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昕昕
编辑 | 昕昕
前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成吉思汗在开挂的人生中,四处征战,每到征服一个地域,他都要征服那里的女人。所以成吉思汗一生当中女人无数,甚至有人说每2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流有成吉思汗的血脉。
元朝灭亡之后,这些曾经的蒙古贵族们自然是要改名换姓各自逃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600年后,这些人竟然能够靠着一首诗团聚在四川。
时隔600年的认亲四川的余家湾村有一位老人,他将家谱里流传了几百年的一首诗抄在稿纸上: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这首诗记录了一个家族600多年前的分离,当年,蒙古铁木健一族为避乱南迁,在泸州凤锦桥分手前,铁木健让每个儿子记住这首诗的一句,以便后代重新认亲,为躲避追查,他们都改姓“余”。
600多年后的20世纪,老人将这首诗发到报纸上,希望遗失的族人能看到并补全,没想到,来信竟有数十封,许多人奔波千里赶来,能对出全诗,于是一场时隔600年的大团圆就此上演。
原来明初这些元朝宗室为保命南迁四川,不敢暴露身份,融入汉人社会,他们世代相传这首诗和身世秘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敢示人。
2004年,已76岁的老人余海奎说,他们家族自14世纪起就生活在四川,如今已6百多年了。
600年来,这些成吉思汗后人已经忘记了蒙古语和习俗,但终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一首诗歌成就了一场跨越600年的奇妙相认,让被历史洪流冲散的族人重聚四川,这就是一个家族强韧生命力的见证。
当年铁木健带领妻子儿女一行数十人从元大都(今北京)出发南下,历时一个月才到达四川,路上为了避免惹人注意,他们只带了一些衣物和生活必需品,铁木健心中揪着一颗心,生怕暴露行踪招来杀身之祸。
到达泸州时,众人略感安心,却也不敢久留,急急忙忙又向各地分散而去,临别前,铁木健让儿子们都记住这首认亲诗,以供日后重新团聚,他还严肃告诫大家,改姓隐姓,绝不能暴露身份。
如此一来,铁木健有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各奔东西,几乎没了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四川安顿了下来,开始了与世隔绝的新生活,为了完全融入汉人社会,他们学会了汉语,穿汉服,逐渐丢弃了蒙古习俗。
世代生活在四川的后人也几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世,只有少数长者还隐约知道有这么一段历史,直到20世纪,一位老人将诗词刊登报纸,这才唤醒了他们骨子里的回忆。
当年分散的九兄弟各自繁衍后代,如今四川有一个村的人都是铁木健的子孙,看似寻常的百姓家,却与成吉思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承载着辉煌血脉,却在时代洪流中沉寂了600年。
那他们当初是为什么要分散开四处奔走呢?
改名换姓,隐入市井蒙古铁木真的后代,为逃避明朝的追捕,不得不改头换面,藏匿在普通百姓之中,元末之际,蒙古族在中原建立的元朝已经日薄西山。
铁木真的重孙铁木健,曾任西平王,有九子一女,儿子全是进士出身,但他后来被元顺帝猜忌,决定带领全家老小南迁避难。
一路奔波劳顿,铁木健在到达泸州后不久便病故,无主的大家族陷入迷茫,这时家中长者提议分头行动,以分散明军的追击,为方便日后认亲,众人约定都改姓“余”,寓意杀不绝、斩不断。
临分手之时,铁木健九子一女还即兴创作了一首诗,作为彼此认亲的暗号,之后铁木健的后代们分头逃亡,有些来到四川一带安顿下来。
他们藏身在偏远乡村,小心翼翼地生活,世世代代传下自己的身世,但对外仍以“余姓”示人,余姓人住在简陋窝棚里,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生活方式和普通农民无异。
他们自己编撰族谱,代代相传,心中却牢记着祖上荣耀的往事,每逢节日,看着空荡荡的祠堂,他们不禁感叹,想念远在天边的骨肉亲人。
明朝视蒙古为眼中钉,严加看管,作为铁木真后裔,他们只能继续隐姓埋名,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孩子们不明真相,处处受到旁人异样眼光的盯视和议论,这也加重了他们对身世的掩饰。
那明朝为什么要对他们赶尽杀绝呢?元朝覆灭的原因又是什么?
元朝覆灭的原因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非同寻常,它打破了汉族自汉唐以来几个世纪的中原王朝的传统,是由外族建立的帝国。
元朝建立者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嗣可谓铁骑突飞猛进,开疆辟土,在短短几十年之间便把一个辽阔的帝国划在了自己的领土版图之内。
但强大的蒙古帝国也止步于此,元朝作为其在中原的延续,仅存续了不到一个世纪便灰飞烟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强大帝国的毁灭呢?
这就要说到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内部矛盾的激化,元朝奉行的是所谓的“四等人制”,将全国人口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
这种等级制度看似平常,但却暗藏玄机,因为蒙古人位居金字塔尖端,是最高等级,拥有最高权力和特权,可以说手握大权。
而色目人仅次于蒙古人,也能担任一定官职,起码有了上升的可能,但是对于人口最多的汉人和南人来说,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不仅被严格地监控,还要忍受各种不公正的待遇,比如不能担任任何重要官职,不能携带武器,甚至连买菜刀都要登记。
这无疑让广大汉人百姓感到非常愤怒和不满,心中埋下了反抗元朝的种子,这种民族歧视的方针直接导致了元朝与广大民众的隔阂,埋下了元朝覆亡的伏笔。
并且元朝的高压统治导致了民变此起彼伏,元廷为了积蓄财富用来打仗,对百姓进行残酷压迫,设置各种名目繁多的税收,使人民生活困苦。
据史书记载,元朝统治百年期间,各种农民起义次数高达1800多次之多,遍布全国各地。这些起义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小到大,近乎蜂拥而至。
元朝末期的红巾军运动更是席卷全国,势如破竹,元廷根本无力应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疆土被这些起义军夺去,直至覆灭,可以说,元朝压迫政策导致百姓反抗,最终造成了自己的覆灭。
元朝常年用兵国力锐减,元朝为了获取更多土地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扩张和征伐,据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天下十年无战者仅一年。
这种长年对外用兵的作风耗费了大量金钱粮草和人力,严重消耗了国力,再加上朝廷奢靡腐败,皇亲国戚挥霍无度,元廷的财政入不敷出,军力日益衰退。
而此时各地起义军蜂起,元朝已无力镇压,只能任由其坐大壮大,最终被推翻。
所以元朝灭亡的原因有其内在必然性,歧视政策造成民心离析,苛政压迫造成民变频仍,长期征战耗竭国力,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了这个外来王朝在中原的覆灭。
元朝的历史警示后人,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必须与民众保持密切联系,贴近民情民意,否则难逃灭亡的命运。
结语如今,时隔600多年的再重聚,填补了当时家族的遗憾,在他们团聚的身上我们眼前也浮现了铁木健家族的影子,那是600年时空的交汇。
有多少家族在延续中断了传承,而这种团聚的愿望跨越了600年的时光才得以实现,显得极为珍贵。
有人会疑惑,这么去寻找有意义吗?我想肯定是有意义的,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血脉的羁绊,让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