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赵氏孤儿为什么有两个版本?很多人理解错了

江湖之下 2024-08-04 01:12:41

公元前541年年末,赵文子祭拜了自己的祖先赵衰以后的第七天,在众望所归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你没听错,赵文子的死是众望所归。在他死前的两年里,他见过的每一个政治名人,都要说一句“赵孟将死矣!”赵孟,赵文子、赵武都是他。

赵孟将死矣,如同一个咒语盘旋在赵武的头顶上方,直到他闭眼的这一天。

身前魔咒缠身的赵孟,死后却不知道,他的生也一直被人诟病。他一生的功绩都不如他身世的离奇来得精彩。

许多年后,一个史官在一本书里记载了他的两种人生。

一种充满了阴谋和乱伦的味道。

一种则充斥着仇恨、忠义、隐忍以及大仇得报的曲折爽感。

第一种身世司马迁一笔带过,但与《左传》记载相同,第二种故事他却写得无比曲折详细,让人印象深刻,甚至一度被人当作真正的史料对待。以至于读了《左传》的读者都觉得司马迁在胡编乱造,甚至质疑这本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的历史价值。

不少人甚至对其中香艳乱伦的情节大书特书,以此作为历史事实来宣传,甚至抨击司马迁。

我想很多人不是看了东家言就是西家言,很少能把事情说透的,而我,打算猜一猜太史公的心思:

首先,理一理两个版本的来龙去脉:

01、正史版本

《左传》、《晋世家》的版本里面,赵武的母亲是晋国公主,父亲是晋国前正卿赵宣子的儿子赵朔。他还有族爷赵括、赵同和赵婴齐。

对于赵武的父亲赵朔,史笔着墨不多,甚至都没有明确点明他是赵盾的儿子。

但是此时的赵家内部其实已经分裂。

原因得追溯到赵盾的老爹赵衰(cui)。赵衰是当年陪着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之一,也是晋文公的重要谋士,晋文公的很多举动都有赵衰的影子,晋文公可以说十分依赖赵衰,所以二人在翟国流亡期间娶了一对俘虏姐妹做了连襟。

赵盾就是那时候被生下来的。

后来晋文公谋求归国路,赵盾和晋文公的妻儿都被留了下来。

等到晋文公成了晋国国君,赵衰自是一等功臣。为了深度绑定赵衰,晋文公又让他当了自己的女婿,生了三个儿子赵括、赵同和赵婴齐。

因为娶了公主,赵衰甚至不敢把流亡在外的妻儿找回来。不过赵姬深明大义,让他接了回来。赵盾才有机会回到晋国,还做了嫡子。

赵盾凭借自己的能力做了晋国正卿,扶持幼儿晋灵公即位,自己做了不少年的抚政大臣,把个国君养成了暴君,最后被他的堂弟杀掉。因为晋献公的六亲不认,晋国的公族死绝,晋国便提拔外姓大臣的嫡子做公族大夫。

赵盾为了彰显自己的谦让,也为了还赵姬的恩情,更为了体现自己对晋军的忠诚,他向新君建议让赵括做公族大夫,也就是赵氏未来的族长。

但是赵括等人德行压根不能统领赵氏一族,所以赵盾死后,他儿子赵朔便被提拔为卿,还是晋国六卿之一的下军将。更有意思的是,赵朔也尚了公主。

此时的赵括、赵同、赵婴齐都只是中、下军大夫,给这些军将打辅助的存在。

赵括等人并不是安分的存在,赵家其实内部已经有分裂迹象。

所以赵朔死后,赵姬生的三兄弟都谋上了赵盾的财产家业。而好死不死的赵庄姬刚生下赵朔的遗腹子,赵婴齐便想来做继夫。孤儿寡母的赵庄姬无奈之下从了赵婴齐,此举实为乱伦。

事发之后,赵括赵同合起来放逐了赵婴齐。赵庄姬在这两兄弟的压制下苟活了四年,终于在第八年找到机会,赵庄姬跑到晋君那里诬陷赵括赵同谋反。

早就想拔除把持国政多年的赵家的晋景公趁机就杀了赵同、赵括,并将赵氏给灭了。但又不想便宜其它六卿,晋景公甚至想把赵氏的封地给一个新人祁奚。许是为了以前的交情,时任六卿之一的韩厥向晋景公进言,看在赵家两代功勋的份上,给赵家留个后,以免功臣寒心。

