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之中的完结篇,清朝不是汉族所建立,但和以往的历代封建王朝一样,它同样有自己的兴衰起落,后期走被迫近代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和屈辱,但不能因此就忽略它前期的盛世局面。
清朝是由后金这个少数民族所建立,这样一个从游牧民族到问鼎中原的过程无疑是十分艰难的,但清朝却做到了,从建立自己的势力到入主中原,从一个小部落到统一天下,清朝所依靠的不仅是有才华的领导者,还需要强大的政治班底,这才有康雍乾盛世的出现。
纳兰明珠就是清朝高官的典型,作为一国之臣,他本应该协助国家走向强大,但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却走向了贪污,奇怪的是,当时作为皇帝的康熙却对这样的行为采取默认的态度,甚至宁愿杀死索额图也不愿意杀明珠,这全都是因为他的三件奇功。
清朝对贪官的惩治历朝历代都会有贪官的存在,清朝也不例外,比较特殊的是,清朝似乎将贪官的惩治作为充盈国库的手段,因为早在明朝的时候,清朝作为后金就已经十分清楚,贪官污吏在寻常状态下会掌握大量的财富,后续国家衰亡时期更是手握国家命脉。
而最初朱元璋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便采用大手笔进行反贪,很多涉及贪污的官员全都被杀死,但清朝不同,他们作为少数民族,朝中骨干的构成完全不同,从政权建立和发展的层面来看,清朝最初的骨干是旗人。
所谓旗人就是后金贵族中和自己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一批人,最开始有满族八旗,最初帮助清朝打下江山的就是他们,帮助顺治皇帝稳定局面的也是他们,入主中原之后,在满清八旗之下设置了蒙古八旗和汉族八旗。
目的是方便对手下土地进行管理,虽然如此,但清朝对血缘关系十分看重,地位上满族八旗要高出蒙古和汉族八旗,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后续在朝中官员的任职方面也是如此,满族八旗的人更能接触到国家政治核心,贪污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康雍乾三朝对贪官都有同一种处理方式,那就是抄家,下狱,前者是对帝王权力的稳固,后者是对国库的充实,比如康熙皇帝朝中的鳌拜,他是顺治皇帝留给年幼康熙的辅政大臣,不曾想没过多久就变成了帝王掌权的阻碍。
鳌拜不仅在朝中结党营私,勾结党羽陷害朝中大臣,还贪污巨额财产到自己名下,因为太过张扬,最终引起了康熙的不满,为了能让自己顺利亲政,康熙暗中培养武士,除掉鳌拜,将其所有的财产全都充公,其本人被打入死牢,后续很多贪官都是这样的处理方式。
除了鳌拜,还有雍正时期的年羹尧,乾隆时期的和珅等等,这都是当朝十分出名的贪官,最终都被皇帝抄家后入狱。
纳兰明珠的特殊性纳兰明珠是康熙时期的重要官员,仅是满族正黄旗的身份就足以说明其血统的高贵,所以在朝廷之中就能更加接近皇帝,有更多晋升的可能,早在顺治皇帝末年的时候,纳兰明珠就已经担任宫中侍卫,后来因为本人精明能干,被提升为内务总管。
但在康熙初期的时候,因为朝廷之中有四个军机大臣,索尼,鳌拜,苏克萨哈等都是先皇钦定的大臣,纳兰明珠自然不敢兴风作浪,直至康熙皇帝亲政,这些所谓的辅政大臣接连亡故,明珠才敢让自己崭露头角。
纳兰明珠出色的能力和突出的个人表现他都看在眼里,恰巧此时自己也是急需人才的时刻,所以很快成为康熙身边最受器重的人才,本以为他可以在这种如鱼得水的情况下更好的为国家办事,不曾想他却在这样的时候走上了歪路。
随着地位的不断提升,纳兰明珠也在后来活成了鳌拜的样子,利用康熙皇帝的恩宠,纳兰明珠也开始在朝中结党营私,建立自己的势力,甚至贪污受贿笼络钱财,和朝廷里另外一个叫索额图的大官分庭抗礼,但康熙在后来却选择杀死索额图。
能在朝廷之中对抗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索额图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论和皇帝的关系,索额图要比明珠更近,他的妹妹嫁给了康熙,生的儿子还被立为太子,是康熙的亲小舅子。
所以无论是官职还是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索额图都要比明珠更具有优势,而且两人都对财富,权力和地位有巨大的渴望,但为什么康熙宁可杀死索额图也没有杀死明珠?
