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沉沦》描绘了一位留学生在追求知识和救国救民的道路上遭遇挫折后,陷入极度性苦闷的深渊。他通过手淫、偷听男女亲热、偷窥房东女儿洗澡以及嫖娼等行为来排遣苦闷,并将尼采视为精神偶像。
小说中主人公的这种性苦闷,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或许是其对个人无力感和社会压抑的一种极端表达。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主人公性苦闷的细致描写,使其成为近代中国小说中的精品。
然而,如果将这类作品放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下,其中对性苦闷和屈辱的描写必然会引发争议。主人公因自慰而感到羞愧,偷窥房东女儿洗澡,在野地里听到路人做爱,以及最后在妓院中写爱国诗这四个关键情节,在当今社会风气下,都难以被接受。这种创作尺度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观念的变迁。
与《沉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冰心的小说《超人》。同样是描绘受尼采超人哲学影响的青年,冰心笔下的主人公却最终找到了救赎之路。
这位青年以虚无的眼光看待社会和邻居,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直到邻居的孩子露儿生病,他被露儿的呻吟声打动,想到了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和院子里的花,内心的坚冰才得以融化,治愈了尼采式的孤独症。
冰心的小说最终回归了人性的温暖与希望,与鲁迅在尼采中看到的绝望截然不同。
鲁迅、郁达夫和冰心,这三位20世纪初中国左翼文学的代表人物,都对尼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读和运用。尽管鲁迅的理解最为深刻,但他们都只看到了尼采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将其解读为孤立无援的苦闷心境,而未能全面 grasp 尼采作品的深意。
尼采笔下查拉图斯特拉在腐败社会中被排挤的遭遇,引起了当时中国进步左翼的共鸣。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查拉图斯特拉“上帝死了”的深层含义。
这句话并非简单的预言或宣告,而是象征着超验世界在西方的瓦解。同时,他们也未能理解尼采对于生命力的阐述。这种生命力不仅与传统贵族美德相关,更能激发年轻人内心的自豪感和对高贵精神的渴望。
五四左翼作家对尼采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看到了尼采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批判,却忽视了尼采生命力哲学中蕴含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体现高尚的自我牺牲和战士精神,鄙视功利算计的可能性。
这种对尼采的片面解读,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学界的局限,也揭示了尼采哲学中更深层次的思考。
尼采在中国的回响:二十世纪初左翼文学家的理解与误读尼采试图通过歌颂西方文明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然而,他对西方文明的理解,特别是对基督教和古希腊哲学的理解,却被一些人,尤其是西方极端分子,误读了。这种误读源于他们自身处境的局限,无法真正理解尼采思想的复杂性。
同样的误读也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中国左翼文学家,如鲁迅、冰心、郁达夫等人身上。由于时代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他们难以从西方人的视角理解基督教或“神的空间”在西方现代的瓦解,苏格拉底对哲学真理的追求,以及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建立。
他们对尼采的理解必然存在偏差。
然而,这些误读并非毫无意义。评鉴当时的文学作品,不仅要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还要分析其局限性。
这些局限性本身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特征,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成为理解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基于以上思考,一个将尼采作品与中国二十世纪初左翼文学家作品一同阅读的大学课程正在构思中。这门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尼采,但更重要的是了解20世纪初中国左翼文学家如何理解和误读尼采,以及这种误读如何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与西方思潮的碰撞与交融。
目前,授课语言的选择仍是一个挑战。使用中文授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全面地呈现尼采与西方的复杂关系;而使用英文授课的难点则在于如何充分地阐释中国文学家与中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