晋景公于是让五岁的赵武做了赵氏族长。

这便是历史中的赵氏孤儿。他的灭族起因是自己的母亲和族叔私通,一般人都解读为是他的母亲赵庄姬不守妇道,但我觉得赵庄姬一个女人面对族叔的觊觎根本无可奈何,况且孤儿寡母根本守不住偌大家业,才会半推半就委身叔叔。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反也并不是因为替赵婴齐报仇,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儿子和丈夫的家业。

因为若是为赵婴齐报仇,当时赵婴齐被赶走时,她就应该去告状了。可她足足等了四年,才带着儿子躲到宫里去。只不过赵庄姬没有想到,她以为可以为她主持公道的侄子,其实早就想灭了赵氏,如果不是韩厥,她差点连儿子都保不住。

虽然赵武保住了一条命,也继承了祖宗的家业,但是那段历史毕竟显得不是很光彩。因为,这里面有族人之间的内斗还有母亲的乱伦。所以,后来赵氏立国以后,赵武幼年时期这段灭族之祸便有了另一个感人肺腑的版本。

02、赵氏族记版本

赵氏孤儿的版本,讲的是野心勃勃的司寇屠岸甲想要把持国政,开始残杀功臣,首当其冲的赵氏被拿来开刀。赵氏一家被灭门,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都被杀害。赵庄姬怀着身孕躲到宫里。

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友人程婴护着赵庄姬产下一男婴,屠岸贾为了斩草除根追到了宫里。婴儿竟然也知道生死存亡时刻,竟然没有哭一声,就这么躲了过去。两个人为了保留赵氏孤儿,不让屠岸贾继续寻找,就找了一个别人刚出生的婴儿背着,藏到山里,而后程婴假意告发,交出了婴儿。公孙杵臼假意大骂程婴,和婴儿一起被杀死。

程婴悄悄抚养赵武长大,等赵武再大些,韩厥便向晋景公透露赵武的存在,并且告了屠岸贾一状。屠岸贾被杀,赵武回归赵氏。等到赵武成年,程婴就自尽了。

这个版本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充满了漏洞,但却完美的掩盖了赵氏的那些丑闻。

在《史记赵世家》的版本中,赵氏孤儿的这段记载可以说是十分突兀。就连这个权倾朝野的屠岸贾都显得很是立不住脚。但偏偏史记把他认认真真记录了。

司马迁的用意何在?难道真的要杜撰历史吗?

并不是!说他杜撰历史简直是对一个勤勤恳恳编历史的人的侮辱。

03、浅谈司马迁记录赵武两个版本的原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讲述了他写史的目的: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衰之际......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也就是说,司马迁的史记里面,不只有正史记载的内容,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旧闻。司马迁为了写史记,几乎把历史上出现的地点都走了一遍,他写孟尝君列传,最后写赞时,说道,他曾经去过孟尝君所在的薛地,那个地方的民间很多残暴人,跟邹地、鲁地的风貌相反。就很能说明司马迁的严谨。

司马迁写史从来不编,要么不记,记载的必然是存在的。唯一属于太史公自己的东西的,是史记每一篇下面的赞,也就是太史公曰。

赵氏孤儿的内容看上去像是司马迁编的,其实不是,他是赵国的史官编的。司马迁也看出来这是编的,所以他放了两个版本。在晋世家中的记载和赵世家中的记载不同。司马迁只是记录,不作评价,也不评价哪个真哪个假。

但其历史意义却不容小觑。

司马迁隐晦地指出,历任开国元首,都有可能为了避讳而篡改历史。

这就需要后人仔细甄别史料。

就连司马迁自己写的史记,都要强调“藏之名山”这一点。为什么要藏?因为其中有能够让当局反感的真实记载。为了让自己的东西不被改,他甚至明确了自己究竟写了多少篇,多少字。然而,没用,史记关于汉朝的某些部分后来还是被改过,甚至还遗失了一些篇章。

司马迁多有先见之明呐!

同样的,历史经过了两千多年,如今遗留下来的典籍又有多少是遭遇过历代政/治毒手的,也不得而知。比如传说《道德经》里面的“常”字大部分原来是“恒”字,为了避“刘恒”的名讳而改掉。这种事,你能回去把刘恒扒出来骂一顿吗?

历史固然有很多失实的部分,与其对史官们骂骂咧咧,不如好好研读,自去鉴别。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