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环保,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古人太拼了!

碧海真空月如水 2021-11-09 11:35:29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天气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 属于于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计,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重视环保,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思想家荀子在《荀子·王制》中提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这仅仅是从学者的立场,去呼吁世人环保。

政治家管仲则站在执政者的立场,推行环保!

《管子·地数》直接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翻译成白话,就是“不搞好环保,便不可担任国家领导人。”

《管子杂篇·七臣七主》记载“春禁”:“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很难想象,在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时代,国家领导人居然如此重视环保!

因为,推动环保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养。

夏朝,《逸周书·大聚解》就明确提到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环保是保障生存的底线!

北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提到,丹砂矿的开采,对当地水体的污染问题。

这些都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

中国一直傲然世界民族之林,在商代,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城市,自然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当局对城市环境,管理极其严格。

《韩非子·内储说》中提及“殷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城市居民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就会受到断手的处罚!

《盐铁论·刑法篇》提及“商君刑弃灰于道。”

追溯到周朝,环保意识已经形成明文的法令,《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周代还制定了《野禁》和《四时之禁》。

上面提及的是从法律层面推广环保意识!

古人在科技层也同样重视环保!

1985年,在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的雁鱼灯,就是高端的环保产品。

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可左右转动开合,能挡风,调节灯光的照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烟尘溶解于水,防止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这种环保灯具的制作工艺,一直流传到了宋代。

0 阅读:1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