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车子、洋油灯、洋火枪、洋瓷盆,那些“洋”物件你还记得吗

老孟看汽车 2024-08-30 22:01:32

第一种:洋车子。

就是现在的脚蹬自行车。在70年中期,洋车子在农村普通家庭还很少,如果在田间地头看到个骑着辆稀里哗啦作响的洋车子的,那一定是乡 长、书 记。那时的乡干 部,农民都认得,他们也没有现在那么的会议,基本上班就长在农民的庄稼地里。现在好了,乡镇干 部有专用小轿车了,下乡方便了,农民却很少见到了。

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洋车子依然是家庭的大物件。在农村谁家闺女出嫁,能陪嫁一辆洋车子绝对能传遍十里八村。我是90年结婚的,那时老婆娘家就陪嫁了一辆凤凰牌洋车子,为此老婆还傲得不要不要的。要是放在现在,她不陪嫁辆小车来,我,我,我也得娶她,没办法谁让咱丑呢!

第二种:洋油灯(煤油灯)。

这物件我最亲切,整个小学就是它陪着我度过的,那时农村的小学是没有电的,照明全靠门洞、窗洞透过来的自然光。当时上小学时,还是早晨不吃饭去上一节课,然后回家吃早饭,再去上中午课。尤其是在冬天,太阳出来的晚,我们早上上学天还未亮,都会带一盏用墨水瓶或者萝卜自制的洋油灯照明,三三两两的作伴,星星点点灯火在蜿蜒的乡村小路一闪一闪驱赶着黎明前的黑暗和严寒。

第三种:洋火就是现在的火柴。

那时的洋火是一分,还是二分钱一盒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快乐的是用洋火来打洋火枪。洋火枪是用废弃的洋车子的链条自制的,把洋火装进去,拉起枪栓(用铁条制作的),一扣扳机,在枪栓的撞击下洋火会被引燃,发出“啪”的声响,好玩极了。

第四种:洋烟,也就是现在的香Y。

因为一家人都不抽Y的缘故,对洋Y的印象最淡漠。只是依稀记得在大姐出嫁时,因招待客人,父亲托人买过几盒“大前门”。记得后来又出现“联盟”、“红旗兵”香Y,但大人们还都称它叫“洋Y”。

第五种:洋瓷盆(铁质表面带瓷的脸盆)。

洋瓷盆,在7、80年代还是农村闺女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盆底大都是印着一对鸳鸯或者一个“囍”字。对了,在结婚点拜(当地一种结婚仪式)时,司仪还会把这个洋瓷盆敲得叮当响,催促新人的亲戚快点拿“请头礼”(类似现在的红包),可有意思啦!当然,孩子们最开心的是在司仪点完“请头礼”,新郎的家人撒喜糖的那一刻,抢到一块喜糖,塞进嘴里可甜、可甜啦!

第六种:洋布(机织布)和咱们的土布对应。

听老人讲,在六十年代农村人大都穿自家织的粗布,粗布织好后,放大缸里染色,颜色大多是单一的黑色、蓝色、土红色,几种花色组成的布料还很少。如果谁家用花布做件衣服都能穿几个人。记得我上小学时穿的黄格花棉袄就是二姐穿小了下放给二哥,二哥又穿小了再下放给我的。直到我慢慢长大实在穿不下去了,母亲也没舍得扔,母亲说,那是用洋布做的,用布票买到不容易。现在想想,那时谁要能有身“的确良”、“毛哔叽”“的卡”这样的洋布做的衣服走路都能横着走。

第七种:洋灰(水泥)。

作为一种建材,这东西在70年代前的农村绝对是稀缺品。那时农村的房子都是厚厚的土墙,富裕点家庭也仅仅限于房基部分砌几行老式方砖,也大都是用泥土或者白灰砌筑,洋灰只能在一些公家的大型建筑上见到。

第八种:洋钉,就是现在用来钉木头的铁钉。想想当时咱们的技术真落后啊,一根简单的铁钉都要从国外进口,看来席卷全国的大炼钢铁是白炼了。

第九种、第十种。。。。。。

曾经带“洋”字的物件都是好的,都是稀缺的,都是先进,它代表一个时代,也代表我们那段无奈和落后的历史。但是我们勤劳勇敢的中 国人从来都不是安于现状和服输的,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发展,现在不仅在国内实现了从“洋”到“中”的转变,而且在国际越来越多印着“Made in China”的商品已成为洋人们的最爱。

尽管现在我们在一些领域已处世界领先,但是我们的创新和发展永不会止步。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2023、2024年中 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连续两年蝉联世界第 一。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带“中”字的物件会被洋人们追逐和崇拜!

友们,你还知道哪些洋物件,留言分享一下吧!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