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界众多导演里,李玉无疑是特殊的一位。而在小众的文艺片领域内,她更是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开创了文艺片的新标杆。
她的作品内充斥着荷尔蒙,倾泻着力量,透露着生猛,然而同时又让人感受到一种脱离主流叙事手法的游离感。
如今的这部《断·桥》距离她的上部作品《观音山》已达十年之久。
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两者的相似之处:躁动的青春、漂泊的内心,寻找与救赎,收敛与扩张。
李玉的电影总有一种奇特的张力,让人感受到忘乎所以的嚣张,但又能在发泄后达到一种平衡,它习惯用一种青春的反叛力量对抗按部就班的秩序感,在光明与黑暗的交叉口,你似乎总能听到那种混杂着复杂情绪的呐喊。
观众很容易被拉入她故事中那种无处不在的焦灼感,这种灼热感,既是被阳光直射后的青春的隐隐地疼,又是反抗无效后从内心滋生出来的无奈宿命感。
而这样的宿命感,从《观音山》跨越十年后,又在《断·桥》里弥漫开来。
2011年,黄雀市跨江大桥突然垮塌,多名市民死伤。在清理废墟的过程中,工人们赫然发现桥墩中有一具被活埋多年的人骨。
这是一个绝佳的犯罪故事开头,短短几分钟便揭露了沉默的真相:重大安全事故、渎职与腐败、难以昭雪的冤情。
以案件开头的叙事手法,是近年来诸多文艺电影惯用的招式,比如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并不是文艺片的妥协,反而是一种新时代文艺片的创新表现。
但不同于男性导演的乖张与粗犷的表达,也许是作为女性天然的优势,她将她那特有细腻在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电影里孟超的生活片段会在脑海里反复重现:他去超市买7.5块的泡面,坐在一堵烂墙上扭头看着外面的雨雾,在人群的角落、荧幕的阴影处低着头吃抄手,与晓雨蓝莓在一起时脸上出现少有的笑,两个人依偎在一辆摩托车上从大桥上走过,偷听朱方正和甘小漾对话时埋在黑色雨衣里的黑猫一样眼神……
他是一场梦,不着痕迹地从我们身上溜过,一觉醒来,只感觉到一种隐隐的痛,却住不住任何实际的东西,因为幽魂本身就是抓不住的。他的这一生在短短的100多分钟与你交织而过后,只留下一阵无尽的怅惘在人间。
李玉的独树一帜正在于她既能讲好故事,又不会把文艺玩脱。在于她驾驭青春的如火纯青。她所描绘的青春,除了疯狂、荒诞不经与擦枪走火,还有像孟超身上所呈现的那种不能随时间的流逝而缝合的破碎感。
这种破碎感让人疯狂,让人撕心裂肺,让人心痛,可同时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迷恋。它会深深地烙在观众心里,最终变成一片热,一种疼痛,一丝感动。
最后,《断·桥》与《观音山》一样,讲诉的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然而又不止于此,他们与上代人的纠葛也是组成这群年轻生命的重要部分。
而这种纠葛像一根永远无法剪断的绳索,它把两代人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即使你挣脱开来,这种羁绊依然存在。
而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