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萧华出席国庆节观礼活动,朱老总立即打电话:来我家里坐坐

漫步史书 2023-05-15 17:42:08

1974年9月,国庆25周年前夕,中央将一份出席天安门国庆典礼的名单报到了毛主席桌案上。

图|萧华将军

毛主席看着这份名单,深思熟虑了一会儿,然后就把名单退了回去,不过,因为这份名单上并没有毛主席批示,下面的人也是一头雾水,只好修改了名单又上报上去,不料毛主席第二次看到这份名单,还是没说一句话就给退了回去。

一直到1974年9月29日,毛主席再次审阅这份名单后,提起笔在上面添了两个名字:

萧华、刘志坚

萧华当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近七年,本来以他的意思,是坚决不出去的,他对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说:

“当初你们为什么抓我?现在为什么放我?我要一个文字结论!”

后来是夫人王新兰亲自出面去劝:

“主席让我们回去就回去,是是非非一时怎么说得清,孩子们都在家等着你呢!”

一想起毛主席,萧华这才点点头,答应下来。

1964年6月,萧华因患肝炎到杭州疗养。

从1959年以后,罗瑞卿担任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后,重组了军委领导班子,萧华出任了军委第一副秘书长,协助罗瑞卿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到1963年萧华又接替病逝的罗荣桓,出任了总政治部主任。

习惯了忙碌的工作生活,突然一下子闲下来,让萧华很不适应。

图|《长征组歌》之一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简谱

在杭州休养的一天晚上,萧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想起来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始终无法定下情绪。

正值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为庆祝长征胜利30周年纪念,当时部队的文艺部门特意向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约稿,当年萧华参加长征时,也就只有十八九岁的年龄,经历过许许多多难忘的岁月,他认为自己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有义务写一篇有关长征的作品。

想到这里,萧华开始动手搜集资料,除了毛主席有关长征时期的论述外,还搜集了一部分外国诗歌的接见,忍受着病痛,熬了几个大夜,转安酶升高了4次,体重减轻了好几斤,终于创作出完整的《长征组歌》。

据萧华时隔多年后回忆当时的创作经历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

我们后来都学过《长征组歌》,应该说这首诗歌无论是从立意上,还是创作手法上,均达到了巅峰。

1965年5月,周总理听说文工团正在排练《长征组歌》,立即驱车前往,看完表演的当天晚上,他还给在杭州养病的萧华打电话:

“你为党和人民又做了一件好事。”

在众多开国上将中,萧华是年龄最小的,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就有“娃娃司令”之称。

图|红军时期的萧华

1928年12月,年仅12岁的萧华在兴国县立文兰阁中学读初中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参加了兴国暴动。1929年4月,毛主席率领红四军第三纵队到兴国,当时只有13岁的萧华参加了毛主席在潋江书院崇圣举办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

这也是萧华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不久之后,兴国县成立了共青团县委,萧华出任组织委员。

到1929年12月底,萧华已经担任了少共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他充分发挥了组织才能,在各区各乡成立了共青团组织,还成立了少先队,出色的组织能力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那时的萧华很年轻,年轻到什么地步的,才十六岁的年纪,已经出任了少共国际师师政委。

据说在长征途中,新战士吴宗汉被调去给萧华当警卫员,一见面,萧华就问他:

“你今年多大啦。”

吴宗汉羞涩的回答:

“20岁。”

萧华“嘿嘿”一笑:

“嘿,比我还大一岁呢!”

吴宗汉这时才抬起头,发现眼前的首长果然很年轻,不由得讶异道:

“他这么小就当首长啦。”

图|1936年冬,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二师部分干部合影,左起第三个为萧华

萧华那时在部队,甚至比绝大多数战士年龄都小,却始终无私的照顾身边的战士,他把自己的棉被让给干事王宗槐,自己晚上睡觉冻得瑟瑟发抖,还把粮食让给警卫员吴宗汉,还对他说要去司令部“打游击”(要粮食),实际上是到野地里自己去寻找野菜去充饥。

吴宗汉记得很清楚,萧华不仅很善于做政治工作,也善于指挥作战,那时的萧华年龄虽然不大,却始终冲锋在前,以身作则,强渡大渡河时,萧华不顾自身安危,持枪站在河岸边大喊“共产党员跟我一起上”,在他带头下,红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并抢占了石门坎。

1938年9月27日,萧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山东乐陵县城(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当时乐陵县县长牟宜之积极在当地领导抗战,急需要得到八路军的支持,亲自出面到城门口去迎接。

萧华当时就站在队伍最前方,与牟宜之还握了握手,因为萧华太年轻,牟宜之压根就没认出来眼前这个人就是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司令员。

一直等到部队全进了城,牟宜之在城门口还使劲儿张望,他拽住最后入城的一位老挑夫询问:

“鄙人是乐陵县县长,专程在此恭候萧司令员。 ”

不料这位老挑夫哈哈一笑:

“我们萧司令员早插上翅膀飞过去啦。”

图|萧华与夫人王新兰

牟宜之听出老挑夫话里打趣的含义,这才知道,原来萧华之前就已经入城了,自己还在城门口傻傻的等候。

等到见了萧华的面,牟宜之赶紧上前:

