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这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人间史名人录 2024-03-06 18:14:14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这便是《三十六计》中,一场虚实相承的心理博弈。

诸葛孔明抚瑶琴三尺,清风两袖,无奈决定铤而走险,使用虚空之计,携两小儿在兵临城下之际镇守西城。

凭栏处,点熏香,逆风执炬,卷起三国空城一场的无声硝烟。

三国分峙,若似一盘尔虞我诈的局中棋。渺渺历史书,写不尽其波澜壮阔的一世。

深陷危机存亡之时,刘备崩殂,位于蜀国丞相之首的诸葛亮在北伐整装待发时临表涕零,执笔写下肺腑之作《出师表》。

丞相采撷先帝临终遗愿,率军出征,策马扬鞭,向北进发去。

诸葛亮的前半生躬耕于南阳,在竹林之外与世隔绝,静观棋势。千红落尽,将军不肯老。

在诸葛亮老骥伏枥的后半生里,北伐之征使他使出浑身解数,在运筹帷幄之中逐鹿群雄,逐渐完成从幕后到台前的角色转换。

隆中一对天下计,茅庐三顾卧龙心。

诸葛亮虽然有如此挈瓶之智,却在西城攻守时迫不得已,使出压箱底的“空城计”作为权宜之策。

临危受命,西城攻守相较,司马懿大军压境。这场看似毫无悬念的城池之战,实则暗藏玄机。

这场悄无声息的心理博弈,在蜀魏两大军事将领之间徐徐展开。两小书童,或成为此战制胜的点睛之笔。

空城之计,阳谋制胜

空城之计,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诸葛亮所走的每步棋都领先于军事前沿,恰恰是这次出征,他深信马谡的军事才能,忽略其顽固不化的本性,将战略要地交付给错误的人,导致首战的失败。这便是千虑一失的败棋。

如何把一手败棋打出王炸,诸葛亮的明智深谋远,高乎大气层。

西城是三国时期的大型城池,这里地处战略要位,城墙坚不可摧。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司马懿难以攻城的根本因素。

那时的西城,关内难敌城外兵,原来城中的五千兵力因粮草运输而被迫分散,余下的士兵数量也屈指可数。

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诸葛亮这步棋,走得可谓是战战兢兢。

诸葛亮和司马懿,也算是知己知彼的双强劲敌。

二人棋逢对手,棋局与战局在此刻相融相合。即便是如临深渊,两者也亦遥遥相对,在空城上下正襟危坐,成就了一场盖世无双的精彩恰戏。

打开西城大门,三两庶民装扮的壮士扫于城前。

司马懿见状便停留驻足,一双深眸洞察着眼前的一切。

城楼上,两个小童子手执羽扇香炉,端正立于诸葛亮身旁,他们的神态若隐若现,举止轻描淡写。

一曲琴音荡气回肠,余音绕雾,超凡脱俗。

司马懿一眼抬头,只见卧龙先生长袍一身端坐琴旁,轻触琴瑟,手指铿锵,琴声婉转悠长。

据史书记载,西城楼上,“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寥寥几人,肯定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而诸葛亮冒险布下这场戏,并非是以身赴死的决绝,而是要凭一己之力,击溃司马懿最后的心理防线。

司马懿一时摸不着南北,与此同时,身后的十五万大军也正处于进退两难之地。对于眼前这场戏,他举棋不定。

大开的城门,一尘不染;三人成影,万人余悸。

司马懿本性就谨慎多疑,面对眼前的景象,或许胸中的思虑早已翻江倒海。

诸葛亮恰恰利用了司马懿的逆反心理,使其抛弃传统思维,误以为西城戒备森严,蜀军严防死守,眼前的城池看似平稳安定,实则是诸葛亮为了淆惑视听而故意为之。

二者对彼此之间了如指掌,只不过是这一战,司马懿走错了棋。

城楼之上神态专注且平静的两个小童子,左侧的书童手持羽扇,为卧龙先生送去清风,右侧的童子则侧身拥怀着香炉,倾点熏香。

诸葛亮两手一挥,脸上的表情戏谑而又淡然。

或许是本能的应激,使双方达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司马懿深知走出这一步便无法悔棋,眼下平静的背后,必然是危机四伏。

于是,他调转马首,即刻撤军。

诸葛亮这一计无中生有,可谓是穿透了司马懿举棋不定的内心。而此次阳谋制胜的背后,两小书童的功劳不可小觑。

童子作伴,画龙点睛

诸葛亮面对险境的泰然自若,是拂晓三千里的成熟与稳健。

毕竟这位闻名遐迩的智者,善于险中求境,遇到危险也不会乱了阵脚。不过这次的敌队一方是鼎鼎大名的司马懿,他万万不可轻敌。

事已至此,诸葛亮建立了一道关键的屏障,那便是依傍两侧的小书童。

两童子的年龄尚小,依常理而言,他们最不善遮掩,趋于真情流露。而在西城沦陷的紧要关头上,他们却处变不惊,直面生死。一系列反常的神态,让司马懿察觉到了一丝风吹草动。

城楼之上的两小童子,一人身着钴蓝衣装,手握羽扇,端立于孔明左侧,眼神深邃而平静;

另一人身着靛蓝长衫,秉持香炉点熏香,端立在孔明右侧,目不斜视。

西城门下的司马懿,目光不时地转向两个书童。他们的一举一动,看似平凡却又独具会心。

羽扇者与香炉者之间,仿佛兼有一套无声的话术,一唱一和,传递着扑朔迷离的无声之音。

他们的动作有条不紊,轻盈而有节奏。司马懿对眼前的局势犹豫不定,两童子心如止水的妙举,意在警示全军,轻易不要踏进西城的大门。

不遗巨细,这便是诸葛亮的一方锦囊妙计。

他深知司马懿善察言观色,便致广大而尽精微,将细节方面拉至满格,一步一步填进司马懿四溢横生的忧虑之心。

两小书童,是整场空城计谋的神来之笔。

可谓是“瑶琴三尺胜雄师”,两小童子定局时的绝佳计谋!

1 阅读: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