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真的不造车?

问春看生 2024-09-18 02:45:00

华为不造车这事,不仅我们外面人看着很迷糊,华为自己人也迷糊。

大嘴在站台问界的时候,时而说华为不造车,时而又说华为花费上百亿,不造车干嘛?有点自我分裂的感觉。

经过这几年,大家似乎也看明白了:

华为不造车是指华为不亲自下场造车,

华为造车是指华为与各主机厂家合作,充当他们的供应商。

当然供应商也分亲疏远近,最外层叫做Tier1,也就是一级供应商,和汽车厂商的发动机、座椅、轮胎供应商没什么区别。在这一层,华为主要给新能源主机厂商提供电机、模组、激光雷达等零部件。

第二层叫HI模式,指的是华为提供全套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智能化解决方案也不是一套方案打天下,华为智能方案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5大系统。

参与这种模式的就包括北极狐的阿尔法、长安阿维塔、广汽埃安等。

最紧密的就是华为智选车模式,华为不但要提供零配件,车机智能系统等,还会输出一套管理模式,比如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品牌营销等。我们现在看到的产品比如问界M5、M7、M9,都是与赛力斯深度合作的结果。

其实华为不造车,官方有三次表态,分别是2018年,2020年,以及2023年。

2013年,国家财政大力补贴新能源车,除了城市出行不限号,有些出租车甚至补贴超过一半。

华为也是在这个契机进入了汽车行业,不过当时是基于自己比较熟悉的车联网技术进入,与奥迪、奔驰、长安等汽车主机厂合作,随后逐渐扩展到云计算,智能驾驶等。

大家注意2013年,从后来者视角来看,2013年绝对是新能源汽车的“寒武纪”,不仅有我们熟悉的蔚小理,还有后来被很多人诟病的恒大与乐视。

这个时候的华为,不能说不想造车,要知道这是一个超过万亿规模的市场。

即使华为不动心,也不能打消供应商的担心,你华为家大业大,跟我合作,会不会刺探情报,把我那一套学过去。即使不偷学我们的技术,如果长期合作产生依赖,哪一天彼此之间如果成了竞争关系,会不会突然断供呢?

为了打消供应商的顾虑,华为在2018年发布了一份《关于应对宏观风险的相关策略的决议》,其中明确规定:华为不造车,但我们聚焦ICT技术,帮助企业造好车。

汽车市场吸引力摆在那儿,华为实力又摆在那儿,即使高层定调发布文件不造车,不代表可以压制住少壮派的野心,当年赵匡胤不也是被一帮兄弟们架着黄袍加身的么?

可是时间来到2019年,所有的疑虑都没有了,这一年美国发动了对华为最严厉的制裁。也是在这一年,华为内部讨论最多的不再是进入新市场保持每年20%以上递增,而是如何活下来。

而此时华为的HI智能驾驶模式,也没有得到多少主机厂商的支持,包括与之合作的北汽与长安也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随后华为与赛力斯开启了更为亲密的深度合作模式—智选车,不但介入研发与生产,还利用自身渠道优势,把问界摆放到自家展厅当中。

在线下销售当中,甚至开始使用“华为问界”的车标,而且在陆续宣传当中,也打出了“HUAWEI问界”代替之前的“AITO问界”。

这一系列操作就不免让外界质疑,华为成功渡过了寒冬,是不是开始反悔了。要知道当时华为承诺也是5年内不造车,5年后又开始造车,不算食言呀!

为了应对外界的质疑,华为在2023年又发了一份《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而且跟大家解释,之所以生效期是5年,是因为华为的所有决议,最长期限就是5年,而且特别强调,不允许在任何车型上出现华为的标识,甚至点名批评了大嘴。

不造车,不意味着路就好走了,主机厂商的疑虑不是华为出台一份文件就能够打消的。上汽就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华为的智驾系统,原因很简单,如果核心竞争力把握在他人手中,让谁都不放心。

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一点,华为的HI模式价格不菲,中低端车根本用不起,如果小鹏mona03想要用这套系统,价格至少上涨3万元。然而如果用在高端汽车上,就高端车那个销量,华为投入产出比根本就不划算,所以后来的广汽就抱怨,和华为合作,没有任何的议价能力,只能被动跟从,体验很差。

