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黄历六月的一天,康熙帝来到他在宫内种庄稼的地方——丰泽园,发现一株稻子鹤立鸡群,长得比谁都高。走近细看,颗粒已经饱满成熟,不禁喜出望外。原来这片田里的御田稻种,通常是要到九月才能成熟的。可这棵稻子居然提前了60多天,在六月就早熟了。
御稻米康熙帝把它采摘下来,作为种子加以收藏。第二年试种,稻子果然又于六月早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终于培育成一个早熟的新稻种。
史书记载这种稻米色微红,米粒长,气味香,口感还好。因为产在御苑,又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培育出来的,所以称为“御稻种”或“御稻米”。
康熙皇帝所撰《几暇格物编》之御稻米部分,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康熙帝发现和种植御稻米的过程。
康熙帝发现这新稻看似偶然,实则不然。“自幼喜观稼穑,所得各方五谷之种,必种之,以观其收获。”凡是收成好的优良品种,都“诚欲广布于民生,或有裨益。”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在京南郊外视察春耕,还一气儿耕了一亩地。当时约有万人观看,大学士李光地特为此作文。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就记载了这件事。
改写历史对于自己发现和培育的新稻种,康熙帝没有急于宣传和推广,而是先在宫内种植,供宫廷内部食用。大约试种了十年左右,清代史料《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三十记载,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二十二日,康熙帝在丰泽园澄怀堂召见尚书库勒纳等人,问他们进门前是否看到了自己种的试验田?众大臣回复说看到了,并惊叹稻苗长得如此茂盛。
消息不胫而走。但由于当时御稻种仅供宫廷之用,相当时期内无人敢于请求试种。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才有直隶巡抚李光地、天津总兵蓝理向康熙帝申请,要在天津推广种植,但康熙帝没有立即批准。
四十二年(1703年),清政府兴建热河行宫,御稻种首先被移植到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地处北纬40度以上,霜期比北京来得早,白露之后一般稻子不能成熟。所以,历史上无成功种稻先例。但御稻种是在白露前成熟,因而试种成功,从而改写了长城以北不能种稻的历史。据清代官员于敏中撰《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九记载,御稻米在避暑山庄培育成功后,以后每年避暑时节,不仅能供宫廷人员食用,而且还有盈余。
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颁旨在北京玉泉山和天津等地推广种植。
上图:康熙帝亲自耕田,出自〔清〕焦秉贞《康熙御制耕织图》。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皇帝又把一石御稻米的种子发给苏州织造李煦,令他在南方苏州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地区试种,康熙帝还特派水稻专家、老农李英贵到苏州去现场指导,第二年,就取得很好的成绩。苏州稻的成长期需要一百四五十天,御稻种只需要七十天左右。
由于御稻可以连作两季,每亩产量比苏州稻至少增加一倍。当时,除苏州外,江西、浙江、安徽的官吏和两淮商人也认为有利可图,因而也纷纷向李煦请要种子。
《红楼梦》里“御田胭脂米”推广御稻种的另一积极分子是曹雪芹的父亲曹俯。曹俯时任江宁织造,李煦试种御稻,曹家也不甘落后。也是到第二年,就成功收获了二季稻米。曹俯又根据康熙帝指示,把御稻种子“散给乡间百姓,谕以播种之法”,每亩也收了三石七八斗不等。小说《红楼梦》中提到的“御田胭脂米”和“红稻米粥”,很可能指的就是康熙帝推广的御稻种。
据曹俯后来的报告说,江南农民对御稻“无不欢忭踊跃,传为异宝。凡有田产之家,俱闻风求种。”康熙帝看了很兴奋,特指示他“此种须广布江南,以便民生才好。不可花费吃用!”
随康熙而来,随康熙而去康熙帝在南方推广御稻种七年之后,于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与世长辞了。康熙帝去世后,曹、李两家在雍正时代被抄家籍没,御稻种的推广无疑也受到重大影响。
但康熙帝死后一百几十年中,南方仍有人在种植御稻。到民国初年,高润生《尔雅谷名考》说到御稻种时,仍认为“近世最优良之稻种,无过于此。且观此可知选种之益,收效最大,故备录之。”可见民国年间御稻种仍未彻底绝迹。
康熙不仅培育出如此优质的稻种,还把水稻的种植推进到了长城以北,又在南方推广双季稻。不但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无古人,在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可惜御稻种没能在中华大地上繁衍流传下来,但康熙帝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史上的贡献,无疑是卓越而值得纪念的,这段历史也堪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