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外交部原部长,1984年被邓小平怒批“胡说八道”,活到了98岁

听me言 2024-12-07 10:43:34

在1984年的春天,北京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

那一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如往常一般,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他们或专注、或交头接耳地讨论着国家大事。

会议期间,一个敏感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无可避免地成为焦点——香港的回归问题,特别是关于人民解放军是否应进驻香港的问题。

这个议题在香港社会和国际上都有着极高的关注度,每个人都在试图窥探我国的底牌。

在这种高压和充满预测的氛围中,香港的记者们特别活跃,他们带着笔记本和相机,在人大会议的每一个角落寻找新闻线索。

这些记者对于任何涉及香港未来的言论都极为敏感,只要见到相关官员就会蜂拥而上,劈头盖脸地提问。

当时,有人在与记者的非正式交流中,可能由于压力过大或一时疏忽,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可以考虑不派军队进驻香港。”

他的话语刚一落地,便如同投掷了一颗石子到平静的湖面,引起了连串不可预测的涟漪。

邓小平得知这件事情之后,直接对着那些香港记者大声说:“这都是胡说八道!”

而当时,原外交部部长黄华,也因为这件事情,被邓小平怒批。

这以求究竟是怎么回事?黄华真的支持“可以考虑不派军队进驻香港”吗?

其实,回答问题,我们从黄华的人生经历中也能得到准确答案。

从青年学者到革命参与者

提到黄华,他在我国的外交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华1913年出生于河北磁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幼年的黄华深受家乡革命气息的熏陶,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早早产生了强烈的关心。

他的求学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当时家境普通,但黄华凭借着天赋与刻苦,在学术上表现得十分出色。

他先后进入东北交通大学和燕京大学学习。

彼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黄华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学术的力量,远不足以改变国家命运。

后来,黄华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重要决定:他毅然放弃即将到来的毕业考试,选择投身革命。

1936年6月。黄华被安排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翻译。

在斯诺的陪同下,黄华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情况。

这段经历使得黄华接触到了更多的革命领袖和思想,这对他后来的外交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翻译,黄华不仅负责语言的转换,更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革命的重任。

他的工作不仅得到了斯诺的高度评价,还被当时的红军领导层所认可。

黄华在这段时期的经历无疑为他日后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与国际社会的接触中,黄华展现出了他对中国革命坚定的信仰和对外界沟通的敏锐洞察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华更是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的外交先锋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黄华的革命生涯也迎来了新的篇章。

这位曾在战火中见证了中国命运转折的革命者,开始了他在外交领域的漫长而光辉的旅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局势极为复杂,各大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充满了不确定性,而黄华则成为了新中国对外沟通的先锋。

早在1954年,黄华便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随周总理参与了日内瓦会议。

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重返的开端。

黄华当时的任务是与世界各国代表就朝鲜战争后的和平问题进行谈判。

面对欧美国家的强硬态度,黄华表现出了非凡的外交智慧与坚持原则的立场。他在会议上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展现了新中国坚定维护和平与独立的决心。

这场外交博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强大力量,也让黄华在国际外交界声名鹊起。

日内瓦会议之后,黄华又参与了1955年的万隆会议。

此次会议是第三世界国家首次在国际舞台上集体发声,标志着全球反殖民主义浪潮的高涨。作为中国的外交代表,黄华的任务不仅是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沟通,还要协调和处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黄华再次展现了他的卓越外交才能。他推动会议达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功促成了中国与多个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在这些重大外交活动中,黄华始终保持着谦逊与坚定的态度。他不仅是新中国的代言人,更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他的努力使得新中国的外交工作逐渐走向正轨,为后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在联合国的辉煌岁月

1971年,对于黄华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黄华正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亲历者与推动者之一。回顾这段历史,不得不感叹黄华的坚持与智慧为国家争取到了不可多得的国际机会。

早在1970年代初,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便成为了国际舆论的焦点。

由于受到冷战格局和美苏对抗的影响,中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然而,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重要性,支持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黄华作为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他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艰难的谈判,在联合国大会的辩论中,他代表中国坚定不移地捍卫了国家的利益与立场。

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一时刻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全面复归,也标志着中国外交事业的一次重要胜利。

1976年,黄华担任外交部部长。

在任期间,黄华的工作不仅限于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还积极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他参与推动了多个国际和平谈判,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贡献。联合国的辉煌岁月,不仅是黄华个人的骄傲,更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可以说,黄华的的一生充满了战斗、谈判和外交使命,而他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在这样辉煌的外交经历中,198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几乎让黄华的声誉受到重创。

误会与平反

1984年,由于当时我国一位官员在面对香港记者“高压”采访下时,情急之下说了一句“可以考虑不派军队进驻香港”的言语,只是黄华也被牵涉其中。

邓小平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黄华也说了这样的话,面对香港的媒体记者,直接用很浓重的四川口音严厉批评黄华他们“胡说八道!”

一直以来,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态度一直都很明确:“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因为这是中国政府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

所以也就难怪邓小平听说“可以考虑不派军队进驻香港”这种言论后,很恼火了。

而邓小平之所以会在这件事情中批评黄华,和当时,黄华接受过香港亚洲电视台的采访有关。

在这次的采访中,黄华谈论了一些香港问题。

也因此,所以当时邓小平等人误认为黄华也发表了一些“可以考虑不派军队进驻香港”的相关言论。

据说,当时一个采访过黄华的亚洲电视台的一位女记者在听到邓小平的批评之后,吓得连麦克风都举不起来,她以为邓小平的那番话,是指他们发播的新闻“胡说八道”。

面对邓小平的批评,黄华当天晚上,打电话给小平同志的秘书王瑞林同志说:“请你转报小平同志,我以我的党票担保,我没有向香港记者说过不驻军的话,希望小平同志查核。”

最终,随着调查深入,事实逐渐水落石出。

原来,黄华虽然在那次采访中谈论了一些香港问题,但是并没有发表过所谓的“取消驻军”言论。

得知真相后,邓小平在接见香港船王包玉刚的时候,还想包玉刚说:“我错怪了黄华同志了。”

后来,包玉刚将邓小平对自己说的话,如实转述给黄华。

此次事件不仅没有影响到黄华的声誉,反而凸显了他作为外交家的坦诚与坚持。他并没有因为批评而退缩,而是在事实面前维护了自己的清白。经过这次风波,黄华继续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直至退休。

2010年11月24日,黄华因病去世,享年98岁。

总结

黄华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外交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段传奇。他从青年时代的革命理想,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开拓,再到联合国的辉煌岁月,以及晚年面对误解的从容与坚韧,每一个阶段都展现了他作为外交家的伟大与智慧。

黄华不仅仅是新中国的外交先锋,他更是一位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守护者。他的成就与贡献,至今仍被后人铭记。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黄华无疑是那条桥梁的筑造者之一。他的生命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现代外交史上的一座丰碑。

参考资料:

1.《1983年邓小平震怒:不派军队进驻香港 胡说八道》人民网

0 阅读:167
评论列表
  • 2024-12-08 10:23

    邓公伟人,说话做事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