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华的《活着》看,如何用“活着”对抗死亡,展示的生命信念

王匡说人啊 2024-09-12 05:25:00

文字丨春风化雨阁

编辑丨春风化雨阁

余华的小说《活着》是唯一一本让我至今不敢读第二遍的作品,它上演的其实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直接将主人公安置在生与死的搏斗和抉择中,以此来考量人保持“活着”的生命信念和生命的基本品质。

一、福贵“活着”的命运

福贵是生命之藤所结的一根苦瓜,他的生命之苦、命运之悲让人扼腕顿足痛彻肺腑。但他以生拒死的勇气和洋溢着的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敬仰不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活着”是人的一种最朴素最基本的生存愿望和要求,它散发出的生命气息体现了生命的韧性和活力。

“活着”的福贵目睹身边亲人一个一个地永别而去,并亲手将他们埋葬,这是一种怎样的打击和摧残。

然而福贵由此完成了生命的涅槃,他收拾好自己的眼泪,卸下心底的悲伤,鼓起“活着”的勇气,决定担当和承受生命带来的苦难。即使现实生活惨不忍睹,也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正如余华所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在余华看来,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最本真的需求。“人的理想、抱负、或者金钱、地位等等和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它仅仅只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

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

富贵为“活着”而活了下来,是在极度的困境下一种极致性的生存方式。

“活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肯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肯定。福贵面对厄运和灭顶之灾而选择“活着”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个人生存体验和要求,也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在悲剧和厄运面前所持有的生存态度。

在富贵心中有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苦难和死亡对他而言不算什么,他像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一样张开有力的翅膀,毫不畏惧地在恶劣的环境里飞翔。

“活着”是不易的,福贵“活着”的态度是通达的,即使无法生活得幸福和美好,也要活得绵长和久远。

“活着”是存在主义的一大命题,为了“活着”,可以把生活的高度降下来,“活着”带有生命的力量和暖意,也是莫大的幸福,它本身也拯救了生命。

世态度之中人原始的生命强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以及生命的质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构成了绝望景象和苦难人生的现实性的正面救赎力量。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活着’的在世态度,人的生活才免于彻底的毁灭,并由此获得了终极期待的可能。”“活着”真好。

“活着”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坚若磐石的生命信念,展示了生命深处最顽强的精神力量。受生活千般砥砺万般洗礼的福贵最后终于找到了“活着”的法宝,那“就是忍耐”。“

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而又顽强、坚定,没有血与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更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福贵在一个个亲人离去后的承受———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宽容和忍耐,坚韧与高迈。”

“忍耐”是“活着”的有力保障。在“忍耐”中一边承受太多的情感的逼仄和撕裂,舔尝生命飘逝的悲苦,体验绝望的人生,经历难逃的劫数,一边为生命本身而曲折艰难的“活着”。

深刻洞悉到这一点,“《活着》也因此成为了一部让人感动的寓言,它所揭示的绝望与地狱式的人生,便成了一部真正的哲学启示录。”“活着”是对抗死亡最有效的方式、目的和理由。

“活着”是一种生命在场的状态,是生命信念的光辉,在可怕的死亡面前,“活着”才显得尤其重要和难能可贵。从语言层面讲,似乎“活着”就是仅仅为了“活着”,其实不然。“活着”是根本,是前提,是条件,本身就具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活着”才能对生命叩问和对人类终极意义追寻。生命的烟火一旦熄灭,谈其它一切又有何价值和意义?

二、让人怆然泣下的死亡气息

整篇小说弥散着死亡的气息,笼罩在一个无法摆脱的死亡的阴影中,悲情四起。读之,怆然泣下。

死亡这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福贵作孽气死他爹,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一个个接着死亡。这些非正常死亡残忍地夺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也残酷地剥去了福贵的希望和寄托。

命运在福贵身上无情地开了一连串的玩笑,生活在福贵这儿凶狠地发生一系列的悖谬,他并没有像所设想的那样大福大贵,现实处境并没有遂人心愿使他如他的名字一样福贵一生。

人生的三大悲哀,福贵占全了。可是福贵并没有垮掉,他努力地生活在这个相对他而言寒冷暗无天日的世界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我们能意识和感受到生命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能量,“活着”就是生命的挺立,是站着的尊严。

在福贵平淡的生活中闪烁着生命的信念,显示出凄凉而无奈的安然,宿命而隐忍的达观。

人的生命是脆弱易逝的,在死亡之神面前,有时不堪一击。《活着》中亡者都是平凡的小人物,

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所以他们的死也就显得轻若鸿毛。然而即便如此,“活着”也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必须承受“生命之轻”,必须热爱生命不弃不离,必须全力抗拒死亡的来临。