正是在华为无比艰难之际,华为启用了余大嘴,过去把华为手机带到国内销量第一,全球销量第二的猛将。

在余大嘴接手造车事业部之后,就开启了智选车合作模式。

前面和上汽、广汽合作并不愉快,于是就开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先从更容易把控的车企开始,赛力斯无疑是当时最合适的选择。

提及赛力斯很多吃瓜群众还以为是一个合资品牌,其实赛力斯原名“小康汽车”,最早是长安汽车配套商,后来与东方合作生产东风小康,曾经占领中国城乡结合部,以及广大农村地区。

然而随着微型客车销量的萎缩,小康也撑不下去了,于是在2016年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

从几万元的微型客车到几十万元的新能源高端汽车,无论是品牌力还是自身的经验,都远远不足。这也导致在推出赛力斯汽车后的一整年,销量不到700台。

华为合作模式此时也升级了。

之前不是嫌华为的HI方案比较贵么?我把你的销量拉上去,真金白银把钱给挣回来,还会嫌贵么?

而且余大嘴亲自站台带货,把华为“遥遥领先”无缝嫁接到赛力斯身上,再有鸿蒙生态系统加持,问界M7一经发布,不到一个月销量就突破5万台。

之后2023年年底,华为又发布了问界M9,大嘴于是又冠以“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把赛力斯逼格整个拔高了一大截。

当然M9也不负众望,不到6个月的时间,销量就突破10万台,成为50万元级别豪华车销量冠军。

有了样板工程,之后与其它厂商合作就顺利多了,之后分别与奇瑞、江淮和北汽拓展出智界、享界和傲界。很显然这一次不是失去灵魂,而是注入灵魂。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更是毫不吝啬地夸奖华为“中国最伟大的公司”。

面对华为这种“开放式婚姻”,赛力斯也不含糊,把从华为那里学习过来的经验,应用到新车型蓝电身上,主打15万元以内的电动汽车。

静观其变的其它车企似乎也看明白了其中的道道,于是就把华为当作商学院来看待,从华为这里学会一整套产品设计、营销和管理之后,再回来提升自身的造车水平。

学费虽然很贵,但很值呀。

北汽无疑是最积极的,不但把之前HI模式直接升级到智选车,让华为全面接管,还与韩国现代合作,甚至还帮助小米拿到生产资质,总之合作不受限,把“开放式婚姻”进行到底。

奇瑞也紧随其后,不但合作智界,还与小米生态链合作打造iCAR,同时也不耽搁自研品牌星纪元,与老牌供应商博士继续藕断丝连,可谓脚踏三条船。

当然这种“开放式婚姻”也需要一纸合约的,否则到了婚姻破裂的时候,就剩一地鸡毛了。

华为与长安率先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把合作业务拆分出来成立独立公司,邀请长安参与投资,投资比例不超过40%。在备忘录里,华为强调,股权是开放的,未来将邀请更多厂商加入。之后哪怕不是情人,也可以成为亲人。

随后赛力斯对外宣称,自己也收到了华为的邀请,言下之意,自己并没有被抛弃。大嘴也公开表示,希望一汽、东风等企业一起加入。

之后我们看到华为成立了引望,也就是引领行业希望的意思,此外还慷慨地把之前的问界、智界商标转给赛力斯与奇瑞。

2024年7月份,赛力斯对外宣称,华为把商标和外观专利等一系列知识产权都转让给了赛力斯,而且还是以极低价格转让给自己,一系列操作也是在向外界展示:华为不造车。

在中国市场上,大家不再相信所谓的“为梦想而窒息”“下周回”,而是看你做了什么。

随着赛力斯的成功,大家也看到华为的诚意,华为终于迎来了造车的春天。

不过大嘴却表示,自身资源有限,目前只能做赛力斯的问界,奇瑞的智界,北汽的享界,以及江淮的傲界,没有更多精力去打造新的智选车。也就是说华为的造车商学院要封院了,不再对外招生了。

以前你人家爱答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