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时于谦在做什么,他为什么不阻止朱祁镇?

丰丰谈历史 2024-06-03 02:56:51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晚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换上朝服,在出门之前心情雀跃而沉重地对妻子说:我要去办一件大事, 办成了就是滔天的富贵,办不成,可能我们的九族都没了。

他在皇城和石亨、曹吉祥等人会合,一行人带着京营兵,浩浩荡荡地向太上皇朱祁镇居住的南宫走去。

到了南宫门前,众人却面面相觑。原来,景泰帝朱祁钰为了防止朱祁镇和人勾结夺位,不仅给南宫的大门上了锁,还给锁灌了铅,门也建得异常坚固,根本打不开。

他们找来一根巨木,把木头悬挂在绳子上,撞击大门,想不到门没撞开,却把门边的墙震塌了。

徐有贞等人一拥而入,簇拥着朱祁镇,从东华门进入了皇宫。

东华门守门的士兵见他们一行人行动诡异,向前喝问:来者何人?

此时若是士兵们拦住他们,或者前去报信,朱祁镇等人的行动就要功亏一篑。

千钧一发之际,朱祁镇亮出身份:朕是太上皇。

士兵们对视一眼,转身就跑。朱祁镇顺利地进入了奉天门,那是明朝的皇帝和大臣们上朝的地方。

天亮之后,大臣们鱼贯而入上早朝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坐在龙椅上的人居然是朱祁镇而不是朱祁钰。

朱祁镇对大臣们说: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复位,众卿仍旧用心办事,共享太平。

大臣们便把朱祁钰抛到了脑后,对着朱祁镇山呼万岁。

朱祁镇就这么兵不血刃地夺回了皇位。这个夺门之变过程中,最大的损失是南宫被震塌了的墙,最大的危机是东华门士兵的那一声喝问。

这不仅让人疑虑: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朱祁钰最重视的于谦等人在做什么?为什么那么多大臣,没有一个反对朱祁镇复位?

01、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于谦在做什么?

夺门之变发生之前,朱祁钰和大臣们正在激烈地讨论皇位继承人的人选。

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景泰七年年底祭太庙和景泰八年正月十三祭天,都是让石亨代替。要知道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朱祁钰但凡起得来床,都不会缺席祭天仪式。

但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已经夭折,一旦朱祁钰去世,谁是新皇帝,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

大臣们支持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在他们看来,既然朱祁钰无后,那么自然应该把皇位传给他父亲朱瞻基的后人,否则明朝会再一次发生小宗入继大宗、帝系旁移之事。

可朱祁钰对朱祁镇恨之入骨,不甘心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一脉。他甚至开始考虑,召外藩进京继位。

君臣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局面一时陷入僵持。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也就是夺门之变当天,于谦等多名重臣正在拟定一封重要的奏疏。

这封名为《复储疏》的奏疏由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等人商议,连中三元的商辂主笔。

奏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

大臣们明确请求朱祁钰,在朱瞻基的后人里选一个皇位继承人。由于朱瞻基只有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儿子,朱祁钰是绝不肯把皇位还给朱祁镇的,所以大臣们的指向非常明确:在朱祁镇的儿子当中选,而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人选,自然是朱祁镇那曾当过太子的长子朱见深。

奏疏写好之后,由于要让大臣们挨个签名,耽误了点时间,等彻底完成,天都快黑了。

于谦等人一致决定,等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再把奏疏呈上去。

这封奏疏暂时留在了礼部。

当天晚上,夺门之变就发生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龙椅上的人已经是朱祁镇而不是朱祁钰。

于谦是有机会阻止这场夺门之变的,但他什么都没有做。

大臣们也是可以不承认朱祁镇的,但他们同样什么都没有做。

02、为什么于谦等人不反对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发起夺门之变的力量相当薄弱,不过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几个支持者,以及京营兵几千人而已。

按照明史的记载: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也就是说,朱祁镇发起夺门之变的时候,于谦是知道的。于谦手握兵权,此时的他若下令勤王,朱祁镇的那点人,压根不是他的对手。

可是于谦选择了沉默。

即便于谦没及时阻止朱祁镇进入皇宫,当早朝的时候大臣们看到朱祁镇,也是完全可以不承认他的。

此时的皇帝是朱祁钰,朱祁钰又没死,还在宫里躺着呢,他们完全可以把朱祁钰扶出来,朱祁钰一声令下,朱祁镇不过是个自不量力的逆贼。

可是大臣们选择了对朱祁镇山呼万岁。

哪怕是朱祁钰,他也是有机会反抗的。朱祁镇一开始并没有控制住他,他躺在床上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上朝的钟声,大惊失色,问左右这是怎么回事。左右回答:是太上皇。

这时候朱祁钰若下令禁军拿下朱祁镇,朱祁镇基本上没有什么反抗的能力。

可朱祁钰只说了一句“哥哥做,好”,就选择了认命。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明明可以反抗,却眼睁睁看着朱祁镇夺回了皇位呢?