福贵是一个“活着”的智者,他把悲痛的情感淡化,稀释在滚滚向前的生命之流中,他的“活着”是喜剧性的,是带泪微笑着的,是乐天的。他的精神深处埋藏着对生命无与伦比的留恋和执著。

为此,福贵获得了完整的人生,他找到了生命的真谛———“活着”。靠什么“活着”,靠的是生命信念,靠的是“福贵精神”。“那是一种顽强隐忍,自我鞭策的精神。在这种憨诚平实的精神背后蕴含的是主人公活着与不懈的永恒。”

福贵不仅仅指他一个人,而是千百万人的代表,无数“福贵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从福贵身上反映出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在苦难和厄运面前永不放弃生的权利,以生拒死,渴望“寻找到生命的本真和生命的本源力量”。

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亡,但人人都渴望寿命长些再长些,能终老死去,如灯油自然耗尽而非半路夭折非正常死去。福贵周围一片死气沉沉,我们发现他一直“活着”,这是生命信念爆发出的要活下去的愿望和力量。他以生拒死,极度恋生,因为他对生命有着深深的挚爱和敬畏,“活着”就是对死亡的巨大挑战,就是对死亡的巨大对抗,就是对死亡的巨大嘲讽。

“无形的命运和不尽的困难无时无刻不对个体生命施以强大的压力;个体生命又因其对生命本身的珍视和对‘活着’的贪恋而不停地挣扎。前者是不断地将个体生命向死亡推近;后者却又竭尽全力使自我远离死亡。

这不可遏止的对死亡的靠拢和倾其所有的对死亡的逃离之间形成了无比巨大的张力,由此而迸发出的来自生命自身的能量就显得崇高而伟大。”

福贵的生命信念表现了他的生存观,即使天塌下来,也要活下去。这就显示出“崇高而伟大”的生命气象来。

三、何为“活着”?

徐家“期望儿子既福且贵,偏偏他是既苦且悲,如此天壤之别的反差构成的悲剧命运正是富贵一生的写照”。

厄运和灾祸频频向他招手,像一对双胞胎一样紧紧地尾随着福贵,将他一次次推进苦难的深渊和悲痛欲绝的境地———眼睁睁看着亲人死去却无法拯救。他用朴素的生命信念支撑着他的躯体,挣扎着一路活了下来。

“活着”是对死亡的拒绝和对抗,不是激烈的革命式的对抗,而是用生命的存在纾解苦难、对抗死亡。

死亡是人世间极其悲惨的状态,是对人生态度的合理性及生存价值的彻底否定。

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量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绝不会主动走近死亡,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活着”表面上回避了生命以外的意义,实际上让人情不自禁地对生命进行追问和反思。

作为个体生命,直面苦难和死亡的坚韧和勇敢是需要生命信念支撑的,“活着”需要不断地进行“追问和反思”,这样“活着”才是有质地的,有意义的。

“活着”是福贵怀有的一种强烈无比的愿望,“活着”使他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更加珍惜生命。

同时,“活着”也是人类普遍渴望的一种状态。余华的小说《活着》钩沉起人们压在心灵最深处对生的渴望,为不同时代不同个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活法,每人有每人的活法,我们的生活并不总是充满坎坷与苦难的,但也并非到处充满了阳光和鲜花,《活着》只是铺开了一条我们作为人走过的艰辛路子。

作为人,我们深知现实是人和历史、理想之间的矛盾体,我们不能忘记人类的历史,不能忘记活着的日子,记住曾经的,实际上就能更好地把握住现在和未来。”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从母体来,沿着时间的隧道向前走仅仅那么几十年,人生又有很多苦,我们要善待自己,不要随意地糟蹋自己的生命,在“活着”的时候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总结

福贵“活着”的过程尽管充满无常和未知数,尽管活得沉重而艰难,然而他一直秉承生命之灯,依然顽强地燃烧着生命之火。他个人的火光虽然微弱,但它给人间带来无尽的暖意和美好的憧憬,我们仍能切身感受和体悟到生命的魅力,能随处嗅到扑面而来的生命的芳香。

余华的小说《活着》以死亡的残酷事实提醒我们:要好好地“活着”,远离死神,热爱生命,永不言弃。面对苦难和死亡的威胁,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即使在厄运和苦难中拥有生命也是幸福的。

我们“活着”不仅要增加生命的长度,还要增加生命的宽度,拥有更多生命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舒展和自由中活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 昌切等.苦难与救赎———余华九十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A]2001.

[3] 余华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4] 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2004.

[5] 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