“萧司令员,鄙人有眼不识泰山。”

萧华侃侃而谈:

“久闻牟县长有干城之才,为抗日事业宵衣旰食,来日定当与先生秉烛长谈! ”

牟宜之见萧华虽然年轻,但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股雍容的气派,也不禁一阵叹服,感慨了一句:

“闹了老半天,没想到萧司令员原来还是娃娃哩。”

周围人一听,顿时开怀大笑。

在后来冀鲁边抗战岁月中,萧华与牟宜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娃娃司令”也不胫而走,传遍了冀鲁边大地。

1950年3月,萧华调任空军政委。同年6月,调总政治部任副主任。

萧华调总政治部,是罗荣桓点的将,因为萧华在过去战争年代,便有很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

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开始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并出任国防部部长,萧华出任了军委第一副秘书长,协助罗瑞卿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罗荣桓病故后,萧华便出任了总政治部主任。

不过,也因为萧华个性坚定,坚贞不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也受到了影响。

图|洪学智、萧华、粟裕、陈赓合影

萧华在军委工作期间,与罗瑞卿关系密切,时时请示,并且还嘱咐在总政主持日常工作的第一副主任刘志坚,遇事要多向罗瑞卿请示,后来罗瑞卿受到冲击后,萧华自然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有一年,在筹办军事博物馆展览时,时任总政治部主任兼军事博物馆党委书记的萧华,曾把林彪画的一幅画从“井冈山会师”一组画作的主要位置中剔除,引起了林彪的不满。

据说在萧华的家里,有一副罗瑞卿的字,写的是曹操的《龟虽寿》,一次,叶群曾阴阳怪气的问:

“有人说,罗瑞卿给你送过一幅字,你还裱了,挂在家里?”

面对这一刁难,萧华却很坦然:

“有的,是一个隶书条幅,写的是曹操的《龟虽寿》。”

也因为萧华频频受到刁难,周总理、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帅为此曾为此几次亲自出面保护。

1967年3月3日,周总理召开总政以及军事学院6000人大会,并在大会上强调:

“你们在座的没有一个比我了解萧华,他是我看着长大的,他连衣服都穿不好时,我就认识他。他是毛主席调来的,毛主席信任他,培养他,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毛主席。他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几十年,总是处于斗争的第一线,哪里困难哪里去。……你们会唱《长征组歌》吗?你们能写出来吗?对毛主席没有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是传神之笔,《长征组歌》每一段我都会唱,你们为什么不准唱?你们凭什么说《长征组歌》是大毒草?”

萧华那时的身体已经很差,又患了肝炎,不得已的情况下还给毛主席写了封信。

图|1965年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萧华将军(左三)同《长征组歌》的作曲家们在一起的合影

1967年6月,毛主席收到萧华的信后,特意在信上批示:

“萧华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让他休息几天,若真有问题,书面检查,以此了案。”

可遗憾的是,萧华的处境并没有有所好转。

1968年1月,萧华离开了工作岗位,被关在了一个叫松树胡同的小院里。

不久之后,萧华的夫人王新兰也受到影响,被关了起来。因天各一方,夫妻两人始终不知道彼此的情况,当时社会上流言纷纷,各种不好的消息纷至沓来,王新兰也很是忧虑。

一个偶然的情况下,王新兰看到报纸上张春桥说的一句话,据此断定丈夫安然无恙,特意给毛主席写了封信,通过王震、叶剑英转交给毛主席,毛主席还特意做出批示,要求复查,可惜因林彪、江青的影响,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九一三事件后,萧华处境本来可以好转,当时人劝说他,跟江青道个歉就可以出来,但萧华义正严词的表示:

“我没有错,我宁愿把牢底坐穿!”

就这样,萧华又过了两年艰难的岁月。

图|萧华与夫人王新兰合影

一直到1973年,王新兰给周总理写了封信,希望能够见丈夫一面,周总理做了特别批示,王新兰才带着孩子看到丈夫。

毛主席其实一直没有忘记萧华,在后来落实老干部政策中,毛主席、周总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推动了老干部复出工作,到了1974年国庆25周年前夕,毛主席点名萧华、刘志坚出席活动。

漫长岁月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萧华的心里忍不住一阵激动。

萧华被暂时安排在京西宾馆住下以后,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许世友一见萧华,更是失声痛哭:

“萧主任,你冤枉啊!”

当时,朱老总已经年近九旬,听说萧华出来以后,高兴的合不拢嘴,立即嘱咐夫人康克清:

“给萧华打个电话,让他来家里坐一坐。”

萧华夫妇一听是朱老总,立马前去探望,一看见萧华,朱老总便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连连说:

“回来了就好啊。”

图|朱老总

萧华那时刚出来,什么东西也没有,就连经年累月收藏的书籍都不见了,朱老总指着自家的藏书告诉萧华:

“你平时爱学习,就把这些书拉走吧!”

