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去寻"杏花村"? 杜牧诗中的谜
在唐代诗坛上,有两个姓杜的诗人成就最辉煌,一个是杜甫,人们称他"老杜";另一个是杜牧,人们称他为"小杜"。
杜牧跟杜甫同出一宗,祖先都是晋代的著名学者、军事家杜预。杜牧的祖父,是宰相杜佑,他的父亲也做过不小的官。在这个世代官宦的家庭里,杜牧自幼受着严格的教育。
为了让他能继承祖业,光耀门庭,长辈们向他传授各种学问和知识。杜牧也非常勤奋好学,年纪轻轻的,学问就已经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了。他26岁那年,考中了进士,从此以后,就踏上了仕途,在京城里和地方上做官。他当京官的时间不长,只有三四年光景,做得时间最长的是地方官。他当过节度使的僚属、助手和文书官,还当过八九年的州刺史。也就是说,杜牧的一生基本上是在官场上度过的。
杜牧在创作上是个多面手,诗歌、散文的水平都很高。他写作时讲究精雕细刻,他的作品是很精致的,但他并不自满。公元852年冬天,他得了一场重病,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就抓紧时间,对毕生的作品又进行了一次总检查。凡是他认为写得不够满意的,全都烧掉了。杜牧的诗文本来有1000多篇,经这么一烧,只剩下了两三百篇了。幸亏他外甥手里还有两百多篇,这样才保存下来450多篇。
杜牧的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咏史诗,一类是写景诗。请看他的咏史诗《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的意思是说,诗人在大江边的沙堆里,偶然发现了一件残断兵器。他洗掉上面的沙粒,磨去铁锈,可以依稀辨认出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遗物。诗人感慨地说,如果不是周瑜借助东风的威力,用火攻烧毁了曹操的战船,打胜了那一仗,那么东吴两位著名的美人大乔、小乔,就要被关到曹操的铜雀台上去了。诗篇赞美了周郎力挽危局的功绩,同时也指出,如果当权者一旦失策,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这既是对三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杜牧对当时腐败政治敲响的警钟。这位有才华的诗人,很有政治抱负,并且善于谈兵,希望做一番事业。可是他一辈子受着顽固保守的大官僚的压制,难以有所作为。所以,借写周瑜的往事来抒发自己抑郁的心情。
杜牧的写景诗,成就更在咏史诗之上。请看他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把山明水秀、桃红柳绿、莺啼燕语的春日江南,和坐落其中的寺庙、楼台、村庄、酒家,写得十分绮丽,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写法上,杜牧把一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烟雨"之中,使全诗形成一种朴素、雅致和含蓄的风格,使人感到它就像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一样。
再请看他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赞美秋日风光的诗,杜牧写得意境清新,使人精神振奋。
在天高气爽的秋天,诗人坐着车子走在江南地区的山路上,随意地欣赏着自然景色。在辽阔的天宇下,他看到一条小小的石径斜斜地横在面前,几度盘旋,伸展到了远远的山上。在峰峦高峻、树荫浓密的地方,一缕缕白云冉冉升起。原来在这种幽僻的地方,也还有人家居住着,仿佛是山水画中的景色。诗人在静静的群山之中,发现了一片枫树林,像火一样烧灼在天边。在碧蓝的天空下,鲜红斑斓的晚霞,也和枫叶互相辉映。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欣赏这枫林晚景了。诗人为什么喜爱这片枫林呢,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这首诗里,杜牧把霜叶比作二月里的春花,使读者感到尽管满目秋色,却蕴藏着生命的活力,让人心神鼓舞,浮想联翩。
在杜牧的写景诗里,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也许有人会脱口而出,这个问题也太简单啦。山西省的汾阳县不是有个杏花村吗?相传自从南北朝以来,汾阳就以产酒著称于世,当地生产的汾酒,早就有"甘泉佳酿"的美名。杜牧这位爱喝酒的大诗人,肯定会慕名而去,一饮为快。
然而,查遍《杜牧年谱》,有关杜牧的生平事迹、历年的行踪,上面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可里面却没有他到过山西晋中地区的记载。要知道,汾阳就在晋中,唐代叫并州。这样一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就不可能在山西的汾阳县了。
也有人认为,江苏省丰县城东南也有一个杏花村。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就曾写过一首有关丰县杏花村酒家的诗。另外,从明代以来,人们就把杜牧的《杏花村》诗,写进了丰县县志。更重要的证据是,据《杜牧年谱》记载,杜牧一生中曾三次路过丰县,他在那里诗兴大发,写下了《杏花村》这首诗,是完全可能的。
但令人不解的是,江苏丰县的那个杏花村,虽然有很多杏树,但当地人祖祖辈辈都没酿过酒。这里是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的说法,就让人半信半疑了。
还有的人认为,在安徽省贵池县境内,还有一个杏花村,杜牧诗里说的"杏花村",指的就是这个杏花村。
坚持这个看法的研究者,列举出了三条理由:
第一,根据考证,杜牧从公元844年开始,在池州,也就是在今天的安徽省贵池县,做过两年地方官。
第二,安徽贵池县的这个杏花村,历来就出产名酒。
第三,清朝时修订的《贵池县杏花村志》和《江南通志》,都把杜牧的《杏花村》诗收入其中,并且说诗中的"杏花村"就在贵池。
但有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他们提出了两点疑问:第一,如果杜牧是在上任途中写的这首诗,那么当时还是9月份,与第二年的清明时节还相隔半年多的时间呢,这显然是与诗中的内容相矛盾的。第二,如果诗是在第二年清明前后写的,那在以前的几个月时间里,爱喝酒的杜牧是不会不知道当地有个杏花村的,也不可能一直等到清明时节才去打听杏花村酒家的。
有的学者则认为,杜牧可能是泛指,并没有特定对象,因为偌大一个中国,叫杏花村的地方是很多的。
有的学者对这一说法也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杜牧作诗从来是有感而发,因此一定有一个具体的杏花村才能激起诗人的酒性和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著名诗篇的。
这样一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生活原型到底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