原因首先是索额图自己,他可以依仗太子的身份,但不能完全无视朝廷的法度,此前太子的恃宠而骄已经让康熙十分不满了,如今在康熙出巡返回途中,太子突然病重,索额图自告奋勇留下来照顾,这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但此二人却有些按耐不住内心的躁动,在养病期间“妄议国事”,这是康熙最大的忌讳,且不说索额图的行为已经是最大的僭越,私自和太子讨论国家大事,深究就可以被直接定义为“谋反”,所以康熙才十分生气。
在经历这一次事件后,康熙已经对索额图失去了耐心,最终以贪污等多个罪名直接对他判处死刑,涉嫌谋反,仅这一条就说明索额图非死不可,当然在明面上,索额图是皇亲国戚,要将其处死,必须要有一个其他理由。
这件事就能充分说明康熙的态度,他默认高官在适当范围内的贪污,如果太离谱,那鳌拜就是前车之鉴,所以他们有自己的分寸,但这些行为必须在皇帝的控制范围内,也就是说要帮助皇帝维持朝政的稳定,像索额图这样有谋反行为的高官,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纳兰明珠之所以没有被康熙追责,除了自我约束之外,还有三大主要原因,这也和他所办的三件大事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纳兰明珠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议和同意削藩政策,当时的康熙掌握朝政权力没多久,随后就得知了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这三大藩王势力过大的消息。
此时康熙皇帝心里想的就是削藩,但在询问群臣之后,朝廷之中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反对撤藩,他们认为当前吴三桂等人势力强大甚至拥兵自重,如果翻脸朝廷就会很快陷入战争的混乱,当前只适合采用安抚的政策。
这让康熙心里十分不高兴,他深知这三藩就是老虎,安抚虽然能够换来一时安定,但永远是朝廷的威胁,满朝文武之中,唯独纳兰明珠主张直接撤藩,他认为三藩这件事越拖问题越严重,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坚持采纳明珠的看法实施撤藩。
虽然后续引起了吴三桂等人的叛乱导致朝廷进行了连续八年的战争,甚至连西迁八旗之中的精锐战斗力都投入了,但康熙始终坚信他的做法,这一仗让清朝在中原地区彻底站稳脚跟。
纳兰明珠作为最早和皇帝站在一个阵营中的人,自然是十分受康熙重用。
纳兰明珠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对万正色和吴兴祚军政失实事件的处理,这件事情发生在康熙十九年的时候,万正色,姚启圣和吴兴祚等人带兵进攻台湾厦门等地,旗号是“剿匪”,仅仅一年的时间,厦门地区都被攻下,反叛势力退守台湾地区。
这本是一场胜利的战果,但是吴兴祚和方正色等人向皇帝报备的时候却出现了大问题,直接向皇帝上奏称大破贼巢,这引起明珠的不满,二人如此报备多少有些贪功冒进的嫌疑。
于是在和姚启圣简单商议后才向康熙皇帝重新报备,此次战役并非是吴兴祚的功劳,而是清朝大军到此的时候敌军已经撤退了,并非是攻下,而是占领和收复。
对军情的如实汇报,其实就是防止康熙皇帝被吴兴祚的谎报所欺骗,万一在以为对方溃逃的情况下发起对台湾的进攻,这将会造成重大失误,这也相当于变相保存了清朝军队。
在此次事件的基础上,纳兰明珠商议了施琅收复台湾的问题,郑锦死后,他的儿子郑克爽世袭王位管理台湾,当时姚启圣等官员纷纷上奏康熙皇帝,请求趁此机会收复台湾,正当康熙大张旗鼓准备发兵的时候,明珠再次提出意见。
他说多人同行意见难以统一,难以成功,此时敌军已然闻风丧胆,只需一位将领即可,这是十分可行的,康熙听从他的意见,仅仅一年时间就平定了台湾。
这便是纳兰明珠的过人之处,长远的眼光,明智的抉择以及自己的克制和约束,在康熙面前发挥出远超索额图的作用,所以才能存活下来。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姚启圣[J].剧本,2023,(04):23.
[2]永莉娜.明珠家族研究[D].(null),2019.
[3]王建辉,.传统社会的权力运作与贪官现象——以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为例[J].领导科学,2016,(22):3.
明珠和奸臣有鸡毛关系
康熙朝都有军机大臣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