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峨影厂的一部电影《漩涡里的歌》上映了。电影里有一首歌,唱的是"穿恶浪啊,闯险滩,船工一身都是胆。
李双江那高亢嘹亮的嗓音,让这首《船工号子》瞬间响彻大江南北。赵尔康、杨雅琴和潘虹的精湛演技,更是打动了万千观众。
那是在70年代初的一天,峨影厂的导演刘子农来到重庆体验生活。在江边,他看到一个衣着破烂、面容黝黑的民工正在吃力地搬运石头。
是啊,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和王苏娅搭档主演《猛河的黎明》的男主角,会沦落到在码头当搬运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首让李双江唱红大江南北的《船工号子》,正是出自这位落魄码头工人之手。
"当时看到老友落魄至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刘子农后来回忆说,正是这次偶遇,让他萌生了要把陶鹏的故事拍成电影的想法。
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个想法只能深深埋在心里。
直到1981年,刘子农终于如愿以偿,将陶鹏的故事搬上银幕。他把陶鹏创作的《川江号子》编入剧中,让更多人听到这首充满豪情的歌。
只是很多观众都不知道,银幕上那个被命运折磨却依然热爱音乐的歌唱家江力生,正是根据陶鹏的真实经历改编的。
这一切,还得从1932年说起,那年,在重庆的一个船工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叫陶鹏的男孩......
要听接下来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尘封的往事,看看这个被命运耍了个大戏的才子,是如何在命运的旋涡中唱出属于自己的歌。
命运这东西,真是说翻脸就翻脸。
1957年,对于25岁的陶鹏来说,原本应该是星途璀璨的一年。他已经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优秀演员,年少成名、前途无量。
谁料想,一纸"右派"通知书,就把他从人生的顶峰推向了谷底。
被开除公职的陶鹏,被下放到云南昆明光明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从万众瞩目的电影明星,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农场劳动者。
更令人心酸的是,他年轻时创作的《川江船夫号子》,在四川歌舞团演员的演唱下,竟然获得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金质奖章。
但这首歌的作者署名,却从"陶鹏"变成了"四川民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连为自己的作品维权都做不到,只能把这份苦闷默默咽下。
再看他的银幕搭档王苏娅,命运却完全不同。两人在《猛河的黎明》中饰演藏族情侣时,她还是个不到16岁的小姑娘。
电影上映后,王苏娅一路高歌猛进,先是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后来更是因为《五朵金花》《战火中的青春》这样的作品声名鹊起,成为了红极一时的美女明星。
同样是演员出身,同样都年少成名,一个在艺术的殿堂发光发热,一个却在农场里挥汗如雨。这大概就是命运和时代开的一个玩笑吧。
但陶鹏并没有被命运打倒。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依然忘不了自己的《川江船夫号子》。他甚至还抽空给四川歌舞团的演员们做辅导。
这份对音乐的执着,在日后成了他重返艺术殿堂的重要力量。
有时候真想问问命运:为什么要这样捉弄一个满怀才华的年轻人?但陶鹏自己却从未抱怨过。或许在他看来,这些经历就像长江上的险滩漩涡,只要咬牙闯过去,总会看到前方的光明。
而历史似乎也在印证:那些在低谷中依然保持热爱的人,往往能等到命运的转机。
但在那之前,他还要经历更多的风雨......
