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法律一直都存在着,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时期,法律的存在有效避免了各种违法乱纪事情的发生。要知道在古代“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话,寻常百姓家里也常常听到。当然,除了严苛的法律,刑罚在其中也担当了重要角色,与之对应的,便是数种处罚结果,比如死刑。古时候的死刑犯在行刑前,会被允许和妻子同住一晚,这是为何呢?原因实在是太现实了,一起来看看。
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通过古装剧来了解古代历史,对于古代死刑犯的处置方式,也最终是以“秋后问斩”的方式结束。要知道,古代的刑法最早是起源于夏朝,但随着百姓人口的逐渐增多,对于刑罚的严苛性也逐渐开始抵触。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的逐步提升,同时受到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刑罚的严苛性逐渐降低。到了唐朝时期,为了更好的教化百姓,废除了不少的严厉刑罚。
到了明朝时期,逐渐出现了“斩立决”“秋后问斩”的死刑处罚,但当时这样的处罚并不是立即处置,反而需要层层上报,最终由刑部批审,方能终审。不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忠孝”之说,“忠”即指爱国,而“孝”则指的是家庭。当家里人被判死刑后,在行刑前会允许妻子入狱同住一晚,这样的制度也被流传了下来。
古人常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犯人被判处死刑之后,就无法再为自己的父母尽孝,再加上如果没有留下后代的话,那罪孽就更加深重了。而这个制度的实施,其实是在让死刑犯留下后代,避免“不孝”之说。当然有些人会问,那如果死刑犯没有结婚的话怎么办呢?其实古人也是非常聪明的。
要知道古代的囚犯被判处死刑后,一定会告知其家人,同时家里人也会安排女子进狱中服侍自己的亲人,以此留下后代,简而言之,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为了让死囚犯留下子嗣,延续后代。同时呢,也有获得遗嘱的好处。要知道死刑犯常年待在狱中,难以和外界交流,所以家里人会派妻子进狱中,得到死囚犯的遗嘱,方便瓜分家产,同时也有起到为死后的孤儿寡母在世上安排好身后事的意义。这些情况都是非常现实的,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
由于古代社会的法律,难免会受到权利的影响,一些大官贵族在犯罪之后,常常会采取寻找替死鬼的情况,而这种让妻子入狱陪伴死囚犯,也间接证明这人正是自己的亲属,丈夫之类,不存在抓错人。同时古代的严刑逼供情况,也可以在妻子面前展示,看是否被严刑逼供,屈打成招,此举的话进一步提升官府的权威。如果发现这确实是一件冤案,或者备受严厉刑罚,也是可以上报,进行再审查。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样的制度并未存续太长的时间,主要是受到了古代战争,以及各方的水患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这样的制度没有很好的传递下来。不过在此基础上,延伸变成了临刑前的关怀,吃一顿大餐,换一身新衣服等等。死刑犯最终还是需要遭受惩罚的,虽然我国很早便将礼法和刑法相结合,但为了打击犯罪,死刑的话或许还有必要继续实行下去,对此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