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身隐居的赵县禅林寺舍利塔

赵州溜达吧 2024-08-24 00:50:43

禅林寺位于赵县高村乡西大里寺村内东北部,始建于唐,寺内舍利塔建于元顺帝至正八年春三月(公元1348年3月),为普明净慧大宗师桂品和尚舍利塔,距今已有673年的历史,是全国唯一一处集唐宋元三个朝构件于一体的舍利塔。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994年2月28日被盗后,分身有术而成四块。

据传,原禅林寺占地面积约十六市亩,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窄,全寺均为土基高台,寺院从南往北栉比四排殿堂,除山门殿五间外,计有天王殿等三座大殿(前殿五间、中殿五间、后殿九间),东西两边有廊房,还有宽敞的空地院落,但已不复存在(约毁于1924年左右)。据年长者回忆,寺内原有大小汉白玉石佛像数尊,大佛为释迦牟尼,高约2米,其他石佛高约一米左右,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被盗走小石佛一尊,佛头两个,大佛残体(无头)埋于塔北约十米处地下。

据说,末代主持为老鸾,有弟子长锁等数人。老寫精通中医中药、针灸,义务为四方乡里大众诊病、处方、施术,效果极佳,各地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深受百姓拥戴。

原舍利塔呈平面八角形,高约6.05米(地上部分为5.85米),塔身分四级,全塔从下至顶,为独块巨石雕琢砌造而成。塔基呈平面八角形,分上下两层,下层外八角平面雕花卉,上层外八角平面雕佛教人物及经传故事,束腰部雕八尊坐佛,坐姿各异。束腰往上为须弥座,呈平面八角形,八角外平面雕花卉图案。须弥座上为第二个束腰,腰部雕半球形外凸莲瓣,八角外平面八个倒爪狮头托莲状。

第一节塔身坐在莲花瓣须弥座上,高1.16米,是全塔最高的一节,是八角形石柱,各平面宽19.5厘米。正南面(正面)阴刻“禅林寺住持普明净慧大宗师桂岩和尚舍利之塔”二十个12厘米正楷书大字。其它各面刻普明净慧大师前主持禅寺长老桂岩显公舍利塔并序。

第一节塔身上为华盖,是八角平面形,分上下两层,下层底面雕八个奔兽,八角外平面雕帷幔、禽兽、飞天、花卉、鹤等图案。每面正中雕狮子头外凸。上层八角外平面雕奔马、花卉、羊、凤凰等。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为人中狮子,佛于九十六种道中能降伏一切无畏,塔上狮子头表示佛的威严。

第二节塔身坐在华盖上,呈八角平面形石柱,高43.5厘米,每面雕佛像一尊,四尊立佛,四尊坐佛,姿式各异。佛像外凸5--10厘米,十分逼真。二节塔身上为华盖,呈八角形平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底面雕云鹤(云雾和飞鹤)4幅、八角外平面雕花卉;上层外平面雕马骑游四门,这叫“太子游门”。据传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游四门看到人间生、老、病、死四大难,后出家修道成佛。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因他属释迦族,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上层八个角上雕八座球形须弥山。据比丘慧真采录云:“须弥,音译又作须眉、须弥楼,唐以后译作苏弥颅。意译为妙高、妙明、善积、善高等,佛教山名,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器世界自下而上依次为风轮、水轮、地轮,地轮之上有九山八海,其中心最高峰就是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由旬(一由旬约四十华里),水面之下亦有八万由旬。山顶乃帝释天所居。水面以上四万由旬处为四天王所居。须弥山的周围有七兵海、七金山。其外围又有铁围山和咸海。总共九山八海,众生居住的四大洲即在咸海的东、南、西、北四方位。须弥座,或日须弥坛,谓形象如须弥山的台座。取其妙高、光明之意。台座之上安置佛像或经幢。

第三节塔身坐在华盖上,亦呈八角平面形石柱。雕四门四窗,门窗顶上雕八尊佛像。由仿木结构的斗拱屋檐罩在塔身上,瓦顶上为园柱形大莲瓣。

第四节塔身坐在莲瓣上,呈八角平面形、雕八尊坐佛。上为伞形顶檐,呈八角平面形,底面雕四只凤凰四条龙构成的龙凤图,形像各异,八角外平面饰花纹,八个角上有园形上下通透洞眼,为挂灯笼所用。

顶檐上为石宝刹收结,净洁不污的意思。

禅林寺舍利塔虽不高大,但建造艺术奇特,八面玲珑,上下一体,从塔基至塔顶,八角伞状华盖层次分明,塔体中间稍细而内收,远远眺望,塔姿窈窕,上下匀称,各节由精致的立体雕刻、深浮雕组成,形象优美逼真,雕艺精湛,是雕刻艺术遗产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雕刻艺术发展不可少的实体。但因年久失修,塔上佛头、狮头等均有不同程度毁坏。

据民间传说,晚上夜静更深时,塔上弹拉吹唱,声震四邻,塔上明灯蜡烛,光芒四射,热闹非凡,乡亲们只敢远眺,不敢近视,待到天亮,鸦雀无声,平静如常。

塔西有水井一眼,井上按装有木头式水车,有时夜深,只听水车响,不见有人推,百姓们疑是神鬼所作,甚是惊慌,诚祈之后方不再出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