起。

印度人口的确多,可“含金量”却不高。数据显示,印度人才市场里,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劳动力不足30%,也就是说,十个人里只有三个人能真的上岗干活。这不仅比中国同期的60%差了一倍,就算跟越南、印尼比,都有点拿不出手。

偏偏印度优质教育资源像贫富差距一样极端集中——大城市里的学校一流,可乡村地区基本靠天收,学校条件差、师资不足,农村孩子很难翻身到城市里找好工作。相比之下,中国靠着义务教育普及和职业技能培训,把大量普通人“武装”成了能够直接参与现代化经济的新鲜血液。

如此一来,印度这“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就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规模再大,质量拖后腿,终究只能看到表面风光。

再来看看资本。按理说,中国制造业外资撤离的大环境,正给印度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黄金机会。但很可惜,印度还是没能接住这个机会。中国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优势和经济刺激计划,稳住了资本流失的冲击力,把剩下的搅动池留给了东南亚国家。越南这两年成了资本流向的新星,更是让印度相形见绌。

印度的问题在于,它总是喜欢喊响亮的口号,比如“印度制造”,却缺乏实际的系统性政策去支持这些口号的落地。结果呢?外资来了印度,却发现基建薄弱、产业链残缺、政策朝令夕改,只好另觅他家。反观越南,体量虽小,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政府灵活、配套齐全,资本的热钱自然愿意扎根。

当然,英国媒体也不是“好心提醒”,他们的嘲笑背后,有点昔日殖民者的高高在上。众所周知,英国当年对印度的掠夺让殖民地经济元气大伤,为了满足英国本土工业的需求,印度的资源被榨干,基础设施几乎没留下什么像样的“家底”。如今脱欧后的英国经济低迷,大概也需要拿印度开涮来掩饰自己的一地鸡毛罢了。

不可否认,印度想学中国的制造业转型没有错。毕竟,中国的崛起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份成功模板。但问题在于,别人的路未必适合每一个国家。印度终究不能直接复制中国那套,需要找到更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路径。

说到底,路要一步步走,基础打不牢,再多的“宏大理想”都会一拍两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