要说陶鹏和音乐的缘分,还得从长江边上说起。
1932年,陶鹏出生在一个重庆船工家庭。他爹是川江上一艘木船的船长,从小他就在船上长大。或许是耳濡目染了太多船工们的号子声,让这个船工家的孩子,天生就和音乐有了不解之缘。
船上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对于小陶鹏来说,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跟着船工们一起喊号子。一声声高亢的号子,不仅让他练就了一副好嗓子,更在他心里种下了音乐的种子。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49年,17岁的陶鹏考进了重庆中华戏剧专科学校。在学校教导主任王余的鼓励下,他第一次尝试把川江号子搬上了舞台。
这一搬,就搬出了大名堂。
1950年3月,重庆实验剧场里响起了一首特别的歌——《川江船夫号子》。这首由18岁的陶鹏创作并演唱的歌曲,用爽利的语言、豪迈的曲调,生动地展现了川江劳动者的形象。
一时间,少年陶鹏就这样红了。
这件事传到了重庆中华剧科校长赵铭彝的耳朵里。赵校长当机立断,把陶鹏录制的《川江船夫号子》带到了北京。
首都音乐界的领导一听,都连连叫好。就这样,陶鹏凭借自己的才华,被保送进了中央戏剧学院,还受到了副院长曹禺的亲自接见。
曹禺很看重这个来自重庆的年轻人,直接把他安排到了中戏歌剧团当演员。一时间,陶鹏和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王昆成了同事,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那时的陶鹏,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这份荣耀来得快,去得也快。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命运有时候特别爱开玩笑?但故事还没完,让我们继续往下看,看看这个倔强的重庆后生,是如何在命运的捉弄中寻找新的出路的。
1961年,29岁的陶鹏终于摘掉了"右派"的帽子。但上影厂的大门,再也不会为他打开。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到重庆老家,在嘉陵江边的一间破旧吊脚楼里安顿下来。
这个曾经的文艺青年,现在能找到的工作都不是什么好差事:码头搬运工、建筑工地的混泥工、钢筋工......最有意思的是,他还当过重庆人俗称的"水猫子"——就是在长江里当潜水员。
你能想象吗?一个曾经和郭兰英、王昆同台演出的艺术家,现在却要在江边码头上搬石头。但陶鹏这个人,骨子里有股子重庆人特有的倔劲儿。
再苦再累,他也从来不抱怨。
有趣的是,即便生活再艰难,只要有机会,他就放声高歌。工友们都说,这个黝黑的汉子一开嗓,整个码头都能听到那嘹亮的船工号子。
后来他学会了木工手艺,脑子又活络,就和弟弟一起组了个木材加工队,专门给工厂做高难度模具。那会儿是70年代初,个人不让办厂,他们就机灵地挂靠在一家学校名下。
就这样,陶鹏又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
直到1979年,47岁的陶鹏终于等来了政策落实,被安排到重庆话剧团当演员。紧接着,他就接到了峨影厂《挺进中原》的演出邀请,饰演政委肖光华。
从18岁创作《川江船夫号子》成名,到25岁被打成右派,再到47岁重返舞台。这二十多年的沉浮,足以让普通人心灰意冷。
但陶鹏不一样,他就像那江水一样,在最黑暗的深处,依然保持着向前的力量。
而这一次重返艺术舞台,对于陶鹏来说,仿佛打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对于陶鹏来说,47岁的复出只是新的起点。
在《挺进中原》之后,他又陆续出演了《上党战役》《徐悲鸿》等多部影视作品。1993年,61岁的他在电影《重庆谈判》中饰演柳亚子,让更多的影迷重新认识了这位老艺术家。
看过《猛河的黎明》的老观众一定会感慨:那个当年英俊潇洒的藏族小伙达尔介,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
但在陶鹏的眼里,时光带走的只是容颜,带不走他对艺术的热爱。
有意思的是,即便到了这个年纪,他心里还惦记着一件事:把川江号子发扬光大。
为了这个梦想,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一起成立了"川江号子学会"。后来,他又创办了重庆"川江号子艺术团"。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5月,川江号子终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陶鹏笑得像个孩子。这一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船上跟着船工喊号子的小男孩。
"穿恶浪啊,闯险滩,船工一身都是胆。
从18岁少年成名,到25岁跌入人生低谷;从码头搬运工到重返影坛;从被打压的创作者到非遗传承人。他的人生就像一叶扁舟,在命运的漩涡中沉浮,却始终不忘初心,执着向前。
今天,当我们再次听到《川江号子》,或许很多人已经不记得陶鹏这个名字。但请记住,在长江边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倔强的重庆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命运如何捉弄,只要心中还有歌声,就永远不会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