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国际关注的俄罗斯“东方-2022”(Vostok)军演7日在谢尔盖耶夫斯基训练场顺利收官。尽管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陷入“停摆”,面临兵员不足的窘境,但还是抽调了5万多名武装人员及5000余件武器装备、140架飞机、60艘舰艇成规模参演,这组数据相较“东方-2018”俄军高达30万人的参演人数其实是大幅度缩水的。我们作为“头号嘉宾”则是海陆空精锐尽出,并首次组织陆航、空航力量境内部署、跨境演练,有效缩短战场反应时间,兵种合成作战能力进一步得到检验,圆满达成预期效果。
▲“东方-2022”战略军演在俄罗斯谢尔盖耶夫斯基训练场开幕
在这场四年一度的战略演习中,我们成建制的陆上战术群可以说给俄方军官烙下深刻印象。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同样投入大量营级战斗群(BTG)编组,但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空地协同一体化等方面却远远不如我们的合成营作战单元。在信息化程度上,由于俄军费开支拮据,国内电子产业落后,至今仍未建立起全面有效的侦察、指挥、控制、通信一体化网络系统,战场的敌情感知只能依靠对讲机等工具进行沟通,一旦被敌方无线电定位设备捕捉,高级指挥官的人身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举例来说,俄军第150摩步师师长米杰耶夫少将就是在前线指挥部遭乌方无人机锁定,引导炮火打击后阵亡的。另一方面,俄军机械化装备基本以上世纪80、90年代的苏式装备为主,其信息化程度已经不足以匹配现代战争的强度,以俄军知名的2S19 Msta-S自行火炮为例,其发射前各种参数的调校至今仍采用半人工的计算方式,反观我们“遍地开花”的车载炮已经实现火控系统自动计算射击诸元,一键调炮到位,真正做到快打快撤。
▲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充分表明我们信息化指挥体系已经迈向世界前列信息化能力的缺失“牵一发而动全身”,使俄军的统筹布局出现全方位连锁反应,尤其是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俄乌战争初始阶段(2月~3月)俄军“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的闪击手段令人叫绝,但是随着北约各种天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ISR)投入到援乌前线,俄军缺乏支援和态势感知能力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战争初期被委以重任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为例,该部主力营从苏梅方向(乌克兰北部)强攻,一度接近基辅,由于缺乏有效的情报侦察手段,该部的后勤节点屡遭乌军炮火覆盖及小股武装渗透袭扰,造成主力营孤军深入的被动局面,仅两个星期多点的时间就损失超300台坦克、装甲车,其中还有燃料补给不到位原地趴窝的T-80U主战坦克。战前公开资料显示,俄军单支作战旅装备的侦察无人机数量仅为20余架,且这些无人机的观瞄手段、飞行距离、滞空时长都十分落后,根本无法满足俄军营级战斗群对地域控制的需求。
▲ 手抛型无人机已经成为我军合成营侦察分队的利器,大大提高了步兵分队的态势感知能力
作为无人装备领域的大国,我们早已经将侦察无人机普及到合成营的连级单位,极大提高了步兵分队在复杂、陌生环境下的战场信息获取能力。在本次演习中,我们陆上战术群熟练使用无人机进行情报侦察和火力评估,将是否命中、毁伤效果等信息实时回传,进行战术战法调整,实现了一体化指挥平台和侦察手段的有机结合,打通“侦控打评”的指挥链路。可能是出于“体面”的原因,俄罗斯意识到自身在中小型察打无人机领域的严重落伍时,并没有向我们寻求支援,转而引进中东唯一工业国——伊朗开发的外贸无人机产品。
▲ 伊朗地下军事基地停放的Fotros察打一体无人机,该机长9米,翼展约16米
“东方-2022”虽然不是中俄两军的互搏,但透过军演表现进行横向对比,不得不说两军在作战理念上的差异实在太大。中方指挥员在演习后特别强调一个关键词“域外无依托打法”,这可能是吸取、借鉴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经验教训开发而成,即解放军作战力量战略投送至境外陌生地域,在苛刻的条件下展开战斗,既要打得赢,补给也要跟得上。当然,想要完美发挥这一打法的关键必然是指挥链路的扁平化,考虑到俄罗斯国土面积极为广袤的压力,俄军“旅改师”和“团改营”实际上并不冲突,只是改革并不彻底,原先一些旅级单位沦为员额只有3000人的“架子部队”,且技术兵员严重匮乏,综合战力不进反退。指挥机关多、作战部队少,这也是俄军指挥链路无法畅通的原因之一。如果俄军方高层不引以为训,深化改革,那么今天俄军在乌克兰战场暴露出来的顽疾,未来还将继续复发。
▲ 04A步兵战车在“东方-2022”演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