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东北的杜聿明,心却在徐州,他不时地搜集着有关华东方面作战的消息。
自从自己骤然离开徐州之后,各部停止于柳河、商丘、徐州、海州、峰县、临城、贾汪及宿县间陇海路两侧地区。大伙都明白,一旦共产党发动攻势,国民党部队便会首尾难顾,束手无策。是打,是守,是退,从蒋介石到刘峙,均没有一个定论。华中的白崇禧倒是向豫西发动了一次“扫荡”,却又扑了个空,反令刘伯承的部队,在广水附近破坏了数十公里的平汉路,使得南北交通,一度中断。
10月30日,蒋介石见东北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沈阳混乱不堪,危在旦夕,于是慌忙飞返南京,匆匆拟定了一个淮河战略出来。11月3日上午,国防部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受蒋介石命令,飞赴葫芦岛,与杜聿明商谈淮河作战计划。
东北战事已经接近尾声,不用指挥抑或指挥也无济于事了,杜聿明倒是认真地听起许朗轩的汇报来。
淮河战略的作战方针是:我军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击破共军攻势,达成“戡乱建国”之目的,着将徐州“剿总”所属各兵团及绥靖区各部队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东西地区,占领阵地,以攻势防御击退对方之攻击,相机转为攻势,予以歼灭。
为执行这一方针,徐州“剿总”做出如下兵力部署:
1、以第三绥靖区两个军守备徐州、贾汪,掩护主力转移。
2、各部队行动路线为:黄百韬之第7兵团自新安镇经五河、临淮关附近转进;李弥之第13兵团,自徐州附近之曹八集、大许家经褚兰、固镇向蚌埠转进;邱清泉之第2兵团,自徐州以西之黄口、虞城附近,经涡阳向怀远附近转进;孙元良之第16兵团及刘汝明第四绥靖区的两个军,自柳河、商丘附近经蒙城向海河街、风台间地区转进;徐州“剿总”总部及直属部队经津浦路向蚌埠转进。
3.各部队到达目的地后,应迅速占领阵地构筑工事。
要求各转进部队,各自派出警戒部队搜索,掩护主力安全转进。如遇敌人小股部队袭击,应迅速击破,继续向目的地转进。如遇共军大部队来犯,则以一部掩护主力迅速向目的地转进。特别要求,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在其他各部转进期间,如遇攻击,应利用既设工事,努力抵抗,争取时间,待主力脱离威胁后再行撤退。如我军主力撤退后对方尚无攻击行动,仍应继续守备并确保徐蚌间铁路交通。
杜聿明认真地听完许朗轩的汇报,思索了一番,又问道:“总统下定决心了?”
许朗轩点了点头,说道:“下定决心了,明天他就要亲自到徐州予以部署。”
杜聿明还不放心,又问了一声:“还有其他意见吗?”
许朗轩笑了,说道:“杂音肯定是有的,但总统拍板的事,恐怕是不可能再有大的改动的。总统问你,还有什么建议没有?”
杜聿明是个善算的将领,他认真地说道:“这个方案,从总体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有四点需要着重向总统说明,一是对于各部行动的具体细节,应量化到每一天,严格规定,不能因一部迟延或异动而影响了全局。二是时间,绝对不能再迟疑了,共军已经休整到位,随时都有可能发起攻击,如果趁我们调动之时,在运动中攻击我们,就极有可能打乱我们的既定计划。三是保密,从以往我们的失败教训中不难看出,我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差,此种大规模的调整,一旦泄密,后果不堪设想。四是决心,请转告总统,决心一下,万勿再做改动。”
许朗轩点头应承着,这才掏出蒋介石的亲笔信来,递给杜聿明,杜聿明看了看,又是些老调子,可用辞不乏严厉:“如果吾弟同意这一案,请即到蚌埠指挥……”
杜聿明思考了一下,即给蒋介石复了一封信:“我同意将主力集结于蚌埠附近与共军决战之计划,但须待葫芦岛部队撤退完毕后再去蚌埠。徐蚌会战部署,请刘总司令指挥,迅速按计划实施,否则有被共军牵制而无法撤退的可能……”
许朗轩完成了蒋介石交办的任务,飞走了,杜聿明决定到徐州就任,但却又要求推迟上几天,也很快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有着多少私心和阴谋呢?
就许朗轩而言,为什么只向杜聿明介绍了何应钦“淮河战略”的其中一案,即全面撤退到淮河以南再做决战,而没有汇报沿津浦路部署,做主动防御,和共军决战呢?以许朗轩的职位,他是不敢不做全面汇报的。而只汇报全面撤退一案给杜聿明,肯定是蒋介石的主意。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回答肯定是蒋介石相中了这一案,并要交给杜聿明予以落实的。第二天,为什么又改变了决心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或许也是事实却是吧。
而杜聿明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他在回忆录里,如此说:“以当时的情况来说,也是徐蚌会战的准备工作重于葫芦岛的撤退,我应该马上到蚌埠去。可是我怕背放弃徐州之罪名,受国民党舆论的指责,对于个人不利,所以就想借指挥葫芦岛部队的撤退来推卸放弃徐州之责。预计在葫芦岛国民党军撤退完毕时,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军亦可以撤到淮河附近,然后我再到蚌埠去指挥。”
或许,徐蚌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匆忙决策与变化中,在各自内心的“小九九”中,一步一步走向失败的。杜聿明更不知道,也就是这一天,解放军已经开始了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