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节选自:
沙法丽·萨巴瑞《家庭的觉醒》
全文大约22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许许多多人认为,养育出一个成功的孩子是父母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虽然我们或许会不遗余力地这样做,但我们默认的愿望是孩子要过得快乐。不过,我们没意识到的是,追求快乐其实对孩子也有负面影响。
这是因为我们被这样一个观念迷惑了,以为快乐就像是藏在彩虹尽头的财宝金罐有待我们去寻找,是对我们所有努力和奋斗的奖赏。这种关于快乐的观点往往导致无尽的烦恼。
这些“我要快乐”或“我的孩子值得拥有快乐”的想法,来自我们“当下存在某种匮乏”的感觉。换句话说,我们通过一个“缺乏”的镜头来看待生活,注意力全部放在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上,而不是宇宙已经赐予我们的丰盛资源。所以,独立宣言赋予我们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并不能带来幸福,相反,它滋生了烦恼和失望。
在旅行中你会体会到这一点。当旅途一切顺利时,你感觉满意和“快乐”。然而,如果航班延迟了,或者护照被放错了地方,你突然间就会变得不快乐。换句话说,你的存在状态依赖于变幻的世事,而我们都知道世事无常,常常在人的控制之外。
有人以为觉醒式教养意味着我们天天和孩子黏在一起,孩子的每个愿望我们都尝试满足,孩子因此觉得满足和自在。相反,这才是根植于恐惧与不觉醒的教养方式。
觉醒式的教养,反过来,完全不惧怕令孩子觉得不舒服,如果这正是他们成长所需经历的感觉的话;也不惧怕对孩子说“不”,如果这是能带给他们最大利益而他们必须听到的回答。
这种教养方式不会为家长或孩子寻找简单的方法,它寻求的是最适合他们成长时期的方式。它关注的重点永远是怎样令孩子成长为最有韧性和最强大的自我,而不是怎样令他们在任何时刻都觉得快乐和舒服。这里包含了一种觉悟,就是生命不会永远是快乐和舒适的,无论我们多么希望它是。不经过磨砺,我们就不会成长。
图源:pexels
我告诉我的客户:“生命是无常的。期望生活不会变化,就犹如期待下雨不会淋湿。”尽管知道这个道理,我们总是要等到出了岔子才会意识到自己过去是多么依赖“一切都应该顺利进行”的信念。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才好呢?假设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可以从不确定性中找到幸福,虽然我们希望这些不确定性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念,那么我们便有可能发现自己处在永恒的幸福状态。
问题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幸福等同于事情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我们把事情的结果当作衡量幸福的标准。我们在自己与生活的关系中设置了很多条件,而这正是阻挡我们,使我们找不到那永恒的内心安宁的原因。
也许我们不知道幸福的精确状态是什么,但至少我们告诉自己,那意味着免于痛苦的经历,即我们感到舒服自在。虽然我们并不能打包票,但我们相信,一个人越成功,他就越有机会避开苦难。
于是,我们引导孩子年纪轻轻就要走向成功,这样他们就可以避开苦难;我们对自己说,如果我们能越早帮助孩子努力,他们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从而大大地提高获得幸福的机会。
在为孩子们制定争取成功计划的同时,我们还要求他们有一个定位,一个让他们把自己视为成功者的定位,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定位会导致安全感缺失甚至导致被排挤。因此,青少年常常被以各种定位来分类,比如戏剧儿童、极客、运动员或“受欢迎”的孩子。
我们认为年轻人会通过这些外在的“身份”找到安全感。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应该被允许“自然存在”。但我们认为,人怎么能只是“自然存在”呢?
图源:pexels
真相是,我们永远无法逃脱我们将经历痛苦的可能性。潜在的伤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即使是成人,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我们有时也难免受伤。朋友背叛、伴侣离开、让人抓狂的工作、龙卷风造成大破坏、酒驾司机开车迎面而来,或是洪水、大火摧毁了家园。只要活着,痛苦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认为受伤是“坏事”,因为它强迫我们去调整、去应付。面对意料之外和不愿意发生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不得不结交新朋友、经历离婚、重新找工作,或拿出巨大的韧性来处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这些看起来可能非常困难。我们感觉自己似乎完全无力按环境的要求提升自己,我们害怕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习惯于按某种方式生活的我们,在面对不顺时显得很无助。这时,我们可能会觉得无力重塑自己。只有把内在与外在分开,我们才会认识到,无论外在的情况如何变更,我们真正的内心,是有能力继续调整并重新迸发活力的。当我们有了这个领悟,我们内心就会把生活里的挑战看作是动力,而不是伤害;是勇气,而不是恐惧。
图源:pexels
也许迎着生活的巨浪起舞,迎着潮起潮落航行,相比于逃避风浪,前者才正是生命的意义?也许认真生活的艺术,就是在于同时拥抱高峰与低谷呢?要是孩子从你身上学会了如何沉浸在自己的每一次经历中,从而让他们真实地迎接生命的曲折起伏、悲伤荣耀,这样孩子的人生将会多么不一样啊!
我们的挑战是把生活中的快乐和痛苦视为神圣的平等——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机会。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对待人生,并且教会孩子怎么去做,我们便可以停止对幸福的追求,因为我们已经明白,投入到生命安排的所有过程已经是最大的圆满。
这种认知上的转移意味着,当孩子考试得了低分的时候,并不代表孩子注定要失败。我们鼓励孩子接受这个分数给他们带来的感觉,面对它,找出它给他们带来什么启发。
我们帮助他们认识到,分数并不能定义他们,相反,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和成长。这个科目是否需要他们更努力地去学习吗?他们是否需要帮助?或者说,孩子在这个科目上没多大天赋,因此需要接受这一事实并考虑他是否可以寻找其他的人生道路?
关键是要教育孩子与自己内心的力量保持联系,并且不要在生活面前觉得被打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帮助他们看到,他们有能力把每种情况变为机遇,来提升勇气和增广见闻。只有当家长有全然拥抱苦难的力量,把它视作一次转变的契机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他们与苦难之间的关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