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病毒库”?揭秘孩子入园后频繁生病的真相!

宛爸育儿日记 2024-05-25 09:56:44

最近有个词儿特别火——刷病毒库,意思是3岁左右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容易生病,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在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多接触病毒是好的,接触病毒后体内产生抗体能提高免疫力,这种做法就是在刷新病毒库。

还有一些家长被孩子频繁生病折磨地痛不欲生,对这种说法是坚决地反对,认为孩子频繁生病干脆就不要去上幼儿园了。

那么为什么宝宝上幼儿园之后家长普遍感觉孩子经常生病呢?难道幼儿园真的是“病毒库”吗?

作为妈妈,我特别能理解各位家长的心情,孩子3岁上幼儿园,基本上都要经历一个过渡期——频繁生病。

一方面孩子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自己独立在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里,难免心理上有压力,出现分离焦虑。

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环境、作息和饮食都与家里不一样,孩子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另外幼儿园是一个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环境比家里的小环境复杂地多。孩子长时间在这样的复杂环境里,也难免被感染各类细菌病毒。

那么是不是像有的家长所说的,孩子坚持送幼儿园就能提高免疫力呢?

在有的家长眼中,免疫力是这样:

一副神奇的盔甲,有钱就能买到,买来就能吃,吃完就起效。

但实际上提高免疫力更像这样:

需要营养、运动、睡眠、防护、自身健康基础等多方面协同,花费时间长,而且效果无法测量也不能直接观测到。

其实一般情况下家长所说的免疫力,应该叫“抵抗力”更合适。因为免疫力是机体对再次侵入的病原菌不再感染的能力。重点词——免疫。提升人体的免疫力的方法就是打疫苗,或者有些病治愈后产生抗体。本质上就是让我们的身体先认识下这个低配版的病原菌,便于以后应对。

家长关注的应该是“抵抗力”。抵抗力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当免疫力开始工作,发现病原菌之后,抵抗力通过各种措施去消灭目标。

所以有的孩子天生免疫力低,病毒入侵了也不知道,表现出来就是从小容易生病,那么这时即使想尽办法提高抵抗力效果也不明显,因为指挥就没有收到指令。

有的孩子天生免疫力高,容易把安全的目标也判断为潜在风险,随意发号施令,让抵抗力去消灭它,这样容易引起过敏。

由此可见,抵抗力的战斗力是最关键的。如果战斗力太强,动不动就派很多兵力去战斗,表现出来就是发热或发炎,战斗力太弱也不行,太弱的话免疫力发现了目标,却打不过杀不死病原菌。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正常的抵抗力才是合适的。充足均衡的营养能增加“士兵”的数量,而运动能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当于提高“士兵”的速度。

有时孩子频繁生病,固然是有年龄小身体弱的缘故,但孩子上幼儿园后经常生病,还与下面几个原因有关:

一、家长不重视病后“恢复期”:

有的家长不注意幼儿园与家庭饮食互补。医学上有个词叫“营养支持”,有一门学科叫“临床营养学”,临床营养学是关于食物中营养素的性质、分布、代谢作用以及食物摄入不足的后果的一门科学。临床营养支持是指经口、胃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是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并逐步被大家接受的认可的一种理念,一种治疗方法。合理的营养饮食可提高机体预防疾病、抗手术和麻醉的能力。合理平衡的营养饮食对患者极为重要。但凡动手术的大病,术后的营养补充和康复手段占据了整个过程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孩子生病不是做手术这么严重,但孩子抵抗力弱,和成年人相比身体发育也没有完全,因此生病时消耗的营养和能量是比成年人要多得多的。如果家长不注意孩子病后恢复期的营养支持和调理,孩子的身体一直处于营养“亏损”的状态,抵抗力水平恢复的慢,那么在身体健康还没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让孩子回到幼儿园这种病毒传染高发的环境中,就更容易“中招”。

不好好吃饭无法摄入充足的热量和营养,身体恢复得就慢。比如维生素A能促进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及黏蛋白合成。有的妈妈说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动物内脏也有,让孩子多吃这些食物就可以了。可是如果缺乏锌又会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微量元素锌在海产品中含量最高,由于饮食习惯的影响,内陆城市食用海鲜类食物的次数可能就无法保证孩子锌元素的摄入,进而影响整体的身体健康。关键是免疫系统还存在一个“木桶效应”。提高抵抗力不是看吃什么,而是看哪种营养素缺乏,最缺的营养素决定了抵抗力的高低,既不能高也不能低,平衡最重要。

再比如去年非常严重的支原体肺炎,我也被传染了,几乎从不出现口腔溃疡的我居然溃疡了。在我补充了2片维生素C之后,休息一晚早上溃疡又神奇地恢复了,但第二天下午溃疡又出现了,于是我继续补充维生素C,溃疡又好了。第三天不再吃维生素C,而是每天吃桔子柚子这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溃疡消失了。

