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物种兴衰虽然是常态,但一些珍稀动物的消失背后,却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干涉的原因。
从“长江女神”白鱀豚,到南国之王华南虎,中国境内消亡的这5种动物,尤为的令大家感到遗憾。
这其中,不是中国人对这些物种没有保护,而是提起重视的太晚了。
接下来,让我再次回忆一下,这5种曾经生活在中国的动物。
白鱀豚,长江中的“微笑天使”白鱀豚,也称白鳍豚,又讹作“白暨豚”,和长江江豚一样同为长江特有的物种。不过由于它性情温顺,嘴角的弧度极似微笑,也被大家誉为“长江女神”。
并且,根据专家科学溯源,它有着2000万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比国宝大熊猫更为的古老,算得上是真正的物种“活化石”。
想象一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群体长约2.5米、体重150-230公斤的白鱀豚,在长江中嬉戏。
它们全身呈灰白色,腹部略白,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长而窄的喙状吻部,仿佛永远带着微笑。
虽然它们的眼睛极小,视力已经退化,但其高度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却可以让它们在江水中精确捕食。
喜欢群居生活的白鱀豚,通常3-10只聚为一群,但最多的时候,可达16只(观察记录到的)。
它们主要栖息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等通江湖泊,以小型鱼类为主食,但也不介意偶尔来点虾和螃蟹。
这群长江里的“微笑天使”,通常每2-3分钟就要浮出水面呼吸一次,所有早些年的时候,长江里过往的船员,没少见到它们的身影。
然而,这个生活了上千年的物种,却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向了灭绝。
这其中,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水质污染和船只伤害,都是导致白鱀豚消失的主要原因。
当然我们也曾专门试图挽救白鱀豚的消亡,1980年,一只受伤的白鱀豚,在湖北武汉被救起,科研人员给它起名叫“淇淇”。
虽然科研人员在它身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淇淇”始终没能生下小宝宝。
等到2002年“淇淇”离世,也意味着人工繁育白鱀豚的努力,宣告失败。
时隔四年后,科学家们又专门组织了一次长江调查,试图发现白鱀豚的踪迹,可依旧无果。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对外宣布,白鱀豚就此功能性灭绝了。
虽然,2018年民间又传出有人看到野生白鱀豚,可却最终没能得到科学证实。
华南虎,丛林中的“南国之王”华南虎,曾经威风凛凛的“南国之王”,如今却成为了,中国大陆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
它们不仅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纹路最美的虎种。
华南虎主要生活在,中国南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大多数体长2.2-2.6米、体重在150-180公斤之间。
橙黄色的皮毛上,布满黑色条纹,腹部和内侧则是纯白色,整体看起来既威武又优雅。
并且,华南虎是丛林中的顶级猎手,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范围从50到150平方公里不等。
它们主要捕食野猪、鹿、牛、羊等中大型哺乳动物,捕猎技能高超,不仅能轻松爬上大树,还能在水中追捕猎物。
然而,这个适应性如此强的物种,却难以适应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使它们失去了栖息地,对虎皮、虎骨的需求导致了过度猎杀,食物链的破坏让它们难以为继,人口增长更是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1970年代末,在福建省武夷山地区出现了,最后一次可靠的野生华南虎目击记录。
此后,虽然偶有传言,但都未能得到科学证实。
如今,华南虎只存在于动物园中,数量约100只,而且因为近亲繁殖,健康状况堪忧。
长江白鲟,存活超2.5亿年长江白鲟,这个活了2.5亿年的"活化石",曾是长江里最神秘和珍贵的鱼类之一。
它们见证了恐龙的兴衰,却最终没能逃过,人类文明的冲击。
成年体的长江白鲟,体长可以达到7米,体重在450公斤以上。
它们的体型似鲨鱼,吻部延长呈剑状,体色灰白,背部有骨甲,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水中霸王。
长江白鲟主要栖息在,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但每年都会在长江进行数百公里的洄游。
它们以底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寿命可达30-40年。
同时,作为鲟形目鱼类的活化石,长江白鲟还保留了许多原始特征,比如软骨骨骼,而这些也让它们在进化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这个存活了2.5亿年的物种,却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向了灭绝。
过度捕捞、水利工程阻断洄游通道、水质污染和船只碰撞,都是导致长江白鲟消失的原因。
2002年,我们在宜宾江段捕获了,最后一条野生雌性个体。
此后,尽管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调查,但再也没有发现长江白鲟的踪迹。
无奈之下,2020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
儒艮,消失的“美人鱼”儒艮,这种被称为"美人鱼"的海洋哺乳动物,曾经在中国南海的浅水区大量存在。
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演化为鳍状,尾部呈叉状,皮肤厚实,呈灰褐色,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传说中的美人鱼。
然而,如今它们却是在中国水域内,已经功能性灭绝,徒留下了美丽而忧伤的传说。
尽管儒艮的长达能达到3米、体重超过500公斤,可它们却是实实在在的素食动物。
并且还是,人类已知的唯一纯素食海洋哺乳动物,成年儒艮每天可以吃下,相当于体重10%的海草。
通常情况下,儒艮是单独或成对活动,但有时也会形成小群体。
再就是,儒艮的寿命很长,在野外可以活到70岁左右。
但它们还有一些独特之处,比如可以不断更新磨损的牙齿,以及特殊的哺乳方式——乳头位于胸鳍下方。
2007年,在海南岛东部海域,发现了最后一群27头野生儒艮。
此后,尽管偶有目击报告,但都未能得到科学证实。
无奈之下,201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儒艮在中国水域功能性灭绝。
从研究来看,沿海开发导致海草床减少、过度捕猎、水质污染和船只碰撞,都是导致儒艮消失的原因。
高鼻羚羊,荒漠中的“独特鼻子”高鼻羚羊,这种长着特别鼻子的荒漠精灵,曾经广泛存在于,中国西北部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
但现在,它们在中国已经灭绝了,只留下了一段让人感慨的历史。
想象一下,在广袤的荒漠中,一群肩高60-80厘米、体重30-50公斤的羚羊正在奔跑。
它们最显眼的特征,就是那高高的鼻子,这个特殊的器官可以在寒冷的冬天,预热吸入的空气,在炎热的夏天则可以降低体温。
它们的毛色会随季节变化,夏天是黄褐色,冬天则变成灰白色。雄性还有一对长约30厘米的弯角,看起来十分威武。
高鼻羚羊是荒漠环境的完美适应者。它们通常成群活动,可以组成数百只的大群。
每年,它们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寻找食物和水源。
高鼻羚羊主要食用荒漠植物,能长期不饮水,奔跑速度惊人,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能在-50℃至40℃的极端温度范围内生存。
然而,这个适应力如此强的物种,却饱受过度放牧,过度捕猎、气候变化和人为阻隔的威胁。
1997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最后一次出现可靠的高鼻羚羊目击记录。
此后,它们就在中国境内彻底消失了。
高鼻羚羊的灭绝,不仅是一个物种的消失,更是整个荒漠生态系统的重大损失。
它们的消失可能影响整个食物链,甚至改变荒漠植被的分布。
后记这五种动物的消失,不仅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损失,更是对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
它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为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留下生存的空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更多的遗憾,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机勃勃的美丽星球。
参考资料