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杨怀定在一次看报时发现了财富的秘密,当时,国家放开了国库券的买卖政策,这一消息被大多数人忽略,然而却被他敏锐地捕捉到。
他果断将家中积攒的两万元投入其中,并大胆进行跨省倒卖,利用不同城市国库券的价格差,短短一年内赚取上百万,成为当时上海广为人知的“杨百万”。
他的传奇不仅引发了投资热潮,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改革开放初期,个人投资带来的巨大可能性。
下岗后的转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从长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
在此之前,中国经济高度集中于国家计划调配,个人的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改革开放后,市场的活力逐渐被激发,国有企业开始转型,民营经济也开始萌芽。
自此之后,社会上开始出现“万元户”这个新名词,用以形容那些通过抓住市场机会,率先积累起财富的先行者,杨怀定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从企业辞职之后回到家中,虽然暂时失去收入来源,但并未因此而陷入迷茫,相反开始更加专注于阅读经济类的报刊,研究市场动向。
1988年4月的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的讲话:“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可以自由买卖国库券。”
国库券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最早发行于1981年,用于填补国家财政赤字。长期以来,由于政策限制国库券无法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导致其在民众手中成为死钱。
政策的放开意味着国库券进入自由交易的新时代,杨怀定敏锐地察觉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向家人讲述他的计划,提出要用家里的2万元积蓄全部购买国库券。
家人们一开始十分担心,毕竟这笔钱是多年积累的辛苦所得,一旦投资失败家庭可能会陷入更深的经济困境,而且这种投资手段尚未被普遍接受。
不过妻子却很支持自己的丈夫,这份支持给杨怀定极大的信心,之后迅速行动成为上海市场上最早一批购入国库券的人。
上海国库券市场刚刚开放时,交易价格相对稳定,每100元的国库券在市场上以108元的价格出售。经过几天的观察,杨怀定发现价格上涨到112元,迅速在高点卖出。
第一次操作便赚得了近800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几个月的工资收入。
尝到甜头的杨怀定并没有急于再次购买,而是开始思考更大的布局,通过朋友的消息得知不同城市的国库券价格存在差异,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国库券的市场价格较低。
如果能够在价格低的地区购入国库券,再运回价格高的上海卖出,就可以从中获取巨额利润,杨怀定意识到这里面的市场巨大。
为把握住这个机会,他向家人借了9万元,再加上自己的2万元,凑足11万元现金,大规模购入安徽的国库券。
杨怀定搭上前往安徽的绿皮火车,在安徽果断出手购入大批国库券,之后将这批国库券送回上海投放到市场中,以112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卖出,此次净利润达到6000元。
当时,这种跨省倒卖的操作方式几乎无人尝试,几个月的时间里杨怀定往返于上海和安徽之间,累计多达88次,每一次都带回满满一箱国库券,每一次都能赚取可观的利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场上国库券的价格越来越高,最后达到120元以上的高价。许多人都未意识到国库券背后的投资机会,杨怀定继续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进行买卖......
1988年年底,他通过国库券交易累计获利超过100万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八十年代的中国,100万元几乎可以购买整座四合院,是许多普通家庭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财富目标,杨怀定不仅改变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还在上海买下一套240平方米的大房子。
他的事迹很快在上海的金融界迅速传开,许多下岗职工、个体经营者以及一些有投资意识的商人,都开始向他请教如何投资国库券。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怀定成为市场上的风向标,每一次行动都能引起市场的关注。投资者紧跟气候,希望能够复制他的成功,整个债券市场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杨怀定的早年经历杨怀定出生在上海,不过他并不是繁华街区的孩子,而是旧式弄堂中的普通人家。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工作也不稳定,养家糊口常常捉襟见肘,很早就感受到生活的压力。
杨怀定自小便习惯节俭,懂得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生活的改善。他的求学之路也不顺利,上到初中就不得不选择辍学,以减轻家庭负担。
退学后杨怀定早早步入社会,在各种零散的工作中挣扎维持生活,20世纪70年代进入上海一家国有铁合金厂工作。
铁合金厂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大厂,能够进入国企工作却已经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之一,杨怀定从最基层的生产工作开始做起,工作单调而重复。
在工友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另类的人,别人下班后喜欢打牌消遣,他却喜欢一个人看书,尤其是茅盾的《子夜》等描写社会变革与经济斗争的作品。
杨怀定的努力与勤奋得到厂里领导的认可,后来被调任到仓库担任管理员,比之前的生产岗位轻松许多,也带来更多接触外部信息的机会。
国企工作很稳定,但工资收入依然无法满足家庭的开支,为改善生活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起小买卖。
通过朋友介绍,他与妻子找到上海周边的一些小厂商,帮助其销售产品,因头脑灵活做事踏实,在副业中赚到不少额外收入,攒下一笔2.9万元积蓄,成为当时的“万元户”。
杨怀定不是一个小气的人,经常拿出一部分钱款请大家吃饭、买好烟,在工厂中获得不错的人缘。然而,他的慷慨却也引来部分同事的猜忌,有人私下议论一个普通工人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某一天的夜晚,杨怀定所在的工厂发生一起仓库盗窃案,损失大量的物资。作为仓库管理员,杨怀定自然成为怀疑的对象,再加上平时出手阔绰,许多人因此怀疑他与盗窃案有关。
杨怀定被多次传唤接受询问,甚至一度被拘留,为洗清自己的嫌疑,反复解释并提供自己副业所得的合法收入来源。
最终,警方找到真正的盗窃犯还杨怀定清白,但这次事件却对他的名誉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企业感到失望的杨怀定辞去这份稳定的工作,开始自己的投资人生,也就有了上述的故事。
“杨百万”之名的由来书接上文,杨怀定的成功不仅引起普通投资者的关注,甚至吸引当时上海市长朱镕基的兴趣。
朱镕基一直关注着上海的经济动态,了解到这个通过国库券发家致富的普通投资者后,决定亲自接见他。
此次会面中,杨怀定向朱镕基详细讲述积累财富的全过程,并提出对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看法。
朱镕基对杨怀定的市场嗅觉和操作手段表示赞赏,称呼他为“杨百万”,而这个称号很快被媒体报道出来,成为他在社会上的新身份。
“杨百万”的名字不仅传遍上海,也传到全国各地,在当时这样的传奇故事极大地激励正在寻找致富机会的普通百姓,杨怀定也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榜样。
都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里的准备不是你“准备好了迎接成功”,而是在私下里不断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机会到来的时候才有本领抓住。
杨怀定从普通的下岗职工,成功抓住国库券买卖的机会,实现从“两万元存款到百万家产”的跨越,不仅是因为他站在风口上,也是因为平时不断的学习,机会到来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
如今的市场已变迁,但杨百万的经历提醒着我们,只有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才能把握住变化的脉搏,才有可能在动荡中创造自己的财富传奇。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的“K线”人生:曾靠2万炒到2000万,要做股市的赢家 | 每经网 (nbd.com.cn)
杨百万:一个时代的传奇 - 中国知网 (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