这就是支原体肺炎病毒攻击人体引起溃疡,维生素C消耗增加的例子。补充维生素C见效如此之快,消耗增加缺乏之后在病毒的攻击下溃疡又迅速出现,很神奇,我也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是因为维生素C能够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且帮助体内的抗体合成的原因。

因此孩子在生病后,特别是发烧、肺炎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时比较严重的疾病,身体营养消耗巨大,家长更要重视孩子病后恢复期的营养支持,这是非常容易被家长忽视的一点。一方面是家长和医生普遍认为孩子生病后要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而容易消化的食物在多数家长眼中就等于粥、面条这些汤水多,营养密度低的食物,孩子每天都是灌了个“水饱”。营养跟不上,孩子的抵抗力恢复得就慢。

我们经常提到幼儿园与家庭饮食互补,就是因为幼儿园是集体供餐,按照要求只要满足80%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就可以,剩下的20%需要靠家庭补足。但实际上幼儿园对孩子们营养重视程度不同,成本控制、管理理念不同,提供的集体餐营养质量参差不齐。重要的是集体供餐无法满足孩子的个性化营养需求。平常让孩子在幼儿园吃一日三餐看起来问题不大,但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孩子的营养始终处在刚刚及格甚至是缺乏的状态,孩子病愈后虽然症状没有了,但身体仍需要补充大量且均衡的营养,幼儿园普通的集体餐无法照顾到孩子的个体需求,孩子始终处在营养不足的水平。

因此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家长先把饭做好,菜式丰富,每天都有变化,不能指望着幼儿园的三顿饭,如果有必要,可以安排孩子早上或者晚上在家吃,这样每周21餐,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在家吃,营养能够得到补充和满足。

二、关注幼儿园消毒卫生防护工作

如果幼儿园重视的话,传染病高发期间应该会每天放学后对教室进行消杀,各种教具及时消毒,教室也要注意开窗通风。另外在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中提到:

托幼机构应建立传染病管理制度,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疑似病例后,应立即报告。托幼机构要督促家长完成儿童预防接种。对因病缺勤的儿童要加强随访,以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发现可疑病例时,及时进行隔离控制措施,并对环境和物品实施消毒。发生传染病期间,托幼机构加强晨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注意保护易感儿童。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间该班与其他班相对隔离,不办理入托和转园(所)手续。  患传染病的儿童隔离期满后,凭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痊愈证明方可返回园(所)。来自疫区或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儿童,检疫期过后方可入园(所)。

比如我女儿上幼儿园时孩没有疫情,春秋两季就是手足口病高发,有一次班里太多孩子生病,全班直接停课两周。

所以如果感觉班里请假的孩子增加了,家长可以通过家委会或向老师询问了解是否进行消杀消毒等防护工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让孩子在室内时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如果孩子身体比较弱或者年龄小,班级中患病人数又没有达到停课标准,家长暂时让孩子居家学习暂时不去幼儿园也是有必要的。

三、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

有时孩子反复生病,越来越重都是最初孩子只是小毛病,感冒,或者感冒引起的发烧,久病不愈越拖越重。有的是家长担心药物对孩子的健康有损害没有足量按次遵医嘱用药,有的是孩子好一点儿但未完全恢复家长就送到幼儿园。有的家长说孩子生病是因为哭闹不想去幼儿园。即使哭闹,也不会因为哭得很厉害引起感冒发烧。所以还是需要家长从孩子生病的全程护理细节来查找原因。

另外还是回到第一个问题,家中给孩子提供的饮食如何。我们工作中遇到不少家庭在孩子生病时因为大人照顾孩子,没有精力和时间好好做饭,孩子喝奶、吃面条喝粥,既没有充足的膳食纤维补充也无法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质。吃不好病程就拖得很长。

所以生活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比如每天量体温,观察嗓子红不红,有没有鼻塞、流涕的症状。如果孩子有不舒服的情况,及时安排在家休息,避免去幼儿园得不到细致的护理让病情加重。

最后,如果孩子频繁感冒,也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过敏源,看看是否对花粉、尘螨过敏或者是否有鼻炎。花粉、尘螨过敏症状也会出现流涕、流眼泪,和鼻炎、感冒类似,如果家长不注意容易转为鼻炎、鼻窦炎,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发烧。

总之,建议还是从日常饮食入手,家长多学习,多尝试,给孩子变换不同的搭配组合,丰富家庭饮食的菜品种类,让宝宝日常饮食多样化,营养来源丰富,孩子先吃好了,身体才能好。

1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