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政府总理,对历史遗产和文物特别关心、爱护,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保护北京古建筑,付出了很多心血。恭王府是周恩来重点保护的一幢古建筑,今天帝哥就来说说这段故事。
周恩来
恭王府是清代北京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清朝大贪官和珅、乾隆皇帝第十七子爱新觉罗·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历经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新中国刚成立时,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王府等古代建筑的重要性,自然也没有注意到恭王府的保护问题。当时中央、华北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各机关都搬到北京城内办公,一时间办公房子奇缺,许多单位、机关只能接收原来被旧政权占用的王府等古代建筑办公,恭王府里也进驻了许多单位,这对府里的建筑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总体上破坏程度不算大。
建国以后,红学家周汝昌一直在北京寻找《红楼梦》所记述的大观园实际园址,他曾多次去恭王府进行考察。经过对比,周汝昌发现恭王府中的建筑,大部分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描写相同或者相似,最终他在考证后得出结论:大观园的原型就是清代的恭王府。
恭王府
周汝昌的观点提出以后,在红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此事引起了周恩来的关注。1962年的一天,周恩来在北京市副市长、著名红学家王昆仑等人的陪同下到恭王府视察,他在视察时说:“不要轻率地肯定恭王府就是大观园,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进驻恭王府的机关、学校、单位宿舍、研究所都要把保护它当作一项任务。”
从这番话可以看出,提出保护恭王府,周恩来是第一人。
不久以后,周恩来专门作出指示,要求北京市有关部门拨款重修恭王府。恭王府在进行重修时,考古人员在王府后花园的秘云洞内意外发现了失踪的福字碑。这块碑为康熙御笔,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作“请福续寿”之用,一直是清朝的国宝。
周恩来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北京市考古部门的负责同志请他为这块福字碑命名,周恩来一般是不给出土文物命名的,但这次他破了例,欣然将该碑命名为“中华第一福”。现在北京人经常说:“到故宫要沾沾王气,到长城要沾沾霸气,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气!”说的就是恭王府发现的这块碑。
福字碑
此后周恩来一直关注着恭王府的保护问题,在他的关心下,当年进驻恭王府内的单位,很注意保护王府内的建筑,防火措施很严密。周恩来很想把进驻恭王府的机关单位全部腾退出去,然后让恭王府正式向社会开放,但在当时因为很多条件的限制,他的这个心愿一直没能完成,只有一些单位腾退出了部分房屋。
1975年,已经病重的周恩来专门向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嘱咐了3件事:一是要建一座新的北京图书馆,二是要修琉璃厂文化街,三是要对社会开放恭王府。
周恩来逝世后,谷牧执行了他的嘱托。1978年,谷牧亲自召开会议,将有关部委的领导、北京市的领导找去,确定要落实好周总理的遗愿。1980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召开了恭王府腾退会议,恭王府府邸腾退工作正式启动。
谷牧
恭王府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吴杰后来回忆说:“当时‘运动’刚结束,文物保护事业受到冲击,受到很大破坏。谷老提出这件事,不仅仅是完成周恩来的中原,更是推进文物保护事业、抢救文物古建的示范性工程。”
令谷牧没想到的是,周恩来交待他的3件事,前两件他只用不到10年就完成了,恭王府的腾退工作却持续了30年。
公安部的一位老领导,住在恭王府后花园舍不得搬走。有一次谷牧转到了那里,发现还有人在住,他便找到那位领导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做这件事?这是周总理的遗愿。”几天后,这位领导终于搬出了后花园。
经过8年的努力,后花园终于在1988年向游客开放,但恭王府府邸的腾退工作依然曲折。1989年,中国音乐学院搬走了,但附属中学没搬,府邸里还住着80多户居民。吴杰曾回忆说:“文化单位房子紧张,尤其是年轻人,前脚这家搬走了,马上就会有人跳窗户撬锁又住进去。”
恭王府
2000年3月18日,已经86岁高龄的谷牧再次来到恭王府,他一字一顿地对陪同人员说:“这个工作不完成,我死后没法向总理交代。”
2001年,谷牧的老伴去世,吴杰前去吊唁,谷牧再次和他提到了开放恭王府的事。谷牧的儿子刘念远对吴杰说:“父亲说了多少次了,每当提到恭王府这么多年没有开放,就特别伤心。父亲曾说过,恭王府不开放,他死不瞑目。”
经过文化部与北京市的不懈努力,2006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终于顺利搬迁。至此,恭王府腾退工作走完了漫漫30年的艰辛之路。吴杰感叹道:“这在国内古建文物保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没有谷牧同志长期的坚定不移的努力,恭王府的开放是不可能的。”
恭王府
2008年8月,恭王府正式对公众开放,94岁的谷牧由于身体原因,没能来到现场,但此时的他应该非常欣慰,因为他终于完成了周总理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