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悲壮英雄,炙热诗人

鹰哥爱写文 2025-01-19 04:01:38

​《高能宋词课》作者:戴建业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李清照对婉约词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节,我们要走近南宋的另一位重要词人——辛弃疾。

国家不幸诗家幸

有人这样评价辛弃疾,他是“南宋武将中最有文采的,南宋文臣中最会领兵的”,可以说兼具诗才与帅才。的确,翻看文学史我们会发现,有为国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有动乱中“感时花溅泪”的杜甫,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而兼具军事帅才与文学天才,并发誓要“补天裂”的只有辛弃疾一人。

岳飞虽堪称一代将才,但文学成就毕竟有限,填词只是偶尔为之;李白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夸口自己谈笑之间就可以平定叛乱,但也不过是吹一吹牛罢了。王维也是,喊得很凶,“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但充其量只能算个热情的氛围组,自己并不真的下场参战。

边塞诗人虽说赴边参战,譬如岑参三次投笔从戎,但他只是充满豪情的诗人,适合战争动员和宣传,并没有能力指挥战争;高适向往“功名万里外”,推崇“男儿本自重横行”,却是政治头脑大于军事才能;王昌龄边塞诗中的勇猛威武,也都是写别人的,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至于辛弃疾的好友陆游,虽然一直高呼抗战并亲自参战,但却并不善战。

在他们之中,辛弃疾显得那么不一样。那一年,叛将张安国杀害北方义军首领耿京,投靠金人。23岁的辛弃疾怒不可遏,率五十骑兵深入五万敌军,生擒叛将,一路上快马加鞭,将其带回南宋。如此胆量、如此身手、如此眼界、如此谋略,且不说古代诗人中间,即使在古代将士中间,也是凤毛麟角。

而这一壮举在当时震惊天下,可悲的是南宋统治者不能识宝,让他没有机会指挥千军万马。虽然没有人怀疑辛弃疾的赤诚,没有人不承认他的才干,更没有人不折服他的胆略,但在南宋朝廷君臣中,几乎没有人打算重用他,一来因为他沦陷区的身份,被划为“归正人”,二来南宋君臣偏安一隅,并不想收复失地。

于是,辛弃疾这一辈子,再也没有走上战场。既然无法在战场上收复中原失地,那就在词坛上“开疆拓土”。民族的泪水,国家的悲剧,个人的不幸,酿成了辛词的珍珠,让他成为宋代填词数量最多,甚至填词成就最高的词人,最终成为纵横词坛的“大帅”!

英雄之气的词作

辛弃疾的诗词里,充满了英雄气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就是这种“英雄之气”的生动展示: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热情地讴歌英雄,急切地呼唤英雄,大声发问“天下英雄谁敌手”。词中以三国为背景,写年少孙权的杀伐果断、英气逼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孙权一样,在战场上施展才华。他书写英雄,也以英雄自命,希望自己能成为扭转乾坤的英雄。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收复失地、统一宋朝,他的词作充满了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可现实却是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是将这种爱国情怀推向了高潮。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寥寥数语,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就呈现于眼前,这是辛弃疾对驰骋沙场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一句“可怜白发生”,又将他从美好的梦境拉回到了无奈的现实之中,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更增添了词作的悲壮色彩。难怪清代词人陈廷焯说,苏轼词充满了名士之雅,辛弃疾词充满了英雄之气。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进一步将其与爱国主义主题相结合,使豪放词风在南宋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他的词不仅在情感上真挚动人,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他善于运用典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引用,增强了词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他还能够根据不同的题材和情感表达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词调,使词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铁汉亦有柔情

不过,因为辛弃疾的英雄气概太过浓烈,以至于今天人们一提起辛弃疾,满脑子都是“豪放”“粗犷”,仿佛他的“人设”就是激扬奋厉的硬汉,使命就是“他年要补天西北”,词风就是豪迈雄放。似乎辛弃疾就只能念叨收复神州,不能谈情说爱;只能尽显刚硬本性,不能流露温柔多情;词风只能沉雄慷慨,不得旖旎婉约。

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套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比如,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元夕》,这位沙场上一往无前的勇士,何尝不是个细腻温柔的人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标题中的“元夕”就是元宵。我国写元宵节的诗词车载斗量,但真正为人传诵的词作却是寥寥,只有辛弃疾这首元宵词,做到了家喻户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至今仍是人们的常用语,“蓦然回首”还是收入词典的成语。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一下这首词。词的上片描绘了元宵灯节的狂欢喜气。一夜东风吹开了“花千树”,给人的错觉好像这些火树银花,是春天里百花盛开,它们都不是人工装点而是“东风夜放”,不仅处处洋溢喜气,还处处彰显春意。因词人想象的十分神奇,所以这两句写得也非常新奇,可以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前后辉映。

看过了灯火的辉煌,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喜庆热闹:耳边是“凤箫声动”,扑鼻是“满路”飘香,眼前是“宝马雕车”“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一夜,没有长幼之分,没有男女之别,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为了渲染节日的气氛,词人特地用了“宝”“雕”“香”“凤”“玉”“龙”,用华丽的文字来渲染元宵欢庆的氛围。

接下来,人物出场了,女性们全都精心打扮,穿上节日的盛装,留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一缕缕淡淡的幽香。

可词人却另有所属,他在众人中“千百度”地苦苦寻觅自己的意中人。此词是在抒写孤独,也是在寻求慰藉。那个意中人别有格调,“他”不逐“宝马雕车”之队,不入“蛾儿雪柳”之群,不去“玉壶光转”之地,别人争着去灯火辉煌处露脸时,“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灯火阑珊处”,情怀如此淡雅,不正是辛弃疾的知己吗?

读到最后才突然明白,前面“夜放花千树”的绚丽,“宝马雕车”的豪奢,“一夜鱼龙舞”的热闹,“蛾儿雪柳黄金缕”的光艳,都是衬托“灯火阑珊处”“那人”的超尘脱俗。以华丽的意象写恬淡的情怀,以火热的场面写孤独的心境,辛弃疾手法超绝!

每一首诗词佳作都具有无限诠释的可能性,每一个读者都可能对它别有会心。王国维对此词读出了弦外之音,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所说的,其实是古今做“大事业、大学问”的三个阶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干一番“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步,要有开阔的眼界与博大的胸襟;第二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就是要有永不言败的韧性,永不存悔的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

有了第一步的胸襟、眼界,有了第二步的韧性、决心、毅力,才会有第三阶段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就是苦苦追寻后的豁然贯通,修成正果。

稼轩体

辛弃疾的词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首先,他独创了“稼轩体”。我们知道,苏轼越界“以诗为词”,也就是以写诗之法填词,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更是大刀阔斧,他比苏轼走得更远,从苏轼的“以诗为词”扩展到“以文为词”“以赋为词”,甚至以传奇为词。

在他的笔下,经语、史语、子语、俚语随便驱遣,抒情、议论、叙事随时转换,诗句、文句、赋句随意借用。总之,对辛弃疾来说,词在他手中“最为听话”,在他的门下也用途最广。

其次,他以词为武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词就像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精神。他是慷慨悲壮的英雄,亦是情感炽热的词人,他是我们心中无可替代的辛弃疾。

1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