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犹如一道灿烂的星河横贯山东南北,哪怕过去了千年依然在齐鲁大地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芒,而点点的星芒,串起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文脉,缓缓的流淌在过去的、现在的运河两岸。
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有全长643公里,其中进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点的就有8段河道、15处遗迹点。大运河文化遗产中,旅游热度最高的应是台儿庄古城,但作为文物古迹来说,名声最大的当属济宁汶上县的“南旺分水枢纽”和泰安东平县的戴村坝了。
戴村坝和南旺分水枢纽虽然分属不同的地区,但二者却是缺一不可,而且是同时期(明永乐年间)所建的运河之上的水利枢纽,都是为了“引汶济运”,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没有戴村坝,南旺分水枢纽就成了真正的无水之源。
“引汶济运”京杭大运河流经鲁西,自黄河流经济宁,然后注入微山湖。但是汶上县却是大运河之上制高点,平原地带的水位受气候影响严重,因此枯水期运河就形成了浅滩,难以通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建议,在大汶河的坎河口筑坝,然后开挖80余里长的小汶河,引大汶河水到南旺。
水到了南旺以后,再分水南北,于是在此建了多个闸口、斗门、水柜等水利工程,从而解决大运河经常因水位不足而断航的问题。由于南北分水基本是十分之三南注,十分之七北流,因此就有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
由此可见戴村坝、小汶河、南旺分水枢纽其实就是一个工程,如今在戴村坝北的博物馆内有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并在门口塑白英头像,用以纪念这个做出巨大的贡献的民间英雄。
戴村坝戴村坝位于泰安市东平县彭集街道南城子村附近,大坝上游为大汶河,下游为大清河,大坝拦截的水从此注入小汶河,也就是三河交汇之处(实际上,大汶河和大清河是一条河)。
戴村坝分为三部分:主石坝、太皇堤和三合土坝。三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互为利用,互为保护,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独特布局。
石坝最南端的主石坝,由重达1吨至6吨以上的巨石镶砌,并用铁质束腰扣榫结合,把大坝锁为一体,固若金汤。河道北的太皇堤是土石结构,其作用是减缓水势缓速而南折。太皇堤北端接三合土坝。三合土坝走向与太皇堤相同,因用三合土筑成,所以称为三合土坝。
现在的戴村坝已经建成景区,景区内有戴村坝博物馆,在大坝北端亦保存有历代石碑数疃。
南旺分水枢纽南旺分水枢纽遗址位于济宁汶上县南旺镇政府驻地附近,滨靠省道S244。大运河南旺枢纽是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其可以媲美都江堰和灵渠。
南旺分水枢纽包括了柳林闸、十里闸、戴村坝、堽城坝、金口坝、小汶河河道、刑通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门等,而分水龙王庙明清古建筑群是遗迹最为集中的遗产区。
分水龙王庙建筑群位于古运河河道的分水驳岸处,由于南旺枢纽的重要性,这里历经多年,形成了以龙王庙为主的综合性庙宇,其中包括禹王殿、禅堂、蚂蚱神庙、观影阁、水明楼等建筑遗存,附近还有大运河上难得一见的一段砖砌运河河道。可以说是京杭大运河遗产中最为精华的文物遗存之一。
如今的南旺分水枢纽已被列为国家考古公园,并在公园内建南旺枢纽博物馆。
南旺分水枢纽的在大运河上的重要作用也不用多说,就看看戴村坝被称为“运河之心”,整个工程被称为“大运河上的都江堰”,由此可见,一条大运河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的文化遗产。
行走大运河,你是否发现还有类似的美景和故事,分属不同行政地区的水利工程遗产,却是同一期工程,谁也离不开谁。
一条大运河,把我国的南北文化融成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