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163师三攻探某失利,战斗减员200余人,师长边贵祥小瞧越军了

糊麻酱历史来咯 2024-12-21 13:47:04

战争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游戏,尤其是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而言,轻敌的代价常常是血的教训。

1979年,中越边境战火点燃,中国的解放军第163师接到任务,要攻下越南同登镇附近一个叫探某村的高地群。

听起来,这不过是一次常规作战,甚至连师长边贵祥都没把这场战斗放在心上。

谁能想到,短短几天之内,这支骁勇善战的部队竟连续三次折戟,减员超过200人,坦克几乎全军覆没。

探某村的高地群,成了他们无法逾越的一道坎。

为什么会这样呢?

故事的开头,似乎一切都很“顺理成章”。

当时的边贵祥自信满满,因为敌方的力量在他看来不过是一个加强连。

他甚至认为,凭借手里的487团,一个营的兵力加上十几辆坦克,再配备些炮兵支援,完全可以轻松拿下目标。

他没有意识到,这片看似寻常的村落早已成了越军的布防重地。

越南军方不仅在这里提前修筑了坚固的永备工事,还驻扎了多个营的兵力,甚至配备了苏制萨格尔反坦克导弹。

可以说,探某村是越军布下的一处“杀阵”,而边贵祥却天真地以为敌人只是只纸老虎。

结果显而易见。

第一次进攻,487团的坦克编队刚刚开进作战区域,就遭到了越军的猛烈反坦克火力袭击。

12辆坦克仅剩下4辆,部队伤亡惨重,更糟糕的是,他们甚至没能摸清敌人的具体兵力配置。

战斗进行到晚上,因兵力分散、协同不力,2营伤亡144人,被迫撤回原地。

边贵祥却不死心,第二天又下令让同一批人继续进攻。

结局和第一次没什么两样:坦克几乎全毁,剩下的士兵不足200人。

边贵祥的轻敌和盲目乐观,换来的却是一次次血的代价。

消息很快传到了东线指挥部,许世友听说后,表情冷峻。

许世友是个脾气火爆、治军严明的人,手下犯了错,他从不手软。

但这一次,他没有大发雷霆,而是严肃地让边贵祥召集所有排以上的干部开会。

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对敌人的战术,不要拿死虎当死虎,要把死虎当活虎打。”简单一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根本——轻敌是战场上最致命的错误。

许世友还告诉边贵祥,探某村的高地群不是普通的阵地,而是越军的重要防线,必须把它看作一场硬仗来打。

与此他开始紧急调集兵力支援前线。

为了稳定士气,他命人从南宁调来水果、香烟、罐头,亲自送到士兵手中。

许世友深知,士气是战场上的另一种武器。

163师的士兵们受到鼓舞,纷纷请战,哪怕是伤痕累累的2营也不愿退缩,他们要求再战一次,为战友报仇雪恨。

21日,许世友给163师增派了190多名精锐士兵。

这些人中,有现役部队的尖兵,有退伍的老兵,还有训练有素的地方民兵。

许世友告诉他们,这一次,必须用“收网”的方式来打。

探某村是越军的最后依托点,只有彻底瓦解敌人的协同防御,才有可能取胜。

他还特别叮嘱,部队必须保持高度的协同作战,不能再像前几次那样各自为战。

22日的战斗开始了。

487团的指挥官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调整了战术。

他们用炮火封锁越军的增援道路,集中火力压制敌方核心阵地,随后以两路纵队对高地群发起夹击。

战士们在夜色掩护下,利用手榴弹、火焰喷射器和轻机枪逐一摧毁越军的火力点。

经过一夜激战,部队终于控制了大部分高地,将越军压缩到最后的几处阵地。

23日凌晨,战斗进入最后阶段。

487团的士兵们分成四路,对剩余的高地发起总攻。

由于越军失去了有效的机动空间,他们的重武器无法发挥作用,只能被动挨打。

几个小时后,探某村的18处高地全部被攻克。

战场上,越军留下了456具遗体,6人被俘。

至此,这场惨烈的战斗终于画上了句号。

探某村高地的失守,对越南军方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

原本,他们计划在谅山市与中国军队展开决战,但随着高地被攻克,越军的防线被彻底撕裂,增援部队不得不停止行动。

同登和谅山的战斗,也因此进入了收尾阶段。

对于解放军这场战斗的胜利并不轻松。

487团的2营几乎被打光,经历了三次失败后才翻盘。

有人说,这场胜利的背后,藏着太多惨烈的代价。

如果许世友在第一次失败后就严惩边贵祥,或许163师的士气会一蹶不振,探某村也可能成为无法攻克的堡垒。

但正是他的冷静和决断,让士兵们在绝境中重新找回了斗志。

这场战役的教训也让整个部队明白,战场上的轻敌和盲目乐观,不仅会葬送战士们的性命,更会让整个战局陷入被动。

战争永远没有捷径,真正的胜利,靠的是每一个人的血与汗。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