萧华知道朱老总是在关心自己,激动的流下了热泪。

1975年,萧华复出工作后,出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

1977年4月,邓小平、陈云找萧华谈话,要他出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兼甘肃省委书记,应该说这样一重任命,饱含着中央对他的期许,萧华立即马不停蹄的奔赴兰州。

萧华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长达6年,接连换了三位搭档,本来一开始答应多则三四年,少则两三年。

一直到1984年,萧华才调回北京,陈云为此愧疚的对他说:

“你在西北待的时间长了点儿,让你受苦了!”

对这一切,萧华并不在意,只要能让他继续干工作,做什么也无所谓,早在1983年6月,萧华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他就曾填词自勉:

“南征北战,饱尝风霜。青春献给民族解放,壮年织进祖国锦绣新装。老骥奋发,雄心激荡。四化征程搏风击浪,余晖焕发同样是满天霞光!”

萧华的身体本来就很不好,从六十年代初就患了肝炎,病症时常发作,不得不经常休养,要知道在诸多开国将军中,萧华就要数年龄小的,可他的身体状况,却又不像是他这个年纪应该有的。

图|五十年代初,萧华与夫人王新兰

值得一提的是,萧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也是一名老红军,9岁就参加革命,11岁跟随大部队长征,当时在红军队伍中,王新兰就是属于年龄最小的女红军战士。

长征到陕北后,经陈赓、罗荣桓撮合,萧华与王新兰结为夫妻。

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岁月,两人始终相濡以沫,感情甚笃。

萧华与夫人王新兰有五个子女,他们夫妇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在诸多老战友间是有口皆碑的。

一次,陈毅从上海到北京开会,到萧华家做客,看到这五个孩子时还笑着打趣:

“萧司令啊,你变成了一棵树,身上长满了娃娃,果实累累啊!”

让陈毅感佩的是,这几个孩子在父亲面前撒了会儿娇后,就都回到了各自的屋子里,感慨了一句:

“在父母面前放纵,在客人面前懂得自制,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教养,你们教子有方啊!”

陈毅拉着萧华,伸出一只手掌对他说:

“你们没少用这个吧。”

战争年代走来的将帅,对家里孩子的教育异常严厉,免不了要大动干戈,但没想到的是,萧华却摇了摇头:

“生下第一个孩子,我和新兰就约法三章,不准打孩子就是其中一条。至今我们还没违反过。”

这下轮到陈毅吃惊了。

事实上,根据萧华子女的回忆,父母亲对他们的教育虽然很严格,却从不打骂,甚至就连板着脸批评也很少,尽管在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棍棒底下出孝子,但萧华将军的几个子女回忆起父亲,总是能感受到父亲当年对自己浓浓的宽容。

2020年,萧华将军的女儿萧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有时,我突然说出的一句话、冒出的一个举动,都让我感觉像极了自己的父亲、母亲,他们的品质、精神,就是‘传家宝’,通过言语、举止传给了我们,我们又传给了下一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即是家风传承。”

从兰州回到北京以后,萧华的身体状况便每况愈下。

1985年4月11日,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刚结束,萧华就因胃病住进了医院。

早在这年开春,萧华在各地视察时,身体情况便不好,胃很不舒服,时常还疼一下,但那时萧华并没有在意,到3月初时,萧华返回北京准备参加全国政协会议,那时他胃已经疼的难以忍受,夫人王新兰劝说他:

“不行到医院看一看。”

萧华担心耽误了开会,因此安慰妻子:

“没事儿的,不着急,等开完会再说。”

没想到的是,此次到医院治疗后,经医生细致诊断,发现萧华患了胃癌,而且已经扩散。

图|1980年,兰州军区政委萧华将军(左一)与兰州军区司令员杜义德将军(右二)到部队视察工作

这件事对王新兰打击很大,在听到消息的刹那,她便晕了过去,醒来以后她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瞒着丈夫继续接受治疗。

可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萧华是很清楚的。

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亲自到医院探望,萧华拉着老战友的手,半天没撒手。杨得志安慰老战友要安心养病,但萧华心里仍然牵挂着祖国建设,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对老战友说:

“老杨,我没关系,能拖一天是一天,精神不死嘛!……我很想把对机构改革的新想法向中央进行汇报,估计我汇报不成了!”

杨得志询问他:“萧华同志,你个人还有什么要求吗?”

“我个人没什么要求。”萧华摇了摇头:

“从我参加红军以来,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组织上很关心了我了,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都能自食其力了,我个人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是想,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对于人才的开发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尽管杨得志再三劝说萧华要好好休息,但萧华担心自己一旦突然去世,有很多想法就难以实现,于是抱病在病床上口述了6000字的建议给中央。

党中央收到这份建议后,立即予以回复,据萧华将军的女婿杜涟回忆:

“当爸爸收到中央的回复后,兴奋得简直像一个年轻人一样。”

1985年8月,萧华将军已到了弥留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自到医院探望,萧华仍然满怀遗憾的说:

“这么多年,是党把我培养大的,可我为党和人民做的事太少、太少了……”

见此情形,深受感动的胡耀邦立即附身在病床前对他说:

“你为党、为人民奋斗了几十年,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