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纳粹德国和同盟国开始闪电入侵苏联,希特勒直言要在同年11月份直取莫斯科,并将这个任务命为“台风计划”。
【德国纳粹军队】
没成想德军没能如所想的“台风”那样迅速袭掠莫斯科,反倒是德军成片成片地冻死在了莫斯科的寒冬中。
莫斯科周围有大量的树林,德军纳粹也不是来莫斯科的旅游,自然不用谈什么“环境保护”,那为何德军不去砍伐一些树木来生火取暖呢?
莫斯科保卫战从“闪击波兰”开始,希特勒就一直认为“闪击战”战无不胜,直到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攻苏联后,他的这场美梦才开始破碎。
【德军的进攻路线】
550万德军分别从南、北、中三条线路进攻苏联,一开始的推进速度非常惊人,苏联红军屡屡败退,溃不成军。
不过北方集团军很快在斯摩棱斯克受到了阻击,北线战场一度陷入胶着——德国“闪电战”首次挫败,北方集团军到了10月完成作战,南下和其他德军汇合,开始围困莫斯科。
不得不说,此刻苏联虽然已经首都告急,却仍能镇定地在1941年11月7日,如期举行了红场阅兵活动。
【最悲壮的一次红场阅兵】
随后莫斯科几乎全民皆兵,所有能参与到战斗、防御工事建设等工作的人都动员了起来。
尽管德军仍旧实力强悍,给莫斯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消耗,但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反抗,成功将德军击退200-300公里,完成了莫斯科保卫战,终结了德国“闪电战”的神话。
更让全世界人民重燃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决心。
寒冬助力苏联在苏联红军对德国纳粹发起反攻时,时间来到了12月初。
【二战时的西欧寒冬】
此时的莫斯科处于隆冬,天气异常寒冷,气温骤降到了零下40多度,德军在这种没有供暖的野外,生存都成了问题,更别说还要进行敏捷的军事行动了。
因为德军一直认为能快速拿下莫斯科,没有预料到会有如此糟糕的境地,结果就是的德军的御寒装备不够厚,许多德军被冻伤、冻死,德军部队的大量减员。
而且武器装备也遭受了恶劣天气的重创——汽车的汽油、防冻油通通凝固,甚至枪都因为枪栓拉不开变成了“一坨铁”。
【极度寒冷的天气】
后勤补给又迟迟没有送到,德军一下就陷入了绝境。
而德军没有烧柴取暖也是有原因的。
有经验的北方读者肯定了解,零下几十度这样气温下,在野外烤火取暖基本没什么用,这倒不是因为木头太湿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军没有一个封闭的烤火房间。
【西欧的天气非常极端】
在野外,火堆的热量很快就会消散,无法保温,生再多的火也无法缓解身体冻僵的不适,甚至的还可能越烤越冷。
而且莫斯科地处平原,地下水充沛,这使得德军没办法挖掘较深的地窖躲避风雪,当然,战争中也没办法搭建木屋,而帐篷又只能阻挡一部分风雪。
当时的德军又正在和的苏军进行拉锯战,阵地随时都在变化,也没办法在一个固定地点集中大面积扎营。
【在雪地中扎营】
但总不能就不烤火了,为了快速生火获得一丝丝的温暖,德军最后都开始烧汽油了,不过这也导致了德军的物资变得更加匮乏。
坚壁清野行动也有人说,既然没有较为封闭的保卫空间,那为什么不到占领区民居中取暖呢?
这就要说到苏联的坚壁清野行动。
就在同一年的夏天,德军朝着莫斯科一路进发,势不可挡。苏联方一直在进行防御的战略部署。
恰逢德军因为暴雨行进缓慢,苏联咬牙决定使用焦土对抗法,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德军全力一战。
于是莫斯科以西的民众被全部疏散,物资粮草被全部拉走,剩下的所有“不动产”,则全被付之一炬。
【正在转移的民众】
那一片的房屋、树木都被大火烧光,有些价值的战略位置,也都被炸弹“扫”了一遍,就连苏联人辛辛苦苦修建起来的第聂伯河大坝,也被炮弹摧毁。
自杀式的焦土政策,让德军越接近莫斯科越难以作战,他们在这一片地区找不到一粒粮食,也找不到一块能燃烧的木头,更找不到一堵可以抵挡寒风的墙,只能看到一片黑乎乎又被白雪覆盖的土地。
这种豁出一切、想要同归于尽的打法,俄国此前还用来对付过法国的拿破仑,并且拿破仑同样在这种打法上吃了不少亏。
【法俄战争】
总之,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的狠劲,让苏联在德国压迫密集的攻击下,得以获得一口喘息的机会。
置之死地而后生,苏联红军也终于有了还手的机会,并且逐渐从接连的失败打击中清醒,慢慢地在战斗中站稳了脚跟。
接下来的苏联,开始逐渐从远东地区调集人力、物力支援西边的战斗,最终打赢了这场卫国之战。
【卫国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
【1】莫斯科保卫战:天气没站在希特勒一边·希特勒
【2】1941年9月30日:莫斯科保卫战·人民网
【3】[历史上的今天]纳粹德国向西欧发起闪电战·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