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特工马上要暴露,突然提议“娶媳妇可能还有救”,中央:批准

野史记录 2024-12-29 05:37:24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让许多潜伏在国民党的地下党们十分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终于迎来了回归组织的契机。周恩来当时就收到了一位亲自联系的特工来信,询问是否回归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周恩来并未批准,因为他考虑到蒋介石未来会挑起内战的形势,让潜伏特工再“忍一忍”。

即将暴露!

该名潜伏特工叫杨应彬,是一个只有24岁的年轻人,潜伏在国民党著名将领张发奎身边已经整整八年了,是我党的一位王牌特工。他这次主动向周恩来提出回归组织的请求,主要出于两点原因,一个是心中向往回归多年,一个是他当时的处境艰难,已经到了要暴露的边缘。

杨应彬是广东人,家里十分贫苦,原本没什么机会读书。恰逢陶行知在他的家乡资助办学,这才有幸入学读书,因此结识了人生中的贵人陶行知。陶行知的影响力很大,但为人随和,对杨应彬十分看好。

杨应彬入党以后,一直从事革命工作,在抗日救亡开始以后,肩负起抗日救亡的儿童组织工作。因为一次作战契机,杨应彬率领团队加入了张发奎的战地服务队,算是张发奎在淞沪战场并肩作战过的战友了。

正因为这次机会,杨应彬得到张发奎的赏识,被送入中央军校四分校深造。在升学考试中,杨应彬以优异的成绩于千余人的考试中勇夺桂冠。成绩公开以后,由于杨应彬出自张发奎的麾下,令张发奎高兴地合不拢嘴,从此对杨应彬更加器重。

由于杨应彬当时年纪不大,所以心中踌躇满志,尚未对潜伏工作的危险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经常会在闲暇之时,一个人在宿舍里写一些进步话语,这些字条就这样被他随意摆放在书桌上。因为不谨慎,导致这些字条被巡查的军校大队长偶然发现,杨应彬直接被抓起来讯问。

幸亏杨应彬是非常机智的人,当时咬紧牙关,坚决不承认字条是自己所写,并厉声要求对方找张发奎核实此事。杨应彬毕竟是张发奎的人,军校方面也没敢动用私刑,最终还是对张发奎说起了此事。

张发奎能够身处高位,又岂能看不穿如此简单的事情?但张发奎并未责难杨应彬,一来是维护自身的面子,二来是对杨应彬十分赏识,所以这一次护住了杨应彬。这一次杨应彬虽然安全过关,但因为此事也一直成为敌方特务的重点关注对象,尤其是8年来他一直搜集情报,敌人多少掌握了一些信息。

提议娶妻

日本宣布投降以后,蒋介石表面上极力促成和谈,但暗地里早已经开始布置内战。周恩来早就洞悉了蒋介石的阴谋,所以才让杨应彬继续潜伏,以应对即将展开的大战。只不过,杨应彬对自己的处境很忧虑,却又不能违背组织的安排,思来想去得出一个办法,向周恩来提议“马上娶媳妇儿”。

这个提议递交上去以后,实在是令人吃惊,如此危险的时候竟然还考虑婚事。但当时与杨应彬联系的上级左洪涛,对此却非常支持,因为他最清楚广东特务当时对杨应彬威胁。左洪涛认为,杨应彬提出的这个办法不仅可行,没准儿还就是可以让杨应彬摆脱险境的唯一办法。

结婚与脱离险境有何关系?杨应彬的想法是,借着结婚在广东办一场隆重的婚礼,届时请张发奎为证婚人,以此表面张发奎对自己的重视。广东特务对杨应彬虽然一直怀疑,但手里并未搜集到铁证,这也是敌方特务一直盯着杨应彬,却始终没有行动的原因。

如果杨应彬能够借着这场婚礼,证明自己与张发奎之间的关系不一般,便可以震慑住蠢蠢欲动的广东特务,给自己争取时间。这样的想法固然没错,但问题在于婚姻乃是人生大事,如何在这么仓促的情况下,马上找来合适的伴侣结婚呢?

对于别人,这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但是对于杨应彬而言,这却不是一个问题。杨应彬其实很早就有一个结婚对象,这个人名叫郑黎亚,毕业于北京大学,早期参加革命运动时与杨应彬相识。两个年轻人有胆有识,志趣相投,很快就坠入了爱河。

由于杨应彬一直潜伏,所以两人的接触并不多,更不可能结婚。两人曾经约定过,等日本投降以后,杨应彬结束了潜伏生涯,两人就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但没想到的是,形势比人强,日本虽然投降了,但潜伏工作没能停止,两人的婚事自然也就再次搁置了。

如今潜伏工作险象环生,迫不得已要结婚解围,反而属于成全了这对有情人。中央接到杨应彬提出的结婚请求以后,综合考虑了这件事的可行性,最终传来好消息,中央批准了杨应彬的结婚请求。

结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应彬与郑黎亚的婚期很快定下来,并按照计划邀请张发奎出席婚礼,并当他们的证婚人。对此,张发奎是有所疑虑的,因此在他们结婚之前,将他们叫过来问了一个问题,他们到底是不是共产党?

张发奎当时还表态,如果两个人都不是,可以结婚。两个人都是,也可以结婚。但唯独一人是一人不是,他不赞成这桩婚事,因为他担心结婚以后,这段婚姻不会幸福,要么有人当寡妇,要么有人会失去媳妇。杨应彬与郑黎亚坚称两人都不是共产党,张发奎这才点头同意婚事,让他们离开了。

杨应彬与郑黎亚的婚礼当天,张发奎如约出席了婚礼,并给这对新人当了证婚人。凭借张发奎的影响力,杨应彬与郑黎亚的婚礼当天十分隆重,流水席摆了一百多桌。这天过后,几乎所有广东人都知道,杨应彬是张发奎身边的大红人,千万碰不得,杨应彬借此摆脱了危机。

后来,杨应彬潜伏期间掌握重要情报,挽救了我党的两千多名战友,但也因此无法继续潜伏。杨应彬借故向张发奎提出申请,要送怀孕的妻子回老家,趁机带着妻子安全转移,结束了多年的潜伏生涯,回归了组织,夫妻俩从此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在另外的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3 阅读: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