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员亏损!谁击穿了中国光伏的成本线?

科技咨云不计算 2024-12-22 08:33:00

2019年7月25日,美国商务部悄无声息的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将此前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加征的双反关税,从最高的249.96%下调至4%。

在历经了华尔街的金融围剿和华盛顿的双反调查后,老美这则公告,基本宣告了西方世界再也无力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阻拦中国光伏的崛起。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2019年全球光伏装机总量114.9吉瓦,其中中国以30.1吉瓦的规模位列世界第一,而在出口方面,2019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名的企业中,除了排名第六的韩华与第8的FS,其余席位均被中国企业占据。

中国光伏产业世界第一的市场地位,正式盖棺。

此后的几年里,冲破一切阻碍的中国光伏开始迅猛增长,新增装机容量从2020年的49.2吉瓦增长至2023年的216吉瓦,劳动力、工厂、资本,一切要素争相挤入这片代表着未来的赛道。

然而,繁荣的背后,又一场产业危机开始慢慢酝酿,并最终在2024年爆发。

根据各大光伏企业不久前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来看,行业头部无一例外全部进入亏损状态,其中:

TCL中环归母净利润-60亿,同比下降197%;

隆基绿能归母净利润-65亿,同比下降155%;

通威股份归母净利润-39亿,同比下降124%;

天合光能归母净利润-8.47亿,同比下降116%。

从世界第一到全面亏损,中国光伏产业究竟遭遇了什么危机?这一次,敌人又在哪里呢?

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大家好,我是咨云君。

01

这一次的光伏危机,没有敌人。

从2019年盖棺了市场第一的地位后,由中国光伏产业所积累的技术、市场和专利就像一道又高又厚的城墙,完全阻断了其他地区超车的可能。

以其中的专利来看,目前全球范围内有效发明的光伏专利大约为5.4万件,其中有2.2万件归属于中国,相较于第二名的日本保持着断层式领先的优势。

但正如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瓦解的一样,酝酿这场危机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来自各方的资本争相涌入光伏赛道,各种十亿、百亿投资的光伏项目像饺子下锅一样动工开建,让整个产业的年产能在2024年达到了1000吉瓦。

1000吉瓦是什么概念?要知道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总容量才447吉瓦,即使按照20-30%的增长率来看,今年全球的光伏需求,撑死了也就600吉瓦,中国光伏就算是把全球市场都吃下,那都还有40%的过剩产能。

在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上半年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价格分别下降40%、48%、36%、15%,均创历史新低,全面击穿了光伏企业的成本线。

这就导致了各家光伏企业今年陷入了生产的越多就卖的越多,卖的越多就亏的越多的负循环链条,头部企业普遍陷入亏损。

以TCL中环为例,2024年上半年,中环的硅片出货量达62G,同比增长18%,收入104亿,同比下降61.3%,是典型的量增价跌。

在正常的市场中,类似供需失衡导致的周期问题,往往会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企业间的兼并重组而得到解决,但中国光伏今天所面临的危机,就在于市场自身已经失去了调节机制。

按正常的商业理解,在这种头部企业都得亏损的环境下,今年一定有很多光伏企业破产或者倒闭吧?

作为对照,在2008年的产业危机中,因为原材料多晶硅价格的剧烈波动和市场需求的急剧减少,一年时间里有超过300家光伏企业宣布破产。

而2024年至今,在整整一年的亏损出货的节奏下,宣布破产的企业只有堪堪13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在影响着市场出清?

02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回到2019年,当中国光伏问鼎世界之后,这些疯狂增长的产能,究竟来自哪里?

根源还在资本和地方的投资冲动。

据统计,从2020年到2023年7月底,光伏行业一级市场融资164起,而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份,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就超480个。

另据中国光伏协会统计,2020年到2023年,光伏企业通过IPO、定增、可转债、配股等方式,分别募资了714.14亿元、1058.33亿元、1661.87亿元以及近3200亿元。

在这种夸张的投资规模下,一家初创企业也可以轻松撬动起百亿级的杠杆,比如2021年成立的青海丽豪,它是由通威股份子公司CEO段雍在离职后创立的,公司创办伊始,就投入了180亿在西宁建设20万吨硅料项目,2023年又在宜宾启动了110亿的项目;2024年在内蒙包头启动了250亿元的项目...

一个成立不过三年的公司,却撬动了540亿的资金,可见光伏这几年的疯狂。

不过资本这种东西,大家懂得都懂,它的逐利性非常之强,一旦没有利益可图,马上就会一哄而散,届时行业也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破产浪潮。

而2024年整个A股118家光伏公司,前三季度整体营收同比下降1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8%,可以说是寒冬中的寒冬,这种局势下资本为何没有抽身而退,本该出现的破产浪潮,去哪了?

谁,在为中国光伏兜底?

答案是:地方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产能膨胀中,地方的付出,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比资本市场还要大。

2020年9月,中国公布了将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基于光伏产业落地快、产值高,又是新能源的特点,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十四五规划中,国内有超过半数地方将新能源和光伏产业列为了发展重点,打造光伏产业集群的表述频繁见诸于各地方的文件中。

为了吸引光伏项目在当地签约,什么土地优惠、税收减免、补贴激励那都是基本的配套,现在最主流的方式是讲究让企业拎包入住,由地方下场帮企业代建厂房、代买设备,所花费的资金将按规模折算成股份,几年后由企业回购。

比如晶科能源2023年6月宣布在山西投资560亿建设年产能56吉瓦的一体化项目,根据公司公布的投资协议来看,其中地方单位需要为其厂房代建投入约150亿元。

在极度内卷的招商格局下,地方为了招揽一笔光伏投资,往往需要付出接近3成的补贴,即每100元投资,补贴30-35元。

这种力度的扶持,往往意味着光伏企业成为了不能倒的存在,华夏能源网曾在一篇报道中提到,不少地方宁愿通过债务担保、入股和银行续贷的方式来为光伏企业解决资金链问题,也不愿意对方提破产的事。

因为一旦对方申请破产,那前期招商引资的投入、建厂的成本就全部化为乌有了,这还是轻的,由于光伏产业在不少地方的十四五规划中的份量极高,它的破产与否,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就业、税收、经济发展甚至是十四五中立下的目标。

这也是这场光伏寒冬延绵一年之久的原因。

03

为了改变这种局势,5月份国务院发文收紧了光伏项目的资格审查。

在前段时间的央视《对话》栏目中,头部光伏企业TCL中环的董事长李东生曾表示:想要应对这场危机,一方面要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就是行业自律,以主动缩减产量,只生产市场需要的产能的形式来规避非理性竞争。

10月14日,16家光伏头部企业达成行业自律共识,宣布后续组件价格将不低于0.68元/瓦;22日,20家光伏企业组建对外贸易自律委员会。

但就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了,光伏产业当下的问题,是供给严重过剩下,市场自我出清功能的基本停摆,行业组成价格联盟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经营状况,但本质上来说还是治标不治本,资本是逐利的,一旦某一家遭遇危机需要自救,价格联盟分分钟就会瓦解。

可出清二字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极为痛苦,张三家要吃饭,李四家要就业,停谁的厂,出谁的清,是一个难以权衡的选择题。

目前来看,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给光伏以时间,让市场需求逐渐追上现有产能,对整个产业上下来说,度过寒冬,恐怕还尚需些时日。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我是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