这自然不是因为朱祁镇深得人心。一个一手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害明朝陷入如此重大的危机的皇帝,大臣们纵使因为正统性和愚忠的思想,会劝朱祁钰对朱祁镇好一些,可是他们也没对朱祁镇夺回皇位出什么力。

他们不反抗是因为,反抗是没有意义的。

其一,朱祁钰已经时日无多。

假如朱祁钰只是小病一场,休养一段时间就可以恢复健康,那么于谦等人反抗朱祁镇,就是忠君爱国。

更别提朱祁钰对朱祁镇忌惮得很,正愁找不到机会名正言顺地杀了朱祁镇。大臣们要是能够帮助朱祁钰落实朱祁镇谋逆的罪名,还能成为朱祁钰眼中的大功臣,前途不可限量呢。

可是当时的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连祭天这么重要的事都起不来了,随时可能咽气。

若是大臣们前脚控制住了朱祁镇,后脚传来朱祁钰驾崩的消息,那他们岂不是白忙活了?

其二,朱祁钰没有继承人。

若是朱祁钰的儿子还在世,那么即使是大臣们前脚拿下朱祁镇,后脚听到朱祁钰驾崩,那他们也不算白忙活。这也相当于是保住了朱祁钰儿子的皇位,朱祁钰的儿子登基之后会报答他们的。

可是朱祁钰没有儿子。

莫说没有儿子,连皇位继承人都没有定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和朱元璋《皇明祖训》里定下的继承顺位,一旦朱祁钰去世,那么最近的皇位继承人就是朱祁钰唯一的兄弟朱祁镇;就算朱祁镇作为太上皇再次继位有失体统,那也是他的儿子登上皇位。

大臣们废了老大的劲,张朱祁钰保住了皇位,转头朱祁镇的儿子登基了,问责他们为何当初针对自己的亲生父亲,那大臣们怎么解释呢?

就算新帝深明大义,不拿这件事来想他们问罪,却也难免对他们心怀芥蒂。这影响的,可是他们在新帝手底下的前途啊。

更别提,朱祁镇最大的儿子朱见深,当时也只有11岁,登基之后不可能亲政。没准大臣们还得把朱祁镇请出来辅政呢。

其三,支持朱祁镇有助于江山稳定。

若是大臣们阻止了朱祁镇,还会有一种可能的结果,那就是朱祁钰没有立刻去世。他还有余力出来收拾残局,并指定新的皇位继承人。

发生了这种事,朱祁钰很有可能会彻底废黜朱祁镇一脉的继承权,转而召外藩入继大统。

这是大臣们不愿意看到的。明明朱瞻基一脉还有后人,为什么要做这种帝系旁移的事呢?

大臣们关于立储的底线,在前面说过的《复储疏》里说得很清楚: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

他们不会干出这种把朱祁镇一脉一网打尽、只为让外藩进京继承皇位的事。

更别提,在朱瞻基一脉还有继承人的情况下让外藩入继大统,帝系旁移的结果还是轻的,更严重的后果是,让朝中的大臣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赦免朱祁镇一脉让他们继承皇位,另一派支持尊敬朱祁钰的医院迎立外藩。

这会导致朝局不稳。

更有甚者,要是在大宗有人的情况下迎立外藩,难保不会让一些没被选中的藩王滋生野心,让他们觉得皇位是可以抢的,进而影响江山稳定。

从大臣们的角度来说,朱祁镇当时夺回皇位,可能是最能在朱祁钰一旦去世之后平稳过渡的方法了。

首先,不用担心朱祁钰坚持迎立外藩有可能造成的种种动荡。

其次,不用发愁朱祁镇年幼的儿子继位之后要不要请朱祁镇这个太上皇出来主持朝政,毕竟如果还是让朱祁镇主持朝政,为什么不干脆让朱祁镇重新登基呢?

再者,这也符合大多数大臣的利益,他们可以不用担心朱祁钰去世之后朱祁镇一脉对他们的种种清算了。

当然,最后一条可能是大多数大臣的想法,却未必是于谦的想法。

他是当初朱祁钰登基最大的支持者,是朱祁钰当皇帝这8年里最信任、最重用的人。他应该已经猜到,朱祁镇夺回皇位之后,可能不会放过他。

可是,在江山稳定和自己的性命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实在是让人敬佩。

就连朱祁钰,他在朱祁镇夺位的时候选择了不再反抗,可能也是因为考虑到了江山的稳定吧。

毕竟让他亲手把江山交回给朱祁镇一脉,着实有点艰难。既然朱祁镇亲自来拿了,也就算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